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212891
- 條形碼:9787545212891 ; 978-7-5452-1289-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 內容簡介
《話說中國》是一部具有多種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全書兩千則景點故事,全面展示中國歷史悠久亙長而又風云變幻的生動軌跡,八千余幅細膩反映社會生活的生動圖片,立體凸顯光輝燦爛的中華五千年社會文明成果。
享譽海內外的史學界□□學者李學勤教授擔任本書總顧問,中國韜奮出版獎獲得者何承偉擔任本書總策劃。
楊善群、劉精誠、顧承甫、程念祺等3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線歷史學者撰寫全書文字,將個人長年學術精華融于書中,傾力奉獻經典而又精彩的篇章。本書是葉永烈等編著的分冊《命運的決戰(下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故事民國4)》,講述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故事。
這是中國□□□領導的人民武裝與中國□□□領導的軍隊之間,在中國大地上的一場生死大搏斗。雙方都在為抗戰勝利后的中國命運走向,以行動和實踐創造自己的新歷史。針鋒相對,劍拔弩張。這是兩個命運的決戰。
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 前言
為□廣大讀者編一部具有現代意識的歷史百科全書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明史、又充滿著生機與活力的泱決大國。中華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前赴后繼,綿延百代。
作為中國人,□為祖國燦爛的過去與崛起的今天感到驕傲。
作為中國的出版人,應義不容辭地以宏大的氣魄為廣大熱愛中國歷史的讀者,承擔起傳播這一先進文化的責任:努力使中國歷史文化出版物,與中國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過去相適應,與當代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現實相適應,與世界渴望了解中國的需求相適應。
人民創造了歷史,歷史又將通過我們的出版物回贈給人民,使中華民族數千年積累起來的燦爛文化成為當今中國人取之不盡的思想寶庫,讓更多的讀者感悟我巍巍中華五千年光輝歷史進程和整個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成果。
為此,我們作了大膽的探索:以出版形態的創新為抓手,大力提高這套中國歷史讀物的現代意識的含量,使圖書能夠真正地“傳真”歷史;以讀者需求為本位,關注現代人求知方式與閱讀趣味的變化,把高品位的編輯方針和大眾傳播的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獨辟蹊徑,創造一種以介于高端讀物與普及讀物的獨特的圖書形態,努力使先進的文化為□廣大的讀者所接受。
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套融故事體的文本閱讀、精彩細膩的圖片鑒賞、便捷實用的檢索功能于一體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話說中國》終于將陸續與讀者見面。這套書計15卷,卷名分別為:《創世在東方》、《詩經里的世界》、《春秋巨人》、《列國爭雄》、《大風一曲振河山》、《漫漫中興路》、《群英薈萃》、《□□的融合》、《大唐氣象》、《變幻中的乾坤》、《文采與悲愴的交響》、《金戈鐵馬》、《集權與裂變》、《落日余暉》和《槍炮轟鳴下的尊嚴》。
