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30603
- 條形碼:9787300230603 ; 978-7-300-2306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 本書特色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2015年榮獲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皮卡德圖書獎(AEJMC Picard Book Award)。皮卡德圖書獎每年頒發一次,獎勵一本為媒體經營、媒體經濟和媒體創業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著作。
這本書引人入勝并冷靜地分析了變化中的媒體格局。新媒體將如何改變世界?我們有很多令人屏氣斂息的描述,它們預言我們將處在烏托邦與大災難的邊緣。選擇性接觸、偏好形成、有限理性、使用與滿足、節目差異化、病毒式傳播,這本書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證據融合在一起,回答了一個既簡單又讓人頭疼的問題:對于受眾形成我們知道多少,這對觀念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
作者向我們描述了影響受眾形成的因素:用戶的偏好和習慣,社交網絡的影響,媒介提供者的資源和策略,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媒介測量(從收視率到用戶推薦度)。作者將這些因素融合到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注意力市場中,并由此向我們證明,無論對數字媒體賦予極高的期望還是過度的擔憂,都背離了注意力市場本來的運行規律。作者認為,在數字時代的注意力市場,我們尤其會接觸到超越個人偏好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重建觀念市場,重塑21世紀的公共空間。?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 內容簡介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2015年榮獲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皮卡德圖書獎(AEJMC Picard Book Award)。皮卡德圖書獎每年頒發一次,獎勵一本為媒體經營、媒體經濟和媒體創業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著作。 這本書引人入勝并冷靜地分析了變化中的媒體格局。新媒體將如何改變世界?我們有很多令人屏氣斂息的描述,它們預言我們將處在烏托邦與大災難的邊緣。選擇性接觸、偏好形成、有限理性、使用與滿足、節目差異化、病毒式傳播,這本書巧妙地將這些理論與證據融合在一起,回答了一個既簡單又讓人頭疼的問題:對于受眾形成我們知道多少,這對觀念市場來說意味著什么? 作者向我們描述了影響受眾形成的因素:用戶的偏好和習慣,社交網絡的影響,媒介提供者的資源和策略,影響力日益增長的媒介測量(從收視率到用戶推薦度)。作者將這些因素融合到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注意力市場中,并由此向我們證明,無論對數字媒體賦予極高的期望還是過度的擔憂,都背離了注意力市場本來的運行規律。作者認為,在數字時代的注意力市場,我們尤其會接觸到超越個人偏好的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重建觀念市場,重塑21世紀的公共空間。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 目錄
注意力市場
媒介產品的生產者想要得到人們的注意力。他們開發注意力市場,利用注意力娛樂大眾,建構社會資本,獲取金錢財富,抑或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媒體用戶
媒體用戶為注意力經濟提供動力。每個用戶決定閱讀什么或觀看什么或分享什么,這些決定加在一起,便產生了受眾。受眾使媒體得以存續,并賦予它們意義。
媒體
不管是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多數媒體生產者都想得到公眾的注意力,都竭盡所能地去吸引受眾。
媒介測量
用戶和媒體一直處于互動之中。雙方日益依賴媒介測量,對自己的選擇進行評估,尋找有利條件,并根據看起來可能的條件調整自己。
前言
注意力市場
媒介產品的生產者想要得到人們的注意力。他們開發注意力市場,利用注意力娛樂大眾,建構社會資本,獲取金錢財富,抑或改變人類的歷史進程。
媒體用戶
媒體用戶為注意力經濟提供動力。每個用戶決定閱讀什么或觀看什么或分享什么,這些決定加在一起,便產生了受眾。受眾使媒體得以存續,并賦予它們意義。
媒體
不管是新媒體還是舊媒體,多數媒體生產者都想得到公眾的注意力,都竭盡所能地去吸引受眾。
媒介測量
用戶和媒體一直處于互動之中。雙方日益依賴媒介測量,對自己的選擇進行評估,尋找有利條件,并根據看起來可能的條件調整自己。
受眾形成
數字媒體將會促進無盡的受眾分化,造成暢銷作品的消亡。同時,我們的社會性本質和過濾機制的流行度偏好也使得公眾注意力集中。
第六章 建構注意力市場
本章利用所有的理論建立更加全面、更加動態、更加高效的模型,來解釋注意力市場是如何建構的。
觀念市場中的公眾注意力
對于數字媒體如何影響社會這個問題,樂觀者和悲觀者的預期有著天壤之別。新的注意力市場會在凝聚和分裂我們的力量之間尋找、推進合理的平衡。
注 釋
索 引
譯后記
信息
注意力市場-如何吸引數字時代的受眾 作者簡介
詹姆斯·韋伯斯特,美國西北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2005年任傳播系副主任,F任傳播類期刊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和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編委,尼爾森公司、特納廣播公司、耶魯大學Rudd中心顧問。譯成中文的著作有:《視聽率分析——受眾研究的理論與實踐》。?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