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探索發現炎帝陵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703610
- 條形碼:9787545703610 ; 978-7-5457-036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探索發現炎帝陵 本書特色
程原生、米東明主編的這本《探索發現炎帝陵》理性分析傾注于炎帝神農遺跡的每一個角落;科學嚴謹的理性分析,導致文化內涵與歷史規律的深入揭示。以一種嶄新的探索思維,全方位、百科式探索研究了高平炎帝陵。本書像導游書,卻更深入學術層面;像專著,又洋洋灑灑,以百科知識解讀歷史人文;具學術性,又向無數科學領域展開,立足通俗、普及、可讀性,是一種全新的學術縱橫談模式。
探索發現炎帝陵 內容簡介
《探索發現炎帝陵》理性分析傾注于炎帝神農遺跡的每一個角落;科學嚴謹的理性分析,導致文化內涵與歷史規律的深入揭示。以一種嶄新的探索思維,全方位、百科式探索研究了高平炎帝陵。《探索發現炎帝陵》像導游書,卻更深入學術層面;像專著,又洋洋灑灑,以百科知識解讀歷史人文;具學術性,又向無數科學領域展開,立足通俗、普及、可讀性,是一種全新的學術縱橫談模式。
探索發現炎帝陵 目錄
序二
前言
炎帝神農陵廟皇城遺址
一 從和說起
二 發現炎帝陵
三 五谷廟猜想
每飯不忘
神圣家族
三峻之神
炎帝陵碑
四 陵墓疑云
被遺忘的工程
地宮親歷者
五 炎帝神農陵廟
*久遠的遺存
炎帝?神農?
六 林木深阻的帝陵
臨終往事
神農氏之死
五類中藥
為炎帝嘗藥
氏族名稱之藥
七 消逝的皇城
嘹望演奇樓
沒有戶籍的村莊
發現皇城記錄
大型炎帝神農陵廟皇城遺址
八 揭秘五谷廟
帝陵里建廟?
日中為市
絲綢源頭
上黨商幫
九 帝陵興衰
元朝的背影
皇城今昔
十 陵廟遺風
炎帝出巡
長畛求雨
炎帝四太子
浩莊求雨
十一 蚩尤往事
蚩尤故里
血染鹽池
十二 炎帝行宮
十三 炎帝下廟
十四 炎帝中廟
中原地望
年號懸疑
誰是藥王
高襟之祠
中廟旱龍
羊頭山之謎
一 《黑暗傳》的遙遠信息
神農架的傳說
發現神農信息
北方的故事
如出一轍的炎帝文書
二 《山海經》里的發鳩山
三 《山海經》里的羊頭山
與太行比肩
出土唐碑
精衛所填之海
四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
五 《羊頭山新記》之羊頭石
六 羊圖騰
七 神農上了羊頭山
神農怎樣"上了羊頭山"
神農為什么上羊頭山
"遍陟群山"在太行
神農氏七十世與后八代
八 烈山高廟
烈山農耕
風水獨具羊頭山
羊頭山祭壇
九 高廟遺址之謎
羊頭山高廟
羊頭山之劫
十 千古神農城
神農城遺址
神農泉與神農井
始創農耕,
耒耜
十一 五谷畦嘉禾
神農獲嘉禾之地
何謂嘉禾
上品柜黍
農耕規范
十二 "氣"與"候"
二十四節氣
農藝大智慧
耕地是排水耕作法
農耕與中華文明
十三 禮樂源頭
十四 黍定黃鐘
十五 律度量衡之本
十六 神農是否真的嘗百草
十七 炎帝真的長壽嗎
炎帝神農氏蹤跡
一 炎帝之火
大地之火
上天之火
二 土圭測影
光明的探索
觀測天象
候影測風
天象與氣象
圭表系統
十二消息卦
三 炎帝與星象
觀天象以知天下
魁傀與四象二十八宿
十月太陽歷
四 炎帝與大火星
龍是什么
決定農耕的大火星
陶寺古觀象臺
五 上黨羊頭山
與天為黨
羊頭山與佛教
武則天與羊頭山
祭祀天地
*高的祭壇
六 炎帝伊耆氏
沁源羊頭山
冀州陶唐
冀州伊氏邑
炎帝自伊徙耆
七 炎帝神農氏領地
神頭嶺
炎帝嶺
百谷山
羊頭嶺、黎侯嶺
