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85736
- 條形碼:9787550285736 ; 978-7-5502-8573-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本書特色
本書以獨特的視角,精選了古代、現代經典篇目百篇,配上古典雅致的圖片,讓人讀起來賞心悅目。本書內容詳實,所選書目經典耐讀,值得反復閱讀。古代部分篇目還配有翻譯和闡釋,使得理解起來更容易。同時,在精美圖片的陪襯下,使得閱讀更有趣不枯燥,在培養青少年的人文情感和寫作思路上都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全書采用全彩四色印刷,圖片精美,適合青少年閱讀。 總體來說,該書基本呈現出了古代散文佳作和現代散文名篇的成就,對現代人學習和思想有積極的意義。書稿質量很好。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的一本巨*,所謂“刪削冗長,拳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自古以來,君主將相、仁人志士、布衣平民均從《資治通鑒》中借鑒前人經驗,或反觀自身為人,或體察當下民情,或研究治國攻略,借此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企圖總結經驗教訓,為了有資于治國安邦,*好地解決社會矛盾。此書被宋神宗給予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的評價,并且也是一部備受歷代統治者及文人學士青睞的必讀之書。
司馬光*,程學峰編譯的《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美麗國學》以三千多年的歷史事件為基礎,精編出二百余個*具代表性的歷史故事進行講述,語言平實易懂,故事內容涉及反思成敗、治理方略、制度沿替等主題,*盡仁義之理與謀略之術,指導我們當下在為人處世、工作學習中應該有的大智大慧,具有非常高的閱讀價值,以及引導人們深思的力量。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前言
《資治通鑒》是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和助手劉恕等人根據大量史料編纂而成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全書以時間為序記錄史事,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網羅繁富,體大思精,為前古之所未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他一生著書無數,希望通過編寫史著,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獲取治國的經驗。治平三年(1066),司馬光撰成一部戰國至秦共八卷本的編年史,名為《通志》,進呈宋英宗,英宗命設局續修。元豐七年(1084),此書完成,至此共用了十九年的時間。宋神宗在聽司馬光講讀了該書的部分內容之后,十分贊賞,認為此書比其他的史書更便于閱讀,也易于借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于是下令將該書改名為《資治通鑒》,并親自撰寫了序文。對《資治通鑒》的稱譽,除《史記》之外,幾乎沒有任何一部史著可與《資治通鑒》媲美。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資治通鑒》以戰國至五代期間的史事為發展脈絡,生動詳細地敘述了歷代帝王將相們為政治國、待人處世之道,以及他們在歷史舞臺上所經歷的生死悲歡。自問世以來一直被為官為政者視為案頭**之書,也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喜歡閱讀的巨著之一。
因此,我們特地從原著所記三千多個大大小小的歷史事件中,精心遴選近兩百個*精彩、*經典的故事,采用白話文的形式,編寫成了這本《資治通鑒故事》。全書以原書卷次為序,加以組織整理,既保留了原書精髓,又使得文字更適合當代人的閱讀習慣。在古文今譯的過程中,力求做到通俗易懂,同時每個故事后都附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書內容。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目錄
三家分晉
商鞅變法
孫臏智斗龐涓
蘇秦游說六國
孟子諫齊宣王
張儀巧言破合縱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齊襄王納諫殺幸臣
廉頗負荊請罪
觸龍說趙太后
長平之戰
秦紀
李牧大破匈奴
李斯諫逐客
韓非客死于秦
陳勝吳廣起義
項羽學萬人敵
趙高專權
巨鹿決戰
漢紀
鴻門宴
蕭何月下追韓信
垓下之戰
蕭規曹隨
周勃劉章平定諸呂之亂
淮南王謀反
周亞夫治軍
袁盎害晁錯
李廣機智退敵
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平定南越
蘇武完節歸漢
漢匈和親
王莽篡位
綠林起義
劉秀稱帝
班超請兵平西域
鄧太后攝政
黃巾起義
曹操迎漢獻帝
官渡之戰
劉備三顧茅廬
赤壁之戰
關羽敗走麥城
魏紀
諸葛亮上《出師表》
馬謖違命失街亭
劉禪樂不思蜀
晉紀