在《話說中國》這部書里,你將看到以故事體文本為主體的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現代人對歷史的感悟,□能產生共鳴、□能感到激動的文學樣式是什么,是故事。是蘊涵在故事里的或欣喜或悲切或高亢或低回的場面。這些經典場面令人感慨唏噓,蕩氣回腸。記住了一個故事,也就記住了一段歷史。故事是一個民族深沉的集體記憶,容易走進讀者的心靈世界,它使讀者在隨著故事里主人公的命運起伏跌宕之時,不知不覺地與中國歷史文化進行了“親密接觸”,從而讓歷史文化的精華因子,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凈化著我們的心靈。因此,《話說中國》以故事體的文本作為書的主體。同時,它還突破了傳統歷史讀物注重敘述王朝興衰的框架,以世界眼光、□□專家學者的史識來探尋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與規律,以密集的信息,彌補故事敘述中知識點不足的局限,從而使故事的感性沖擊力與歷史知識的理性總結達成高度的統一。它讓讀者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享受了故事所帶來的審美快感,同時又能尋繹歷史的大智慧。
在《話說中國》這部書里,你將看到互為表里的圖與文的精彩組合。
當今社會已進入“讀圖時代”,這一說法盡管片面,但也反映了讀者的需求。在這套書里的圖片與通常以鑒賞為主的圖片有很大不同: 圖片內容涵蓋面廣。這些圖片能夠深入再現歷史現實,立體凸現每一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發展變化。透過生動的“圖片里面的故事”,可以體味其中蘊涵著的深刻內容,堪稱是歷史文化的全息圖像。它們與故事體文本相關聯,或是文本內容的畫面直觀反映和延伸,或是文本內容的背景補充,圖與文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同時,縱觀整套書的圖片又分別構成了一個個獨立的專門圖史,如服飾圖史、醫藥圖史、書籍圖史、風俗圖史、軍事圖史、體育圖史、科技圖史等等。
圖片的表現形式極其豐富。這套書充分顧及現代讀者的讀圖口味,借助現代化手段盡量以多種面貌出現,匯集了文物照片、歷史遺址復原圖、歷史地圖與示意圖、透視圖以及科學考古發掘現場照片在內的3000余幅圖片。既有精煉簡潔的故事,又有多元化的圖像,讀者得到的是圖與文賦予的雙重收獲。
創造了一種新的讀圖方式。書中的圖片形象豐富,一目了然,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但在閱讀過程中,尤其是在欣賞歷史文化的圖片中,這種震撼力很難使讀者感悟到。原來他們是憑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積累在品味和理解書中的圖片。兩者一旦產生矛盾,就不可能碰撞出火花。本書作為面向大眾的出版物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閱讀環境:改造我們傳統的圖片的文字說明,揭示圖片背后的信息,讓讀者在讀完這些文字后,會產生一個飛躍,對□□眼所看到的圖片有一種新的發現和新的認識。
在《話說中國》這部書里,你將看到一個充滿數字化魅力的歷史百科知識體系。
數字化給我們的社會生活帶來了許多嶄新的變化,作為文化產品的創新也不例外。為此,我們在這套信息密集型的中國歷史百科全書里,大量運用了在電腦網絡上廣泛使用的關鍵詞檢索方式,以關鍵詞揭示故事內核,由此來檢索和使用我們的故事體文本與相關知識性信息。這套書的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但有自強不息的過去時,前進中的現在時,而且還有充滿希望的將來時。
一則故事,一幅圖片,一個關鍵詞,都是某個有代表性的“點”,然而這個點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個有意義的敘事單位。它是中華民族的文明亮點,折射了我們民族的文化性格。把這些亮點連接起來,就會構成一條歷史之“線”,而“線”與“線”之間的經緯交織,也就繪成了歷史神圣的殿堂。點、線、面三維一體,共同建構著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大廈。
