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梁啟超:儒家哲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08488
- 條形碼:9787558108488 ; 978-7-5581-0848-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梁啟超:儒家哲學 本書特色
本書是梁啟超晚年研究中國哲學史的一部力作,他在書中提出了不少新穎深刻的見解。與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二書求“同”的理路相比較,《儒家哲學》求“異”的哲學史理路在反思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重新挖掘本土資源之時具有重要參考和借鑒價值。
梁啟超:儒家哲學 內容簡介
《梁啟超:儒家哲學》原本是1927年梁啟超在清華國學院的講課稿,由其弟子周傳儒記錄。在該書中,梁氏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研究儒家哲學的必要性以及研究儒家哲學的目的、方法,而后敘述自孔子至清末民初二千五百年的儒學變遷。書末附《讀書示例——荀子》,以《荀子》一書為例講解閱讀研究古籍的有效方法。
梁啟超:儒家哲學 目錄
第1講 儒家哲學是什么
第二講 為什么要研究儒家哲學
第三講 儒家哲學的研究法
第四講 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上)
第五講 兩千五百年儒學變遷概略(下)
甲 破壞方面
乙 建設方面
丙 清中葉以后四大潮流
第六講 儒家哲學的重要問題
一性善惡的問題
二天命的問題
三心體問題
清代學術概論
自序
第二自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梁啟超:儒家哲學 節選
第1講 儒家哲學是什么
“哲學”二字,是日本人從歐文翻譯出來的名詞。我國人沿用之,沒有更改。原文為Philosophy,由希臘語變出,即愛智之意。因為語原為愛智,所以西方人解釋哲學,為求知識的學問。求的是*高的知識,統一的知識。
西方哲學之出發點,完全由于愛智;所以西方學者,主張哲學的來歷,起于人類的好奇心。古代人類,看見自然界形形色色,有種種不同的狀態,遂生驚訝的感想。始而懷疑,既而研究,于是成為哲學。
西方哲學,*初發達的為宇宙論、本體論,后來才講到論理學、認識論。宇宙萬有,由何而來?多元或一元,唯物或唯心,造物及神是有是無?有神如何解釋?無神如何解釋?……等等,是為宇宙論所研究的主要問題。
此類問題,彼此兩方,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辯論終久不決。后來以為先決問題,要定出個辯論及思想的方法和軌范。知識從何得來?如何才算精確?還是要用主觀的演繹法,先立原理,后及事實才好?還是采客觀的歸納法,根據事實,再立原理才好?這樣一來,就發生論理學。
再進一步,我們憑什么去研究宇宙萬有?人人都回答道:憑我的知識。但“知識本身”到底是什么東西呢?若不窮究本源,恐怕所研究的都成砂上樓閣了。于是發生一種新趨向,從前以知識為“能研究”的主體,如今卻以知識為“所研究”的對象,這叫做認識論。認識論發生*晚,至康德以后,才算完全成立。認識論研究萬事萬物,是由知覺來的真,還是由感覺來的真?認識的起源如何?認識的條件如何?認識論在哲學中,*晚*有勢力。有人說除認識論外,就無所謂哲學,可以想見其位置的重要了。
這樣說來,西洋哲學由宇宙論或本體論趨重到論理學,更趨重到認識論。徹頭徹尾都是為“求知”起見。所以他們這派學問稱為“愛智學”,誠屬恰當。
中國學問不然。與其說是知識的學問,毋寧說是行為的學問。中國先哲雖不看輕知識,但不以求知識為出發點,亦不以求知識為歸宿點。直譯的Philosophy,其含義實不適于中國。若勉強借用,只能在上頭加上個形容詞,稱為人生哲學。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點,*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人與人相互有什么關系?
