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全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804348
- 條形碼:9787552804348 ; 978-7-5528-043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譚嗣同全集 本書特色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3”選錄了譚嗣同的《譚嗣同全集》。譚嗣同二十九歲的時候,中國甲午戰爭打敗,他熱心救國運動,組學會、養人才、研究新政,非常活躍。三十三歲時候,參與戊戌政變,被西太后非法殘殺于北京菜市口,成為“戊戌六君子”中感人的一位。本書收集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學》以及詩詞、書信等,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譚嗣同。
譚嗣同全集 內容簡介
本書稿為“李敖主編國學精要”叢書之一, 主要內容包括: 仁學、壯飛樓治事十篇、治言、論電燈之益、論湘粵鐵路之益、報章文體說、以太說、試行印花稅條說等。
譚嗣同全集 目錄
譚嗣同全集
導讀 / 002
卷一
仁學 / 003
自敘 / 003
卷上 / 005
卷下 / 048
壯飛樓治事十篇 / 079
釋名 / 079
辨實 / 080
學會 / 081
通情 / 081
平權 / 082
仕學 / 083
法律 / 084
財用 / 086
群學 / 087
湘粵 / 088
治言 / 090
論電燈之益 / 096
論湘粵鐵路之益 / 098
報章文體說 / 103
以太說 / 106
試行印花稅條說 / 108
論中國情形危急 / 113
論今日西學與中國古學 / 115
論學者不當驕人 / 118
論全體學 / 121
《湘報》后敘上 / 124
《湘報》后敘下 / 126
延年會敘 / 128
群萌學會敘 / 133
卷二
《遠遺堂集外文初編》自敘 / 137
《遠遺堂集外文續編》自敘 / 139
《思緯臺短書》敘 / 141
《秋雨年華之館叢脞書》敘 / 143
《莽蒼蒼齋詩》自敘 / 144
《史例》自敘 / 145
《仲叔四書義》自敘 / 147
《瀏陽譚氏譜》敘例 / 149
記官紳集議保衛局事 / 158
記洪山形勢 / 160
劉云田傳 / 162
啟寰府君家傳 / 164
崇安侯壯節公家傳 / 166
新寧伯盡臣公家傳 / 169
太傅新寧伯莊僖公家傳 / 173
新寧伯平蠻公家傳 / 175
逸才府君家傳 / 177
浚軒府君家傳 / 179
熙亭府君家傳 / 183
步襄府君家傳 / 185
紹泗府君家傳 / 188
海嶠府君家傳 / 190
忠義家傳 / 192
節孝家傳 / 195
先妣徐夫人逸事狀 / 197
先仲兄行述 / 200
三十自紀 / 204
吳鐵樵傳 / 208
改并瀏陽城鄉各書院為致用學堂公啟 / 210
湖南不纏足會嫁娶章程 / 213
石菊影廬筆識 / 215
學篇 / 215
思篇 / 238
遺墨三篇 / 270
卷三
上歐陽瓣蔃師書 / 272
致汪康年書 / 335
致汪康年、梁啟超書 / 360
致梁啟超書 / 364
致汪頌谷書 / 365
致劉淞芙書 / 367
報貝元征書 / 377
思緯臺短書——報貝元征 / 380
與沈小沂書 / 416
致龍萸溪書 / 421
上張孝達督部箋 / 425
報鄒岳生書 / 426
報唐佛塵書 / 428
致徐積余書 / 432
獄中遺札 / 433
卷四
五古 / 435
述懷 / 435
宿田家 / 435
河梁吟 / 436
別意 / 436
湘痕詞八篇并敘 / 436
詠史七篇 / 438
公 / 439
極蠹歌并敘 / 440
湖北巡撫署六虛亭晚眺同饒仙槎作 / 441
碧天洞 / 441
七古 / 442
蛻園 / 442
西域引 / 442
秦嶺 / 443
殘魂曲 / 443
登洪山寶通寺塔 / 444
桃花夫人廟神弦曲三篇 / 444
鄧貞女詩并狀 / 445
怪石歌 / 445
兒纜船并敘 / 446
三鴛鴦篇 / 447
罌粟米囊謠 / 447
隴山 / 447
六盤山轉餉謠 / 448
鸚鵡洲吊禰正平 / 448
古別離 / 449
文信國日月星辰硯歌并敘 / 449
五律 / 451
江上聞笛詩奉懷陳義寧公連辱見招竟不自拔 / 451
雪夜 / 451
蘭州莊嚴寺 / 452
