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排隊 本書特色
本書的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蘇聯(lián)一次長達一年的排隊事件。
大變化三十七周年紀念日那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條不同往常的路。這個選擇讓她毫無征兆地卷入了一次長達一年的排隊,而她漸漸發(fā)現(xiàn),疏離自己的母親、貌合神離的丈夫、青春叛逆的兒子也身陷其中。一家四口的生活完全被這次排隊打亂,而這一切都源自一位流亡音樂家即將歸國演出的傳言。在這場跨越了冬春夏秋的排隊中,人們自發(fā)維持秩序,重拾親情,尋覓愛情,爭吵,團結……但等在隊伍前方的,到底是什么?
排隊 內容簡介
“我們記憶中*長久的事情,未必是*永恒的,但它們通常是*燦爛的!睆V受關注的俄裔美國青年作家奧爾加·格魯辛首部中文譯作,一個處于破碎邊緣的家庭,一場搖搖欲墜的婚姻,一對幾乎無話可說的母女,在這場漫長的排隊中,他們能否等到各自期望中的幸福?
奧爾加·格魯辛憑借首部小說獲得紐約公共圖書館幼獅小說獎,并入圍都柏林文學獎、英國橙子小說獎等,被歐美媒體譽為“*美國青年小說家之一”。
1962年離開故土半個世紀的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回到蘇聯(lián)舉辦音樂會,音樂會門票提前一年開售,而購票過程也逐漸演變?yōu)橐环N復雜而獨特的社會體系,本書故事取材于此。作者以驚人的筆觸,描繪了在壓抑、貧瘠的社會中,普通人如何努力奪回內心的自由。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獨立報》等歐美媒體一致推薦。
排隊 目錄
第二部 春
第三部 夏
第四部 秋
第五部 十二月
第六部 圣誕節(jié)
第七部 新年
排隊 節(jié)選
十一月某天,安娜下班回家,走了一條不同的路。常走的那條路上擠滿了自發(fā)參加游行的人,慶祝大變化三十七周年。她通常是喜歡這些消遣的,但今天覺得很累,不想擠在人群中,趿拉著雙腳走上幾個小時,縱使她知道丈夫大抵也在游行隊伍里,肩上扛著大號,排列在鄰里志愿組成的樂隊當中,那樂隊的如蝸牛般的黃銅樂器正從她身后緩緩爬上來,響亮的凱旋樂曲吞沒了整個城市。
還只是下午三點鐘,但是由于夜色已經(jīng)逼近,雪花飄浮,空氣遂爾變得沉重。世界散發(fā)著加熱的銅和枯萎的康乃馨的氣味。走過幾個街區(qū)后,街道冷清了,人們都去參加游行,這個位于城市郊外的社區(qū)赤祼祼地呈現(xiàn)出來,潮濕、黯淡,猶如北方某處海域因退潮而祼露出來的海底渣滓。安娜的平底鞋踩在人行道上,發(fā)出響亮的回音。她急步前行,似要逃離自己的腳步聲,轉進一條小巷道,穿過一個操場,操場外聳立著一些陰暗、破蔽的建筑,將天空遮沒。她轉過一個街角,放慢了腳步。
只見眼前有一小群人,十五或二十個人,在人行道上排隊。秋末的*后幾片黃葉,在他們裹著黑衣的后背上空旋轉。又一支游行隊伍準備出發(fā),安娜想了片刻,得出結論,腳下加緊了步伐,把手袋緊緊地抱在胸前。
她走到這群人面前時,一個老人轉身看著她。
“跟我們一起來。”他說道。
她想徑直走過去,但還是停步,生怕如此斷然地拒絕參加社區(qū)的歡慶會顯得自己不愛國——但她已經(jīng)看出人行道上的這些人不似興高采烈聚集起來去游行的鄰居。他們緊抿著雙唇,一個個孑立著,手里沒有揮舞自制的小旗,也沒有高喊口號。她看見一個年邁的老太拄著拐杖,一個顴骨高聳的年輕人顯然是大病初愈的模樣。她猶豫地回頭看那個說話的老人。他身穿破舊的土色外套,蔓延的陰影悄然侵食了他的面龐,整張臉掩沒在一部蓬茸的胡須之下,干枯的皮膚上一道道深刻的皺紋,匯攏到眼角,使他的雙眼成為兩灘黑悠悠的洞。他那悲苦、目不轉睛的凝視,擾得安娜心里慌亂,她看向別處——這才看見那個售貨亭。
她頓時領悟方才理解錯了,便松開胸前的手袋。這不是游行——只是排隊。眼前那個小售貨亭極不起眼,沒有任何標識。僅有的窗洞前擋了木板,上面釘著一張手寫告示。她離得太遠,看不清字跡。她不記得以前這里是否有售貨亭,不過,她已很久沒有偏離日常路線了——數(shù)個月,甚至數(shù)年,或者更久。長久以來,時間變成了一團,融化為一種結實、僵硬、平坦的實體,略似混凝土,她出乎意料地這么自忖著,是的,如同一桶凝固的混凝土,日復一日平淡地過去,只有政府慶典時發(fā)放的糖果,一兩片吮得干干凈凈的紅色或黃色的糖紙,點綴這塊巨大的時間混凝土。
當然,她不是抱怨。她過得很好,有這么好的生活。
他們都過得很好。
“那,他們這里賣什么?”她問道。
老人露出微笑,臉上便綻出更多皺紋,皺紋四周顯得更黑暗了。
“你想要什么?”他柔聲問道。
“您說什么?”