羊祜立德籠人心
司馬睿禮賢下士
祖逖北伐
投鞭斷流
淝水之戰
宋紀
劉裕篡位稱帝
劉子業殺舊臣
李棄義告友
孝文帝年幼即位
齊紀
蕭道成即位建南齊
孝文帝改制
孝文帝親征奪南陽
孝文帝臨終重托元勰
蕭寶融稱帝
王珍國殺昏君
梁紀
大司馬蕭衍建梁朝
元子攸稱帝
高歡死里逃生
侯景攻臺城
高洋建北齊
陳紀
宇文覺建北周
高演奪權稱帝
口吃天子奢靡亂政
楊堅主持北周朝政
陳叔陵宮廷作亂
陳后主亡國
隋紀
文帝賞臣殿上爭功
楊素平叛江南
楊廣弒父
隋煬帝三征高麗
李淵攻克長安
唐紀
李世民智降薛仁杲
李世民討伐劉武周
武牢關之戰
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內廷練兵
太宗論忠臣與良臣
馬周勸太宗減賦
文成公主遠嫁吐蕃
長孫無忌遇害
武后垂簾聽政
狄仁杰冤案昭雪
安祿山蓄謀作亂
李豬兒刺殺安祿山
郭子儀率兵雪國恥
劉晏理財
顏真卿寧死不屈
李晟收復京師
袁高犯顏直諫
柳公綽書生治軍
李愬雪夜入蔡州
李德裕淚諫慎誅臣
賢臣助武宗
徐云虔出使報知己
黃巢長安建國
董昌殺直言三將
后梁紀
李克用結盟阿保機
李存勖敗梁軍
朱全忠嘆無葬身之地
韓延徽效命阿保機
王衍荒淫廢國政
后唐紀
王彥章不事二主
郭崇韜獨攬伐蜀大權
李嗣源謀位
錢元瓘優容大臣
李從榮奪權身亡
后晉紀
石敬瑭甘當兒皇帝
景延廣傳言激契丹
將計就計敗契丹
張彥澤投降滅后晉
后漢紀
劉知遠稱帝
后周紀
世宗大敗北漢軍
柴榮率軍攻打壽州
王樸論禮樂
資治通鑒故事-全彩精華版 節選
孫臏智斗龐涓
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于魏也。
魏惠王攻打趙國,包圍了邯鄲。周顯王十六年(前353),齊威王派田忌救趙國。
當初,孫臏與龐涓都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任將軍,自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請孫臏來魏國。孫臏到后,龐涓便陷害他,剜掉他的膝蓋骨又黥刺他的臉,想使他終生殘廢不能出任官職。齊國使者來到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求見,說動了齊國使者。齊國使者偷偷地把孫臏載上車一起返回齊國。田忌看重孫臏并以賓客之禮待他,又將他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并任命他為軍師。此時齊威王打算救援趙國,便任命孫臏為將。孫臏認為自己是受過肉刑、軀體不全的人,不能擔任將帥。齊威王便任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乘坐在有篷蓋的車中,為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想率領齊軍直接前往趙國援救。孫臏說:“想解開雜亂糾紛的爭斗,不能靠揮舞拳頭;制止相互斗毆者,不能參與進去跟著打。避開戰爭中雙方廝殺的正面戰場,而去進攻敵方暫時空虛的地方,抓住敵人的要害,敵人因形勢所迫自然會引兵退去。如今魏、趙兩國正在決戰,魏國的精銳之師都集中在國外的主戰場上,國內僅存老弱殘兵。將軍不如率軍火速進逼魏都大梁,占據交通要道,襲擊其防務空虛之地,魏軍必然會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回兵自救。這樣我們就會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重創了魏國。”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建議。魏軍果然中計,撤兵回援。魏軍回師時,行軍至桂陵,與田忌率領的齊軍發生激戰,魏軍大敗。
周顯王二十八年(前341),魏將龐涓領兵伐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孫臏說:“如果我們不等韓、魏雙方打得疲憊時就去救援,等于我們去替韓國挨魏國的打,這就反過來成了我們在聽從韓國的指揮了。況且現在看來魏國有攻破韓國的強烈欲望,韓國面臨兵敗國亡的危險時,就必然求救于我國。我們那時出兵既可以得到韓國對我們更深的感激,死心塌地地與我們結盟,又能夠根據魏國暴露出來的問題而攻擊它,這樣,就不但能得到雙重好處,還可贏得強盛的威名。”齊威王說:“很好。”于是暗中答應了韓國使者的請求,同意出兵救援,并讓他回國去。韓國以為齊國會馬上來救援便奮起與魏國交戰,但五次都失敗了。*后韓國與齊國結盟,把國家的命運交給了齊國。
齊國出兵,派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韓國,仍用直襲魏國都城的老辦法。龐涓聽說后,急忙放棄韓國回國。魏國派太子申為將軍,抵御齊國軍隊。孫臏對田忌說:“魏、趙、韓三國的士兵向來彪悍勇猛,看不起齊軍;而齊國士兵的名聲也確實不好。善于指揮作戰的將軍必須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里外去奔襲會使上將受挫,從五十里外去奔襲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于是田忌便命令齊國軍隊在進入魏國地界后,**天修造十萬個灶,第二天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兩萬個。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到這種情況,十分高興,說:“我早聽說齊兵膽小,進入我國三天,士兵已逃離一多半了。”