世界哲學大致可分三派。印度、猶太、埃及等東方國家,專注重人與神的關系;希臘及現代歐洲,專注重人與物的關系;中國專注重人與人的關系。中國一切學問,無論那一時代,那一宗派,其趨向皆在此一點,尤以儒家為*博深切明。
儒家哲學,范圍廣博。概括說起來,其用功所在,可以《論語》“修己安人”一語括之。其學問*高目的,可以《莊子》“內圣外王”一語括之。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內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極處,就是外王。至于條理次第,以《大學》上說得*簡明。《大學》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內圣的功夫;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然則學問分做兩橛嗎?是又不然。《大學》結束一句“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格致誠正,只是各人完成修身功夫的幾個階級;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齊他治他平他。所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適用這種工作。《論語》說“修己以安人”,加上一個“以”字,正是將外王學問納入內圣之中,一切以各人的自己為出發點。以現在語解釋之,即專注重如何養成健全人格。人格鍛煉到精純,便是內圣;人格擴大到普遍,便是外王。儒家千言萬語,各種法門,都不外歸結到這一點。
以上講儒家哲學的中心思想,以下再講儒家哲學的范圍。孔子嘗說:“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備,人格才算完成。這樣看來,西方所謂愛智,不過儒家三德之一,即智的部分。所以儒家哲學的范圍,比西方哲學的范圍,闊大得多。
儒家既然專講人之所以為人,及人與人之關系,所以他的問題,與歐西問題,迥然不同。西方學者唯物唯心多元一元的討論,儒家很少提及。西方學者所謂有神無神,儒家亦看得很輕。《論語》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亦說:“未知生,焉知死。”把生死神怪,看得很輕,這是儒家一大特色。亦可以說與近代精神相近,與西方古代之空洞談玄者不同。
儒家哲學的缺點,當然是沒有從論理學認識論入手。有人說他空疏而不精密,其實論理學、認識論,儒家并不是不講。不過因為方面太多,用力未專,所以一部分的問題,不如近代人說得精細。這一則是時代的關系,再則是范圍的關系,不足為儒家病。
東方哲學辯論得熱鬧的問題,是些什么?如:1性之善惡,孟荀所討論。2仁義之內外,告孟所討論。3理欲關系,宋儒所討論。4知行分合,明儒所討論。此類問題,其詳細情形,到第五章再講。此地所要說明的,就是中國人為什么注重這些問題。他們是要討論出一個究竟,以為各人自己修養人格或施行人格教育的應用,目的并不是離開了人生,翻騰這些理論當玩意兒。其出發點既與西方之以愛智為動機者不同。凡中國哲學中*主要的問題,歐西古今學者,皆未研究,或研究的路徑不一樣。而西方哲學中*主要的問題,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不必研究;有許多項,中國學者認為值得研究,但是沒有研究透徹。
另外有許多問題,是近代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儒家亦看得很重。在外王方面,關于齊家的,如家族制度問題,關于治國的,如政府體制問題,關于平天下的,如社會風俗問題。所以要全部了解儒家哲學的意思,不能單以現代哲學解釋之。儒家所謂外王,把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等等都包括在內;儒家所謂內圣,把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都包括在內。因為這個原故,所以標題“儒家哲學”四字,很容易發生誤會。單用西方治哲學的方法,研究儒家,研究不到儒家的博大精深處。非常好的名義,仍以“道學”二字為宜。先哲說:“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謂道也。”又說:“道不遠人,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學只是做人的學問,與儒家內容*吻合。但是《宋史》有一個《道學傳》,把道學的范圍,弄得很窄,限于程朱一派。現在用這個字,也易生誤會,只好亦不用他。
要想較為明顯一點,不妨加上一個“術”字。即莊子《天下篇》所說“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的“道術”二字。道字本來可以包括術,但再分細一點,也不妨事。道是講道之本身,術是講如何做去,才能圓滿。儒家哲學,一面講道,一面講術;一面教人應該做什么事,一面教人如何做去。
就前文所舉的幾個問題而論,如性善惡問題,討論人性本質,是偏于道的;如知行分合問題,討論修養下手功夫,是偏于術的。但討論性善惡,目的在教人如何止于至善以去其惡,是道不離術;討論知行,目的在教人從知入手或從行入手以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是術不離道。
外王方面亦然,“民德歸厚”是道;用“慎終追遠”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政者正也”是道,用“子帥以正”的方法造成他便是術。“平天下”、“天下國家可均”是道;用“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的“絜矩”方法造成他便是術。道術交修,所謂“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儒家全部的體用,實在是如此。
由此言之,本學程的名稱,實在以“儒家道術”四字為非常好。此刻我們仍然用“儒家哲學”四字,因為大家都用慣了,“吾從眾”的意思。如果要勉強解釋,亦未嘗說不通。我們所謂哲,即圣哲之哲,表示人格極其高尚,不是歐洲所謂Philosophy范圍那樣窄。這樣一來,名實就符合了。
梁啟超:儒家哲學 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哀時客、中國之新民等。廣東新會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思想家、政治活動家。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