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7108296
- 條形碼:9787207108296 ; 978-7-207-10829-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本書特色
作者姜濤把“道”和“德”這兩個*重要*根本的概念用*易懂的方式解釋清楚后,從對當今生活的啟示和借鑒角度來解讀,并把感悟寫成《道德經的人生智慧》一書,力求用簡單化、通俗化、實用化的方式,鑒古人智慧,化育社會人生;領悟先賢哲思,涵養精神世界;體味圣哲雋語,塑造做人風骨;知曉古往今來,明理天地人間。努力用老子的哲思來滌蕩那些忙碌的心靈,讓狂妄的成功者能夠盡快恢復清醒,讓憤青的失衡者能夠盡快找到平衡,讓迷惘的浮躁者能夠盡快學會安靜,讓絕望的失敗者能夠盡快得到慰藉。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老子所說的“道”究竟是什么、《道德經》中的“德”究竟是什么、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理解、“功成弗居”是品德更是智慧、老子的“圣人之治”方略等。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目錄
《道德經》中的“德”究竟是什么
對老子“無為”思想的理解
“功成弗居”是品德更是智慧
老子的“圣人之治”方略
“沖而不盈”之妙
“天地不仁”與“圣人不仁”的困惑
“橐筲”告訴我們:生活需要“留足空間”
老子的警世箴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從“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中感悟孩子教育
“天長地久”話愛情
圣人的處世法則:無私以成其私
“上善若水”與人生修煉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適可而止”人之智
老子教誨人們:如何讓心靜下來
從“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反思孩子的培養教育
確立“為腹不為目”的生活追求
“寵辱若驚”與“寵辱不驚”
對“貴大患若身”的理解
深藏不露見神威”
“得道之人”的七大特征
培養“致虛守靜”的定力
“不知常,妄作兇”的警示
包容的力量
治國理政的四種境界
從“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看誠信
人心不古難識偽
“大道廢”后的社會治理主張
“少私寡欲”利身心
老子何以主張“絕學無憂”
老子“獨異于人”的心里獨白
老子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
“曲則全”的真實用意是韜光養晦
“少則得,多則惑”的警示:切莫貪多求全
“希言自然”告訴我們要少說多做
從“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說開去
老子認為失敗者的六種情形
做人處世的*高法則:“道法自然”
人何以位居“四大”
從“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看品性修養
做一個懂“襲明”知“要妙”的人
“知其雄,守其雌”是保持低調的智慧
“知其白,守其辱”是保持快樂的智慧
“去甚去奢去泰”講的是“度”的學問
“物壯則老”的警示:切莫追求極致和完美
老子的戰爭觀及對人生的啟示
欲望無邊,知止不殆
老子的成功哲學
“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乃王者之道
從“執大象,天下往”認識感召力
“微明”思想能說明老子是陰謀家嗎
“柔弱勝剛強”指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
“無為而無不為”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不欲以靜”方能享受生活
“上德”對修身做人的要求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看謙卑
“至譽無譽”話管理
“弱者道之用”:成功背后的推手
聞道之態辨道性
“進道若退”:退一步海闊天空
“大器晚成”終能成
“沖氣以為和”蘊含著“和為貴”思想
“強梁者不得其死”的昭示
“至柔”何以馳騁“至堅”
“不言之教”重在意會
“無為之益”,益在何處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倡導的人生觀
正確做人和準確識人的奧妙
老子韜光養晦的智慧
“清靜”蘊藏著巨大力量
“知足常足”遠禍咎
圣人緣何能“不出戶,知天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我見
弘揚“德善”“德信”的處世之道
“出生入死”話生死
做個“尊道貴德”之人
道家之“德”不同于儒家之“德”
怎樣才能堅守“襲常”
“大道甚夷,而人好徑”的心理分析
老聃“何以知天下”
老子的“赤子”情懷
怎樣理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和光同塵”的智慧
老子治國用兵取天下的方略
對“福禍倚伏”的哲學思考
圣人處世的四條準則
“重積德則無不克”
“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深邃道理
“大者宜為下”對領導者的啟示
心悟大道懂寬容
“報怨以德”何其難
“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的哲學思考
莫讓自己成為“輕諾寡信”之人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話綢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正確理解“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慎終如始無敗事
老子是否有愚民思想
善下者為王
“我有三寶”取天下
優秀將帥的作戰素養
“禍莫大于輕敵”
“被褐懷玉”蘊涵的人生智慧
人無完人貴自知
做人要“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勇于不敢”才是大勇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警示
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思考