八 黎嶺滄桑
文王伐耆
九黎之國
伊著之后
上黨華山
神農足跡
九 炎帝以姜水成
寶雞姜水與上黨郭水、郯水
七千年遺址
姜姓后裔上黨分布
姜姓后裔山西分布
國的演變
十 兩個炎帝陵
湖南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
神農氏族南遷
隨州炎帝傳說由來
炎帝神農氏族發展脈絡
十一 炎帝、黃帝、倉頡
十二 農耕飲食文化
十三 久遠之道
黃河農耕文明的發祥地
農耕始祖炎帝陵在高平
高平的酒傳統
久遠的中醫與新興的西醫
廢止中醫案
強大后的前景
附錄一 羊頭山新記
附錄二 姜姓始祖炎帝神農傳承一百五十七代世系表
附錄三 炎帝神農分支分氏世系表
附錄四 高平副市長米東明發現炎帝碑陵歌記
后記
探索發現炎帝陵 節選
黃河兩岸的邯鄲、洛陽、武功等大量遠古洪水吃水線的保留,真實記錄了無數次黃河泛濫直接淹沒古城的印記。河南輝縣龍山城墻高4米,洪水過后的淤泥掩埋卻已達城墻上沿僅半米處。 黃河上游的青海民和喇家遺址表明,黃河泛濫淹沒村莊時伴隨著大地震,沒有一個人幸免。 大批文明的火種或遲或早,都在浩蕩的洪水里結束,成為今天不斷帶給我們驚喜和發現的遺址。 或許這只是偶然的幾次水災,還不足以證明長期的洪水泛濫。怎樣能夠證明發生過連續泛濫幾十年的洪水呢? 《史記》等文獻追述:“堯時洪患為烈”,“堯69年治水”,“鯀九年治水不成”,“禹治水13年”,僅此而論,大洪水至少歷時數十年。這些記載,與中國的“神話傳說”相互補充: 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地陷東南,一派汪洋。 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堆積蘆灰止住大水。 精衛填海,炎帝之少女兒化作精衛鳥,以微薄之力抵抗水患。 大禹治水,“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孟子》),“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書經》堯典)。《淮南子·本經訓》日:“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這些神話傳說中隱含的信息,直接描繪了一個毀滅性的洪水時代。 特大洪水只能有兩個來源,一是降雨量大幅度增加,二是江河上游冰川融化,二者都源于氣候大幅度變暖。 竺可楨的研究,與西方科學探測數據吻合的氣溫變化曲線表明,距今8000至4000年前,東亞氣溫由第四紀冰川的低溫點突然升高5℃,比二十世紀初高出2℃。 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上形成的“2℃共識”表明,如果現在地球溫度再升高2℃,則關乎全球人類的生死存亡。 而距今8000-一4000年期間,正是超出目前平均氣溫2℃的時代。高溫必然導致超量降雨,高原冰川融化必然傾瀉而下。這與傳說中的滔天洪水直接對應。 公元前2600年,洪水排山倒海,沖決了黃河故道,迫使黃河改道蘇北平原人海,黃河水裹挾著巨量的泥沙,我國從此有了黃海的名稱。這次洪水,顯然是一次超量級的規模。 公元前2000年,又一次滔天洪水滾滾而下,再次沖決黃河故道,黃河再次改道山東人海。這顯然是又一次超量級規模的洪水。 中國是*早記錄自然災害的國家。自周惠王開始,公元前400年至今共泛濫1900次,局部改道26次。黃河的浩蕩風貌舉世無雙。 洪水就這樣,在億萬年沖積而成的華北平原上一次次肆虐,不斷留下一個又一個古文化遺址。 更為驚心動魄的還不止于此。 