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45432
- 條形碼:9787106045432 ; 978-7-106-04543-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本書特色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由陳曉云編輯整理的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影像研究中心主持的“新媒體時代電影的邊界與電影話語的重構”論壇之研討成果匯總。全書分上下兩部分,總計收錄評論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大部分為作者自己的文章,另有數篇為尹鴻、王一川、李道新、厲震林等當今電影評論大家所言。全書結構完整,所編入的文章均發表于《當代電影》、《電影藝術》、《藝術百家》等電影專業核心期刊,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其中陳曉云老師的文章調理清晰、行文流暢、見解獨到且可讀性很強,堪為當中翹楚。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內容簡介
與“新媒體”的結緣事出偶然,調入師大之后不久,在周星院長的倡導與支持下,我們在極短的時間內籌備,并于2014年10月13日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影像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互聯網時代的影像生產與傳播研討會”,在此后一年多的時間里,又相繼策劃推出“新媒體時代電影的邊界與電影話語的重構”“新媒體時代的影像教育與創作教學”“新媒體時代的電影明星與中國電影發展”等大型論壇,視角觸及新媒體語境下的創作、研究與教育之不同維度。 基于數字與網絡平臺的新媒體,不僅給影像的生產與傳播帶來了新的可能與新的話題,也給電影研究與電影教育帶來新的挑戰。重新面對日漸變化的影像寫作,重新思考“電影”,思考它的含義及其邊界,重新定位影像教育,是我們共同需要面對的。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目錄
中國電影的網眾自娛時代
難以定義的電影格局
當代中國電影的創作流變與格局重組
網絡媒介文化背景下的中國電影新力量
中國電影產業化進程中影像風格的多元化
一步之遙:2014年中國電影創作狀況分析
“下山”與“歸來”:2015年中國電影創作狀況分析
觀念自覺與樣式拓展:類型批評視域下的2015年度中國電影
當代中國電影的文化迷失與價值錯位
當下中國電影的現實缺失與影像重構
青春記憶與當下中國電影的懷舊敘事
類型模式下的個性敘事
微電影:互聯網時代的藝術新形態
《美人魚》:作為IP的周星馳與文化懷舊
《太子妃升職記》:網絡自制劇的模式與特點
從意義生產到話題消費
計算機技術與電影真實感的建立
互聯網時代中國電影產業結構的調整
把脈高票房
互聯網時代的電影放映業
下編 觀念·話語
電影的邊界與電影話語的重構
三種業界環境下的電影新命名
下一代電影:電影游戲化,游戲電影化
網絡時代與審美嬗變中的電影藝術
互聯網給電影帶來的新課題
影院性:多屏時代的電影本體
多屏時代的影像敘事與跨界傳播
“學院派”傳統與“新學院派”的突破
關于電影產業升級的若干關鍵詞
當下電影評論與創作的辯證關系
電影批評:從藝術到媒介的轉型
“微時代”與電影批評的命運
觀念轉型:新媒體時代的電影與電影教育
新媒體時代電影人才培養的新樣態
新媒體時代的導演人才養成
附錄論壇綜述(二則)
后記、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節選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強化敘事:突圍表演的路徑 陳凱歌與吳宇森,《道士下山》與《太平輪》,或票房或口碑,在這個暑期檔的折戟沉沙,或許并不能簡單歸結為導演年歲意義上的“老”,或者說是某種“代”的“過時”。究其實,本質上乃是與當下社會、現實、受眾之“對話”能力的喪失,當然,此種喪失存在于絕大部分國產片之中。多數時候沉迷于“歷史”敘事的陳凱歌,曾一度以《和你在一起》和《搜索》試圖以表現題材與觸及問題的現實性,來重構此種“對話”關系,但藝術創作的詭異之處恰恰在于,他的“歷史”敘事卻更有意味地對應著“當下”,觸及當下受眾的觀影心理,這再一次有力地了支持了“重要的不是故事敘述的年代,而是敘述故事的年代”這樣的觀點。題材的“現實性”,并不必然決定著與現實中的人們的對話關系的達成。 “對話”,實際上至少意味著“雙方”,即作為創作者的導演和作為接受者的觀眾的某種對等關系。就如中國電影工業仍處于未完成時態,中國電影觀眾同樣是一個指向較為曖昧的群體。暖昧,指的是它的不確定性,它的變量。據說,近年來國產電影的票房突進,便與“小鎮青年看電影”這樣的新的觀影時尚相關,這個龐大的尚未充分開發的觀影群體,其文化趣味顯然與“都市”里的觀眾形成群體差異。不確定性還有一重意思,是基于中國本土的類型電影創作尚未形成規模化創作/制作,與此相對應的是,指向某些電影類型或明星的相對穩定的觀影人群,也沒有完全形成,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觀影行為的相對隨意與松散。從生產到消費的一個完整鏈條,形構了一個關于電影的生態系統,尚處于無序的正在建構的狀態。從這個意義上看,近年來的多數賣座片可以視為“黑馬”,或者說“意外”,而并非基于工業層面的精心策劃的結果。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充分肯定《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煎餅俠》《捉妖記》等影片回歸“常識”的努力,相較于那些雖有票房卻備受詬病的“綜藝電影”或者“PPT電影”,它們在類型意識的清晰與堅持、影像質感和敘事能力的提升方面,都做出了可見的努力,但即便是在這樣一些具有良好的票房與口碑的影片中,劇作/敘事問題,亦即中國電影*大的軟肋,同樣也是清晰可見的。回到“常識”,是中國電影趨向良性變化的開端,而并非結果。 韓延執導的《滾蛋吧!腫瘤君》當是這個暑期檔帶給我們的另一份驚喜。這位科班出身(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的“80后”導演,在一個極易狗血與煽情的故事形態里,顯現出與其年齡與經歷并不相稱的對于敘事的節制與控制力。這個有著現實原型的故事和人物構架,指涉著一個被敘述過不計其數的“母題”,但與同類故事不一樣的是,它以一個表象鬧騰的喜劇,來呈現一種催人淚下的悲情效果。原來,在國產電影中缺失已久的“情懷”并非是多么宏大的概念,對于普通人生命的尊嚴與美好的尊重與表達,這就是*好的“情懷”。 有意味的是,影片對于此種“情懷”的表達,是深植于一個“古老”的故事模式,一個在藝術創作中不斷被“復現”的母題,一種更偏于類型的結構形態與人物塑造,而非人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在理性上陷入其間的所謂“藝術電影”。在“類型”中尋求“藝術”的表達,在此前的《浮城謎事》《白日焰火》等影片中都可以見到端倪。 ……
新媒體語境下的影像生產與話語重構 作者簡介
陳曉云,北京師范大學新媒體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電影學院博士,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專家、國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等項目評審專家。主要從事電影研究與教學及影視項目策劃,先后執教于浙江師范大學、西藏民族學院、杭州大學、浙江大學、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出版《作為文化的影像:中國當代電影文化闡釋》(1999年)、《視覺神話:影視文化的深層結構》(2000年)、《眾人狂歡:網絡傳播與娛樂》(2001年)、《新中國電影史話》(2003年)、《電影學導論》(2003年、2008年、2015年)、《中國當代電影》(2004年)、《我的秘密之花:電影中的女性》(2005年)、《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年)》(2008年)、《電影理論基礎》(2009年、2016年,主編)、《中國電影筆記》(2011年)、《2001~2010中國電影學研究報告》(2012年)、《中國電影明星研究》(2012年,主編)、《中國電影的身體政治》(2012年,主編)、《中國電影明星研究續編》(2013年,主編)、《中國當代電影思潮與現象研究》(2013年,主編)等著作。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