著名科學史家貝爾納曾說:“中國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人類文明和科學的巨大中心之一。”我們知道,印刷是中國引以為驕傲的四大發明之一,中國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中,曾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燦爛篇章。然而近代中國出版落后了,以至于到今天與發達國家相比,無論是在出版技藝上,還是在出版理念上,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我們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善于學習、消化與借鑒,“洋為中用”,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努力把世界同行在幾十年中創造的經驗,學習、運用到這套書的編輯過程中,以彌補兩者之間的差距。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努力了,只要我們心中有了讀者,我們一樣可以后來者居上。
中國編輯中的一位長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沒有顯赫的地位,卻有穿越時空的翰墨芬芳;我們沒有殷實的財富,卻有寄托心靈的文化殿堂。” 在編輯這套書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中國歷史文化太偉大了,無論你怎樣贊美,都不為過;中國歷史文化又太神奇了,無論你以何種方式播種,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今天,我們所擷取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朵小花,還有更多更美的天地需要人們進一步去開拓。
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 目錄
《話說中國》翻開現代史新篇章
一位從事出版工作三十余年的資深編輯對出版創新的領悟和嘗試
總序
一個風云變幻的大變動時代
中國近現代史專家經典解析民國時期的風云變幻
現代中國三十八年
知名學者縱論現代史三十八年
專家導言
民國史專家談其對解放戰爭時期歷史的□具心得的研究精華
把中國歷史的秀美景致盡收眼底
本書導讀示意圖
前言
公元1945年至公元1949年
□□□□之命運的決戰——解放戰爭時期
○四六 襄樊戰役
刀劈三關出奇計,蔣軍無措呼奈何
○四七 上海打虎記
聲威浩大,太子出馬
○四八 濟南解放
打下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四九 黑山阻擊戰
廖耀湘鐵流滾滾,梁興初巋然不動
○五○ 總前委□□□
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五一 李濟深北上
層層封鎖,游刃有余
○五二 活捉黃維
黃維束手就擒,書生氣不改
○五三 南開校長張伯苓
郁郁而終令人嘆,英名毀于一念差
○五四 傅抱石賣畫
世態炎涼,怪事多多
○五五 陳布雷之死
千秋功過,耐人尋味
○五六 活捉陳長捷
創造天津方式,頑抗終成笑談
○五七 北平和平解放
一代名將,將古都完整地還給人民
○五八 □□□秘密訪蘇
萬里訪蘇,虛心取經
○五九 進京“趕考”
讀史敲警鐘,不當李自成
○六○ 重慶號起義
□□□海軍的□□,掛上了紅旗
○六一 陳儀遇害
識人不明,義舉流產
○六二 “浙大保姆”竺可楨
苦心戮力,辦學育人
○六三 蔣介石辭溪口
遠走臺灣,魂歸故里
○□□ 太原之戰
徐帥展雄威,扶病下晉陽
○六五 游頤和園
柳亞子牢騷太盛,□□□妙解心結
○六六 國共和談
目標不同,不歡而散
○六七 渡江偵察記
巧探情報,立下奇功
○六八 南京江面上的壯舉
南京江面紅旗升,艦隊倒戈向光明
○六九 南京解放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七○ 黎明前隕落的將星
壯志未酬身先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七一 和平將軍張治中
身在軍旅,心系和平
○七二 營救張瀾羅隆基
周公巧施妙計,張羅虎口脫險
○七三 昆明起義
為人民,立大功,黃花晚節香
○七四 代理市長趙祖康
一夜之間,完成“變身”
○七五 進軍青藏高原
圣潔雪域,迎來金珠瑪米
○七六 □□□北上
一代□□踏上新的征途
○七七 長沙和平解放
審時度勢,兩將軍毅然起義
○七八 別了,司徒雷登
一個人的離去,一個時代的終結
○七九 衡寶戰役
縱是“小諸葛”,反被聰明誤
○八○ 楊虎城遇害
夫婦蒙難,英名千古流芳
○八一 穿越“死亡之路”
草原秋風狂,凱歌進新疆
○八二 老華僑參加新政協