21世紀的發展趨勢能夠證明,4000年前的高溫氣候融化了高原冰川和南北兩極冰蓋,海平面大幅度提高。高原冰川導致融化的冰雪與大增的降雨合流,使江河流量大增,導致大范圍大規模泛濫。 目前已經在華北平原發現的四條貝殼沙堤,標志著海水侵入內陸以后形成新的海岸線,其時代為距今5235年、3330年、1080年和近代,佐證了海水曾侵入陸地縱深達100公里,到達玉田、安次、霸縣、大城、南皮一線,達到甚至越過了大運河,天津、楊柳青、滄州等地都被海水淹沒。由此佐證了我們的祖先目睹滄海桑田的真實記憶。 杭州歷史博物館展示的曲線顯示,全新世以來*強的被稱為皇天畈海侵出現在距今6300年,海平面比現今高出約8米,這一結果與全球和全國*強海侵基本一致。河姆渡文化因這次*強海侵的影響而消失。 杭州歷史博物館上述曲線還顯示,第四個千年尺度暖濕氣候期距今(3800—3200年),出現了全新世以來的第二個*高的海平面,當時海平面比現今高6米左右,被稱為鐘家堍海侵。專家認為就是這次較強的海侵,導致良渚文化的消失。在大量良渚文化遺址的文化層上,普遍存在一層厚約0.5米以上的黑色水相沉積物,這是長期處于淺海底和湖沼底部的證據。 鑒于我們經歷的半個世紀以來全球氣候變暖,如果氣溫上升幅度超過1.5攝氏度,全球20%到30%的動植物物種面臨滅絕,海平面上升將淹沒包括紐約、孟買和上海在內的一些沿海城市。2007年11月17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出警告:“世界正處于重大災難的邊緣。” 近代發現古代人類繪制的,南北兩極冰蓋下的陸地地圖,這個世界不解之謎,由于兩極冰蓋曾經融化,陸地得以裸露,從而有了答案。反之,南北兩極冰蓋下的陸地地圖,能夠證明兩極冰蓋確曾消融。 大洋洲玻利尼西亞群島土著人,至今還保留著海洋突然上升的記憶。那么中國沿海海平面也一定是同步上升,因為全球的海水是同一個水平面。 中華大地高溫氣候導致暴雨、洪水和海侵,這顯然是個較長時期的氣候變化,與堯舜禹三代幾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的洪水,基本能夠吻合。 中國古人或許沒有意識到海平面上升,人們驚恐地將海水漫上陸地看做發生了“大地下陷”,因此世代傳說“地陷東南”。 ……
探索發現炎帝陵 作者簡介
程原生,宋“程朱理學”之程頤32代孫,祖籍武鄉,出生太原。大躍進年入北京軍區育英學校,文革結束年入山一西大學讀哲學。職日記者,影視創作陟山涉水實為行者,造句作文被稱作者,涉獵多困而學亦稱“學(習)者”。電視片攝制33年,獲獎60余部。任中央電視臺編導10載,長于文化揭秘紀錄片。現任山西省委宣傳部干部培訓中心副“主任、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太原三晉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員、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子學會會員、中國科教影視協會會員、中國農業影視協會會員、山西國際商會果業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米東明,原高平市副市長,現市人大副主任。多年在鄉鎮工作,曾任神農鎮(原團池鄉)鄉長、黨委書記。在擔任黨委書記期間,發現、挖掘、宣傳炎帝陵,開拓了高平炎帝文化事業。曾獲“鄉鎮管理專家”稱號,省委組織部授“劉俊謙式優秀干部”稱號,獲《人民日報》“世紀英才”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