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學方法導論 本書特色
《史學方法導論》是傅斯年先生關于史學理論的代表性論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學時的講稿。原書共七講,今僅存第四講《史料論略》。此講也是作者的思想精華,詳細闡述了史料的價值、如何辨別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
本次整理出版,還收錄了夷夏東西說》《論所謂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讓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學思想和研究方法。
史學方法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為傅斯年的代表作,不僅詳細分析了各種史料的分析、鑒別與應用方法,而且強調了“史學的工作是整理史料”的觀點。另附其殘稿“民族與古代中國史”,何茲全先生評價此稿“足以使傅斯年坐上20世紀中國史學大師的寶座,享有大師榮譽”。
史學方法導論 目錄
擬目
史料論略
**章 史料之相對的價值
**節 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
第二節 官家的記載對民間的記載
第三節 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
第四節 近人的記載對遠人的記載
第五節 不經意的記載對經意的記載
第六節 本事對旁涉
第七節 直說與隱喻
第八節 口說的史料對著文的史料
夷夏東西說
一、亳—商—殷史學方法導論
擬目
史料論略
**章 史料之相對的價值
**節 直接史料對間接史料
第二節 官家的記載對民間的記載
第三節 本國的記載對外國的記載
第四節 近人的記載對遠人的記載
第五節 不經意的記載對經意的記載
第六節 本事對旁涉
第七節 直說與隱喻
第八節 口說的史料對著文的史料
夷夏東西說
一、亳—商—殷
(一)商代發跡于東北,渤海與古兗州是其建業之地
(二)亳
(三)商代拓土之三期
二、夏跡
三、夏夷交勝
四、諸夷姓
(一)太皞之族
(二)少皞之族
五、總結上文
姜 原
一、姜之世系
二、姜之地望
三、姜姓在西周的事跡
四、姜羌為一字
周東封與殷遺民
大東小東說
一、大東小東的地望和魯、燕、齊的初封地
二、周初東向發展之步驟
三、周公之事功
論所謂五等爵
一、五等稱謂的淆亂
二、公侯伯子男釋字
三、既非五等,更無五等爵制信息
史學方法導論 作者簡介
傅斯年(1896—1950),著名歷史學家。字孟真,山東聊城人。在北京大學國學門學習期間曾參加1919年五四運動,任學生游行隊伍總指揮。后赴英、德留學。回國后任中山大學教授、代理文學院長。1928年參與籌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并從此擔任所長23年。抗日戰爭勝利后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后任臺灣大學校長。他研究歷史注重從史料出發,提出著名的“史學即史料學”觀點。著述結集為7卷本《傅斯年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