于是他留下步兵,只率領精銳部隊日夜兼程追逐齊軍。孫臏推算龐涓的行程,估計傍晚時將到達馬陵。馬陵道路狹窄,而且兩旁多險要阻礙,便于埋伏兵卒,孫臏就命令士兵砍斷大樹,削掉樹皮,寫上一行大字:“龐涓死此樹下!軍師孫臏。”他又命令齊軍中的好射手準備數萬弓弩在狹道兩旁埋伏,約定在日暮時看見有人舉火就萬弩齊發。龐涓果然在天黑時趕到砍斷的大樹下面,看見剝掉樹皮處寫了字,就用火把照著看。他還沒有讀完這行字,齊軍就萬箭齊發,魏軍混亂四散。龐涓自己知道智窮計竭,軍隊潰敗,便自刎而死,臨死前說:“竟讓孫臏這小子成名了!”齊軍乘勝大敗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
三家分晉
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周威烈王姬午正式分封晉國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國國君。
當時,晉大夫智宣子想要確立兒子智瑤(智伯瑤)為智氏宗族的繼承人。族人智果反對,說:“智瑤不如智宵,才過而德不如。果真讓智瑤做繼承人,智氏宗族必定會滅亡。”然而,智宣子對他的話不屑一顧。智果預料智瑤當政后必定胡作非為,*終會導致智氏滅族,就請求太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輔氏,與智氏分道揚鑣。
后來,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瑤掌握了政權。一日,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瑤戲弄了韓康子,又侮辱了韓康子的家相段規。智瑤的家臣智國聽說了此事,就勸誡智瑤說:“主公您如果不提防災禍,災禍就一定會來的!”智瑤說:“生死禍福都取決于我。我不制造災禍,誰還敢興風作浪?”智國對答說:“不是這樣。《夏書》里說:‘一個人如果三番五次地犯錯誤,那么就會在暗地里結下很多怨恨。所以,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賢德的人能謹慎于細務,所以沒有大的禍患。現在主公在一次宴會上就羞辱了人家的君和相,而又不做防備,還說別人不敢興難,這怎么可以呢!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這些小蟲都能毒害人,更何況是一國的君相呢?”智瑤不聽。
智瑤向韓康子索要土地,韓康子不想給。段規說:“智瑤貪財好利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會討伐我們,不如給他。他得到土地后會更加驕侈,必然又向別人索取,如果不給,勢必向人家動武,這樣我們就可以避免禍患而靜觀事情的變化了。”韓康子說:“好吧。”便把土地給了智瑤。智瑤很高興,又向魏桓子索取,魏桓子不想給,家臣任章問為什么,魏桓子說:“平白無故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他平白無故索要土地,各位大夫必然畏懼;我們如果給他土地,他必然驕傲。他因驕傲而輕敵,我們卻因懼怕而互相團結;以互相團結的隊伍對待輕敵的人,智氏的性命一定不會長久了。《周書》上說:‘要想打敗他,一定要暫且輔助他。要想取得,一定要暫且給予。’您不如給智瑤土地,以使他傲慢,然后我們就可以選取友好的同盟而謀取智氏。為什么要讓我們魏氏做智氏的箭靶子呢?”魏桓子說:“好吧。”于是也交出了有萬戶人口的土地。
智瑤又向趙襄子索要蔡地、皋狼兩處土地,趙襄子不給。智瑤大怒,率領韓、魏兩家甲兵前去攻打趙氏。趙襄子準備出逃,問手下的人:“我到哪里去呢?”隨從說:“長子城*近,而且城墻堅厚又完整。”趙襄子說:“百姓歷經千辛萬苦才修完城墻,現在又要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守城,他們能和我同心嗎?”隨從又說:“邯鄲城里倉庫充實。”趙襄子說:“我們搜刮民脂民膏才使倉庫充實,現在又要他們為戰爭送命,他們會和我同心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是先主的屬地,并且尹鐸待百姓很寬厚仁慈,那里的人民一定能同我們同舟共濟。”于是趙襄子前往晉陽。
智瑤率領智、韓、魏三家聯軍將晉陽城團團圍住,并決開汾水灌城。城墻被水淹沒得只剩六尺,爐灶被浸泡,蟲蛙叢生,情況十分危急,而民眾卻毫無背叛之意。智瑤乘戰車巡視水勢,魏桓子為其駕車,韓康子居右執矛護衛。智瑤得意地說:“我現在才知道水可以滅亡一個國家!”魏桓子聽了智瑤的話,暗暗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也輕輕踢了一下魏桓子的腳,兩人會意:如此說來,智瑤也可以用汾水灌魏都安邑,決絳水淹韓都平陽了。
智瑤的謀士郗疵提醒智瑤:韓、魏兩家要反叛。但智瑤狂妄自大,根本聽不進去。郗疵為了避禍,請求出使齊國。
趙襄子派自己的宰臣張孟談從晉陽城出來見韓康子、魏桓子,說:“唇亡齒寒。現在智瑤率領韓、魏攻擊趙氏,趙氏滅亡了,那么韓、魏也要相繼滅亡。”韓康子、魏桓子本來就對智瑤不滿,經張孟談一游說,便下定決心,暗中與張孟談約定了行動的日期。趙襄子在夜里派人殺死了守堤的官吏,決堤放水淹灌智瑤的軍隊。智瑤的軍隊因救水而大亂,韓、魏軍隊乘機從側翼夾擊智瑤軍隊,趙襄子則率領士卒進擊智瑤軍隊的前鋒,把智瑤的部眾打得大敗,*后殺了智瑤,并把智氏之族全部誅滅。只有輔果因另立了姓氏才幸免于難。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