-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492920
- 條形碼:9787535492920 ; 978-7-5354-9292-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本書特色
本卷影片涉及一戰、二戰和納粹大屠殺。筆者意在探討個體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之中,進行選擇的空間和能力到底有多大,以及孤獨無援的個體在做出選擇時,所經歷的種種身不由己的矛盾和痛楚,藉此思考這樣的一些問題:人作為歷史的創造者,緣何又被歷史所綁架,所囚困,所遮蔽,所壓制,所蹂躪,所犧牲,個體的人如何被成功地分子化、碎片化,如何“在有助于團體的名義下被除掉”,如何不約而同地走向“通往奴役之路”,如何淪為統計學意義上的一個數字,當然,還有如何“盡人性的本分”,做自己認為該做的事。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內容簡介
“人質三部曲”從歷史的角度解析電影,從電影的角度還原個體的歷史。獨特的跨界寫作,融歷史與影評于一爐,好看耐讀,盡顯思想鋒芒。
三部曲從電影這一素材出發,呈現了具有標志性的現當代歷史事件或某一特殊歷史時期。其中,《歷史的人質》涉及一戰、二戰、納粹大屠殺;《太陽的人質》(待出)關乎前蘇聯、東歐,以及作為冷戰時期標志的柏林墻;《正義的人質》則聚焦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全球反恐戰爭。熱戰與冷戰相互交替的特殊年代,已經并仍將源源不斷地催生出無數電影經典力作,它們本身也屢屢構成了歷史性的事件,構成了國家與民族,乃至人類集體記憶史的一部分,推動著我們對歷史的反思,幫助我們對抗“有組織的遺忘”。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目錄
推薦序
“人質三部曲”總序
再版自序
**章 永別了,武器
一戰(1914.7.28—1918.11.11)
伸向戰壕外的蝴蝶的士兵的手——《西線無戰事》
不是胸前的十字架,就是墓地上的十字架——《木十字架》
烏托邦式的“單獨和平”——《永別了,武器》
敵我之間的友情,如同監獄里的天竺葵——《大幻影》
“光榮之路無非是通往墳墓”——《光榮之路》
一個只有代號的活死人——《強尼上戰場》
走上“國家奴役”之路的破碎個體——《雷德爾上校》
第二章 無情戰地有情天
二戰(1939.9.1—1945.8.15)
精神廢墟上的一具瘦小尸體——《德意志零年》
彈鋼琴的手怎么會去開槍殺人——《沉默如海》
國民性的自我“內爆”——《桂河大橋》
沒人可以替你做這個決定——《無情戰地有情天》
你不曾看見,你不會遺忘——《廣島之戀》
假如他們拷打我,我能堅持住嗎?——《影子部隊》
用個體的自由,去對抗現實的荒誕——《第二十二條軍規》
“我不過是一個演員!”——《靡菲斯特》
寧當愛情的人質,也不當國家的人質——《英國病人》
第三章 歐羅巴,歐羅巴
猶太人大屠殺(1933.1.30—1945.1.27)
“活著也不是那么重要”——《卡波》
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讓別人去死——《大街上的商店》
怎么選,都擺脫不了罪惡感——《蘇菲的選擇》
孩子的生命*重要——《十誡》之八
戰爭中“身份不明”的漂浮物——《歐羅巴,歐羅巴》
感恩終究不能代替身份認同——《無處為家》
一個鋼琴家的消失和重現——《鋼琴家》
被一泡尿澆醒的人格尊嚴——《偽鈔制造者》
我們永遠都是“潛在的漢娜”——《朗讀者》
“我們已經死了”——《索爾之子》
延伸觀看片目索引
二度延伸片目
參考書目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相關資料
著名作家蘇童作序推薦:
這次我以影迷的身份,來推薦一本和電影有關的書。
《歷史的人質》寫得扎實,厚重,悲情,焦灼。張秋選擇了一個大題目,也是一個好題目,只有zui自信的影評人渴望對此發言,它需要看片量、閱讀面,還有思考力的支撐。張秋在這三方面都有優勢,這使得他的寫作路數與眾不同。"
青年電影學者、電影保護修復研究者吳覺人書評:
這是本有點奇特的書。它不是電影批評,電影只是進入主題的藥引,書中重點分析了二十多部以一戰、二戰為背景的電影,但基本只是文學性的劇情分析,它們與其說是成為被解剖的對象,不如說化身為一個個寓言和故事,成為個人在歷史漩渦中掙扎的抽象的案例。同時,它也不是學術的,它并沒有使用歸納與批判的理性工具,而是選擇了一次次的沖鋒,在某種程度上,它更像士大夫的“文章”,在浩淼的引用中言志立身。在我看來,這本書是禮拜上的一場神父宣講,而這里的宗教是“自由”。人的自由成為了作者的彌賽亞,使我們從國族神話和歷史敘述中獲得救贖的彌賽亞。而且就像大多數宗教里那樣,救贖是以缺失的方式被許諾的,在這本書里,是一個個關于“個人被歷史綁架”,自由、權利和人性遭到虐待的傷痕累累的故事。
歷史的人質-極端年代的電影記憶 作者簡介
張秋,專欄作家,資深影評人。江蘇無錫人,畢業于蘇州大學中文系。當過獄警,后輾轉南京、深圳等地多家媒體,現供職于上海譯文出版社。為報刊撰寫各類專欄,曾獲中國報紙副刊好專欄獎。著有《第一鏡》(2005,上海文化出版社)、《不準調頭》(2007,東方出版中心)、《愛,誡》(2008,新華出版社)、《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2010,江西教育出版社)等。其中《不準調頭》名列豆瓣網和《城市畫報》評選的 “2007年十大電影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