病起 / 452
秋日郊外 / 452
冬夜 / 452
道吾山 / 453
江行 / 453
角聲 / 453
夜泊 / 453
別蘭州 / 454
馬上作 / 454
秋夜 / 454
老馬 / 454
洞庭夜泊 / 455
隨意 / 455
溯漢 / 455
寄仲兄臺灣 / 455
出潼關渡河 / 456
盧溝橋 / 456
漢上紀事四篇 / 456
武昌夜泊二篇 / 457
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 / 457
蘭州王氏園林 / 457
白草原 / 458
隴山道中 / 458
山居 / 458
楓槳橋曉發 / 458
秋熱 / 459
桂花 / 459
得仲兄臺灣書感賦二篇 / 459
憩園雨三篇 / 460
泰嶺韓文公祠 / 460
湘水 / 460
岳陽樓 / 461
七律 / 462
述懷 / 462
贈邱文階 / 462
由武昌而建業 / 463
贈舞人詩 / 463
和友人 / 464
贈梁卓如四首 / 464
酬宋燕生見贈 / 465
阻風洞庭湖贈李君時敏 / 465
吏隱詩 / 466
贈吳雁舟 / 467
登山觀雨 / 467
夜成 / 467
贈入塞人 / 468
和景秋坪侍郎甘肅總督署拂云樓詩二篇 / 468
崆峒 / 468
自平涼柳湖至涇州道中 / 469
安慶大觀亭 / 469
殘蟹 / 469
覽武漢形勢 / 469
武昌踏青詞 / 470
和仙槎除夕感懷四篇并敘 / 470
留別湘中同志八篇 / 471
感懷四篇 / 473
金陵聽說法三首 / 474
送吳季清德瀟之官山陰 / 475
五絕 / 476
丁酉金陵詩 / 476
自題山水畫扇 / 476
淮陰侯墓 / 477
寄人 / 477
七絕 / 478
送別仲兄泗生赴秦隴省父(時年十有五) / 478
秋海棠 / 479
官江蘇 / 479
秦淮河 / 479
有感一章 / 480
自題山水畫扇 / 480
題江標(建霞)修書圖 / 480
潼關 / 481
瀟湘晚景圖二篇 / 481
畫蘭 / 481
陜西道中二篇 / 482
宋徽宗畫鷹二篇 / 482
井陘關 / 482
驪山溫泉 / 483
秦嶺韓文公祠 / 483
論藝絕句六篇 / 483
洞庭阻風 / 485
道旁柳 / 485
古意二篇 / 485
邠州 / 486
到家二篇 / 486
馬鳴 / 486
武關 / 487
藍橋 / 487
牡丹佛手畫障 / 487
由秦隴赴甘蘭道中即事 / 487
甘肅布政使署憩園秋日 / 488
哭武陵陳星五煥奎三篇 / 488
除夕商州寄仲兄 / 488
江行感舊詩哀外舅家也 / 489
戊戌北上留別內子 / 490
獄中題壁 / 491
銘贊 / 491
城南思舊銘并敘 / 493
題殘雪琴銘 / 495
菊花硯銘——為梁任公作 / 495
菊花石影硯銘 / 495
菊花石瘦蘿硯銘 / 495
菊花石瑤華硯銘 / 496
菊花石觀瀾硯銘 / 496
菊花石長秋硯銘——為龍爪霖作 / 496
菊花石硯銘——為吳小珊作 / 496
菊花石硯銘——為唐筠廬作 / 497
鄒硯銘并敘 / 497
停云琴銘——為黎壬生作 / 497
單刀銘并敘 / 498
雙劍銘 / 498
讒鼎銘 / 498
傳保高媼小照贊并敘 / 499
蕭筼軒像贊 / 499
畫像贊 / 500
三人像贊并敘 / 500
彭云飛像贊 / 500
先從兄馥峰遺像贊并敘 / 501
聯語 / 502
題先仲兄墓前石柱 / 502
挽劉襄勤公 / 502
贈劉淞芙 / 503
贈黃穎初 / 503
戲臺 / 503
贈某友人 / 503
集詞題秦淮畫舫 / 504
集華嚴題秦淮水榭 / 504
急就篇 / 504
贈某友人 / 504
贈某友人 / 505
格言 / 505
日頌 / 505
臨終語 / 505
補逸詩二首 / 506
展開全部
譚嗣同全集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縣人,臺灣作家、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歷史學家、作家、時事批評家。臺灣無黨派人士,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鐵、斗志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杰出的批評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