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834664
- 條形碼:9787509834664 ; 978-7-5098-346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本論文集共收入來自全國黨史、黨校、干部學院、高等學校、史志、檔案、文博、軍隊系統的專家學者論文97篇, 其中特邀論文7篇。文章圍繞“抗日戰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 從不同方面進行了闡述。
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論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全民族抗戰的實際核心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的科學預見及其方法論
毛澤東對抗日戰爭的戰略領導
戰爭史上的奇觀
——中國共產黨與敵后抗日游擊戰爭
從日本戰史資料看中共敵后戰場的地位與作用
關于抗日戰爭史研究的幾點思考
關于二戰中法西斯投降問題的研究
毛澤東與湖南抗戰
朱德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中國共產黨對抗日戰爭勝利的重大歷史貢獻
論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戰爭勝利是中國人民的勝利
試論全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空前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建設與抗戰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引領抗戰勝利方向的
——基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考察
中國共產黨對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歷史貢獻
共產國際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態度演變的史實考察
第二次國共合作與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試析國共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與作用
論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陜西的形成、發展及其偉大成就
敵后抗日政權集市貿易歷史考察
民族大義下的浙商抗日活動
抗戰時期工廠企業遷桂對廣西的歷史影響
從動委會到綏察行政公署
——游擊戰爭環境下的三三制與民主實踐
民族解放戰爭中的人民戰爭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在全民族抗戰中的發展壯大
抗日戰爭中的人民戰爭思想
——以八路軍120師359旅抗戰精神實踐為例
論人民游擊戰爭是抗日戰爭*終勝利的重要保訌
抗日戰爭與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游擊戰爭理論中國化
中共在抗戰中為何主要打游擊戰?
《中冊》:
抗日根據地對蘇區、游擊區經驗教訓的借鑒
戰爭、和平與革命:1935-1938年中國共產黨的反法西斯戰爭觀探微
1937年前后國共對持久抗戰議題的各自探索與互動交流
——兼及七七事變前后中共對戰略問題的認識與貢獻
抗日戰爭中的“第二次長征”
——紀念八路軍南下支隊的戰略行動
從南下到北上
——論抗戰勝利前后戰略轉變中的浙江新四軍
簡論中共滿洲省委在東北抗戰中的歷史作用
關于東北局部抗戰的性質、地位與啟示
試論抗戰時期人民軍隊瓦解敵軍的歷史經驗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外交主張與實踐
——以中共中央南方局為主體之歷史考察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群眾工作對抗戰的歷史貢獻及影響
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的文化抗戰工作的歷史貢獻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中國抗戰精神研究
思想多元化狀態下抗戰精神的一元化思考
試析東北抗聯精神的群眾因素
……
《下冊》
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節選
《全國黨史界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套裝上中下冊)》: 如上所述,領導和主導中國全民族抗戰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抗戰的特殊領導和組織形式。而中國的抗日戰場由于國共領導的武裝力量不同、抗戰路線和戰略戰術不同,形成了正面和敵后兩大戰場,這又造成了中國抗戰的特殊戰略布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后,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領導的武裝力量,采取先山區、后平原,波浪式向前推進的方式,先后開辟了華北、華中和華南敵后戰場,創建了19塊敵后抗日根據地。這些敵后戰場的形成和抗日游擊戰爭的廣泛開展,不但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對日作戰,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戰略圖謀,而且構成了對日軍后方的致命威脅。敵后戰場的開辟是侵華日軍對中國停止戰略進攻的重要原因之一。中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敵后戰場逐步上升為中國抗日戰爭的主戰場,成為敵我力量消長變化的關鍵因素。到戰略反攻階段時,敵后戰場成為全面反攻、爭取抗戰*后勝利的前沿陣地。敵后戰場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逐步成為中國堅持抗戰和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這些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與敵人作戰的立足點,是牽制、襲擾、消滅敵人的出發地和前沿陣地,是實施游擊戰爭的基本條件。這些區域不是從國民黨政府的手中劃定而得到的,而是從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又從日本侵略者的手中奪回來的。在抗日根據地內,中國共產黨把堅持抗戰與實現民主統一起來,加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通過各項建設,抗日根據地不僅成為游擊戰爭*能長期支持的堅強陣地和全國抗戰的重要堡壘,而且成為抗日民主建設的典范和新中國社會的雛形。這一切與國民黨統治區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和強烈的反差。 在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逐步發展成為中國抗戰的骨干和主力。在戰略防御階段,隨著日軍進攻的深入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的敗退,八路軍、新四軍果斷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配合正面戰場友軍作戰,創建抗日根據地,成為遏止日軍持續進攻的生力軍。全民族抗戰一開始,八路軍115師就取得平型關大捷,殲滅日軍1000余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有力地鼓舞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抗戰信心。據不完全統計,從1937年9月到1938年10月,在戰略防御階段的一年多時間里,八路軍、新四軍同日偽軍作戰1600余次,斃傷俘敵5.4萬余人,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余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抗日根據地(包括游擊區)總人口達到5000萬以上。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普遍展開,抗日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根據地的范圍,從陜甘寧一隅迅速發展到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地區。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