護僑胞情真意切,論國號義正詞嚴
○八三 登陸海南島
偷渡瓊州海峽成功,“伯陵防線”成笑柄
○八四 烈火中永生
□□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
○八五 五星紅旗
鮮血與心靈凝成的旗幟,從此神圣而光榮
聚焦:1945年至1949年的中國
話說中國 命運的決戰(下) 節選
只打老虎不拍蒼蠅 1948年8月19日,□□□□□為了挽救頹勢,決定從經濟上著手,推行幣制改革。規定:自即日起,以金圓為本位幣,限期收兌已發行之法幣、東北流通券和人們手中的黃金、白銀、外國貨幣,各地物價一律凍結于8月19日前之水準。
第二天,蔣經國率領。戡亂救國大隊”開到上海“督戰”。
蔣經國在外灘中央銀行三樓設立上海經濟管制督導處,召開會議,發號施令,挽起袖子,信誓旦旦地表示:“只打老虎,不拍蒼蠅。”他招募萬余名青年,組成“大上海青年服務總隊”,人稱“打虎隊”。同時在全市設置“人民服務站”,懸賞接受對違反財政經濟處分令的舉報,并每周二、四親自聽取檢舉、揭發。
在蔣太子雷厲風行的行動下,一些小老虎紛紛落馬。
收受重賄、包庇奸商的警備司令部科長張亞民、警察局稽查大隊長戚再玉、孔令侃的親信財政秘書閻啟明、與行政院長孫科有瓜葛的大富商王春哲,都在打虎聲中被蔣經國槍斃示眾。就連上海大亨杜月笙的三公子杜維屏也因在交易所非法拋售永安紗廠股票而下獄。
在赫赫威勢的打虎中,受到驚嚇□厲害的無疑還是那些中下層的城市市民,他們不得不拿出僅有的□□、黃金、白銀到銀行兌換,一時間,銀行門口人流如潮,爭先恐后,各工廠商業機構也紛紛匯報庫存貨物和價目,物價也勉強停留在8月19日前的水準上。
揚子公司老虎之□ “打虎”似乎取得了勝利,各種贊美之詞見諸報端,主張幣制改革的□□□長王云五忙著宣布“幣制改革已經成功”,蔣介石也仿佛看到了希望,不斷來電勉勵、祝賀。外國的記者則把小蔣形容為“中國的經濟沙皇”,中國記者則稱他為“蔣青天”。
不過,也并非諸事順遂。逮捕杜月笙之子杜維屏,顯然是對“海教父”杜月笙的警告。但老奸巨猾的杜月笙表面上并不聲張,暗中卻讓自己的手下去調查揚子公司。
揚子公司的總經理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家大少爺孔令侃,□□夫人宋美齡的姨外甥,此次來滬打虎的太子蔣經國的姨表弟。1948年明30日,蔣經國在浦東大樓召開工商界座談會。
會議進行到一半,杜月笙不慌不忙站起來,當場向蔣經國發難:“揚子公司非法囤積的貨物多至億萬,均未作登記。也希望蔣先生一視同仁,把揚子公司所囤積的貨物予以查封處理,這樣才服人心。” 第二天報紙上,杜月笙早已安排好社論,稱:“經國先生有言在先,不拍蒼蠅,只打老虎,揚子公司案為滬上老虎之□,此□大之老虎不打,則小老虎死的冤枉,中老虎牢里叫屈。” 在眾目睽睽之下,不明底細的蔣經國下令派員調查揚子公司。
不查則已,一查連這位太子也大吃一驚。
公司不僅有市面緊缺的各種物資。而且有聯合國救濟署發來的大宗貨物原封不動地存在那里,有從美國運來的軍需品、巨額金銀□□和大量汽車。
蔣經國立刻下令查封揚子公司,限期孔令侃到案說明,如不遵守,將予以逮捕。
孔令侃和蔣經國的較量,好比為上海灘投下了一枚重磅□□。孔公子自知不是蔣太子的對手,于是找到了他的姨媽——□□夫人宋美齡,并說:“如果經國兄逼人太甚,將請爹公布你們在美國的財產。” 這位孔家大少爺的這一殺手锏,連一向沉穩的宋美齡也坐不住了,于是親來上海,約蔣經國到永嘉路孔宅談判。但事與愿違,年輕的太子并沒有給宋美齡面子,表兄弟相持不下,鬧得很僵。
虎頭蛇尾 萬般無奈之下,宋美齡一紙電文發給正在北平的蔣介石。見此電文的蔣介石顧不得岌岌可危的東北戰事,于1948年10月2日飛抵上海。
他命令蔣經國:“不得徹查此案,就此罷手。”下令恢復揚子公司,釋放杜維屏等投機分子。消息一出,物價飛漲,上海失控,牽動全國,金圓券威信掃地,國民□□只有加倍地印刷鈔票來彌補這一漏洞。
事情忽然來了個大轉彎,蔣經國倍感無奈,“以至于狂哭狂笑”,借酒澆愁。
1948年11月1日,頗感打虎之累的蔣經國發表聲明:“在70天的工作中,非但沒有完成計劃和任務,而在若干方面,反而加深了上海人民的痛苦。” 5天后,蔣經國黯然離滬赴杭。
一場轟轟烈烈的打虎行動,就這樣虎頭蛇尾不光彩地結束了。
不過,這場打虎行動,卻使蔣介石在上海一地就搜刮黃金110萬兩,美鈔3400萬元,以及其他大量外匯、白銀,后來隨著□□□在大陸的敗退,都被運到了臺灣。P28-30
- >
自卑與超越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