他說:“他們出售你*想要的無論什么東西。你想要什么?”
她看著他。一片樹葉在凝結的空氣里飄落。周圍的人都很寂靜,面容模糊,視線轉向別處。這老人瘋了。她領悟過來,感到一陣突如其來的寒意,倉促地走開。她疾步走過亭子時,看清窗口的告示,上面潦草地寫道:游行去了。下面還寫著一些字,但她沒有停下細看,而是將視線固定在某個不可見的、遙遠的目的地,同時感到那老人的目光一直落在她身上,把她從頭看到腳,目光從她的頭發(fā)移到脊背,落在她磨損了鞋跟的鞋子上。
當晚,她等丈夫游行歸來之后,才叫全家開飯;蛟S是今晚吃得較平常遲,不知怎地,廚房顯得較平常更狹小、闃黑。墻上那面黑白的時鐘,又大又圓,直如火車站的鐘一般光溜,木然地統(tǒng)率著*后一道短暫的光線消失,迎來遲緩、沉甸甸的陰影。安娜站在爐灶的角落,裝作給母親碗里再盛一勺湯,趁勢觀察她細細地咀嚼一粒肉末,看著兒子沒精打采地把土豆片排在盤邊,好似一圈城墻,再疊起塔樓,然后一一粉碎。默默地吃過晚飯,她的母親和兒子走出廚房,她倒上兩杯茶,給自己那杯加了一塊方糖,接下來的一分鐘里,她望著丈夫吹涼滾燙的開水,他的嘴唇陰沉地往下掛,下巴隨著某種她無從跟隨的內在節(jié)奏而移動。
*后,她咽下一聲嘆息,別轉頭去,看向窗外。秋末的寒風不知從何處鉆進來,微微地撩動窗簾。透過窗簾的縫隙,黑夜回視著她,一張和藹的面容映襯著光線,在陰影里顯得模糊,又被黑暗勾勒出一張輪廓,隱約恍若曾經(jīng)那張熟悉的、柔和的、青春的美麗臉龐。
“今兒下午我碰到一件怪事,”她輕聲說道,好似自言自語,“我走過一條沒人的路,然后——”
他厲色瞟了她一眼:“你沒去游行?”
安娜的眼睛遇上浮現(xiàn)在窗玻璃上那個女人的眼睛,黑夜似乎填滿了這些眼眶。她收回視線,看著丈夫。
“去了,去了,”她說道,“當然去了,去聽你演奏。棒極了,我是說,當然,一向都很棒。”
“當然!彼f道,但聲音顯得有些氣餒。他又開始攪拌茶杯里淡而無味的茶水。她等候著,然后又往茶水里投了一塊糖,聆聽它發(fā)出輕微的撲通一聲,落到杯底,啜了一口。她丈夫沒有再問什么,過了一些時候,她站起來,走到對面的水槽,小心地倒掉近乎滿杯的茶水。
……
排隊 相關資料
閱讀這本書的樂趣之一是它像更早期的文學作品。格魯辛關于夜空的重復段落讓人想起帕斯捷爾納克的詩歌,排隊的社會機制讓我們想到普拉東諾夫《地槽》中的群體動力學。少年時代就離開俄羅斯的格魯辛有著非常優(yōu)美、富于靈感的英語風格……這是一位極具天賦、前程遠大的作家。
——艾莉芙?巴圖曼(elif batuman)《紐約時報書評》
格魯辛賦予筆下角色以個性和尊嚴,她對他們的同情遠遠超過了對他們生存于其中的那個體制的輕視,這種同情自始至終貫穿著這本動人的書。
——喬納森·雅德利(jonathan yardley)《華盛頓郵報》
我不確定哪個成就更偉大,是格魯辛描述后革命時代俄羅斯的騷動、失落和折磨人的日常生活的能力,還是她對自身風格的舉輕若重。她筆下人物居住的城市或許壓抑,但這場排隊不會如此。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在《排隊》中格魯辛再次創(chuàng)造了一幅超現(xiàn)實的無常畫卷……格魯辛的筆調仿佛金屬般質地,閃亮而精致。
——《金融時報》
奧爾加·格魯辛有一種表達俄羅斯民族想象的天賦……她筆下的人物的夢想、渴望和幻覺猶如一首20世紀的俄羅斯詩歌……
——《獨立報》
格魯辛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她位列美國頂級作者行列。
——美國知名文學網(wǎng)站literary kicks
與索爾仁尼琴和托爾斯泰的佳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柯克斯評論》
絕對精彩……心醉神迷地推薦!
——《圖書館雜志》
排隊 作者簡介
奧爾加·格魯辛(Olga Grushin),俄裔美國作家,1971年生于莫斯科。她是史上第一個申請到美國大學本科生課程的俄國學生,蘇聯(lián)巨變后留在美國工作,曾擔任卡特總統(tǒng)的口譯。2006年,格魯辛的第一部小說《蘇哈諾夫的夢幻生活》一經(jīng)問世便獲獎無數(shù),被翻譯成14種語言,暢銷各國,美國媒體只憑這本處女作就將其與托爾斯泰、索爾仁尼琴相提并論。其作品另有《四十個房間》。
譯者翁海貞,另有譯著《若非此時,何時?》《講故事的人》《美,始于懷念》《T. S. 斯比維特作品集》等。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