平平淡淡才是真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是智慧,更是規律
“天之道”的告誡:不要逆勢而為
水的力量”
“和大怨,必有余怨”的告誡:要得理饒人不結怨
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生活
老子辨別世人道德的智慧
《道德經》之精髓:“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附錄1:新版式道德經
附錄2:《道德經》原文、譯文
附錄3:文章分類目錄
附錄4: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節選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三、無為而治——老子的治國之道 老子生活在無休無止的爭霸、生靈涂炭的戰亂年代,在看破人世間的戰亂與殺戮之后,他所向往的是一個充滿和諧的理想社會。老子提出圣人的“無為” 之治,意在告訴統治者(侯王)“為無為,則無不治” (3章)的道理。意思是說,以“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事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為‘無為”’是說以“ 無為”的態度去“為”。可見老子并不反對審時度勢的作為和努力,仍然要人去“為”的,但他更強調的是:“為而不恃”(2章)、“為而不爭”(81章),鼓勵人去發揮主觀的能動性,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他又勸誡人們不要把持、不要爭奪,不要憑借努力的成果去伸展一己的占有欲。要祛除欲望,按照“無為 ”的原則去做,以順應百姓的需求為重點來治理國家,統治者(侯王)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廣大百姓,那么天下就會太平,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要而言之,“無為而治”思想強調的就是無為而循道、無為而修德、無為而真知、無為而察世、無為而貴身、無為而不亂用兵、無為而安民、無為而治國等。這正如王蒙所說:“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高智商,是一種理想境界即化境,不是所有的人都達得到做得到的。 ” 那么,統治者(侯王)怎樣才能做到“無為而治” 呢?老子強調要“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63 章)以不刻意而為之心去做事情,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情,以恬淡無味的心態去品味食物。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對待天下,都秉持“無為”的態度,也就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去“為”,所以叫“為無為”。 把這個道理推及人類社會的通常事務中,就是要以“ 事無事”的態度去辦事。所謂“事無事”,就是希望人們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一旦條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老子特別反感統治者(侯王)任憑主觀意志發號施令,強制推行自己的主張。“味無味 ”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做比喻,這個比喻是極其形象的,人要想品出味道,首先要調整好心態,以恬淡無味之心,從品嘗無味開始,把無味當作味道,這就是“ 味無味”。老子勸誡統治者(侯王)要“取天下常以無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48章)治理國家*好采用清靜無為的方式,要少發布政令,少騷擾百姓。如果經常采用繁苛的政令侵擾百姓,那么就不能奪取天下、治理好天下了。 接下來,老子告訴統治者(侯王)運用“無為而治 ”的治國之道的好處是什么:“我無為,而民白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作為統治者(侯王),如果能夠做到不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胡作非為地瞎折騰,不隨意干涉老百姓的生活,則老百姓就會自我教化、自覺端正品行、生活自然富足、風氣自然淳樸,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地生活,這樣天下就會太平。而戰亂四起、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讓老子痛心疾首,以深深的憂慮和強烈的責任感呼吁統治者(侯王):“愛民治國,能無為乎?”(10章)愛民治國,能做到自然“無為”嗎?其實,早在十八世紀,西方就流行一句口號:“*懶惰的政府是*好的政府。”那時的政府并沒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公民修修道路而已。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政府要統籌辦理的事情太多了,要做到“無為” 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在當今社會,我們處處可以看到權力支配生命,處處可以看到個人無助的情形;權力越來越強化,越來越集中化,越來越深度侵蝕到個人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老子“自然無為”的主張,仍然有其時代的意義。 ……
道德經的人生智慧 作者簡介
姜濤,原籍山東荷澤,1966年8月出生于遼寧苯溪,研究生學歷,獲碩士學位,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長期從事思想教育和領導管理工作,已經出版《軍隊黨委能力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和《指揮軍官的通用能力建設》兩部專著,發表百余篇理論文章和散文、詩詞等。曾三次立功,現為部隊師級領導干部,大校軍銜。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