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11938
- 條形碼:9787558111938 ; 978-7-5581-1193-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本書特色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論述社會史料研究法,系統闡發史料考訂與事實編比的理論;下編論述社會史研究法,詳解社會史的著作法及相關問題。舉凡歷史學和歷史研究的概念、原理、系統、研究步驟和研究方式等,本書皆有涉及并做深入論述。本書雖以西方理論為依據,卻做到了盡量與我國傳統史學理論相結合,所舉例子亦多見我國史事,可見作者融合中西史學之努力。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內容簡介
本書分上、下二編,上編論述社會史料研究法,系統闡述史料考證與事實編比的理論,下編論述社會史研究法,詳解社會史的著作法及相關問題。本書借鑒西方史學的研究方法,總結并發揮司馬遷、劉知幾、章學誠等古代史家的傳統史學理論,對史料研究的方法及通史編纂的原則進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論體系,對中國現代新史學的建設有重大貢獻。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目錄
歷史研究法——歷史之性質——歷史研究法之間接性質——歷史之作用
二社會科學——此名詞之舊義——實在之意義——社會科學之性質
三社會科學中歷史研究法之必要——(一)對于現代現象之研究——(二)對于現象演化之研究
自序
上編社會史料研究法
**章史料之理論
一史料之性質——史料為一種過去行為之遺跡——產生史料各種必要工作之解析:文筆,語言,思想,信仰,知識;各種工作與實際真相之連鎖
二史料之來歷——知人論世之必要——決定來歷之各種步驟
第二章考訂之原理
一考訂之必要——輕信之自然傾向,輕信之動機
二考訂之雛形——證據觀念,司法證據理論之不足,分析之必要
三分析
四考訂之步驟
第三章史料來歷之考訂
一史料來歷之考訂之條件
二社會科學材料上之特殊困難
第四章詮釋之考訂
一初步之分析——分解為原質——實際上之方法——知識之限制——進行之速度
二詮釋之考訂——語言文字——文義——迂曲之意義——此種工作之結果
第五章誠偽及正確之考訂
一二種考訂功夫之特殊條件——誠偽,變更原因,進行方法——正確,錯誤之原因,發見錯誤之方法
二共通之工作——審問,史料產生之一般狀況,各種工作之特殊條件,可疑之事件——結果
第六章事實之利用
一斷定事實之困難——實際上之解決
二容有之事實——極難誣罔之事實——極難致誤之事實——非常之斷語適足為一種真相之假定
三各種獨立觀察之暗合一正當暗合之條件——研究斷語是否獨立之方法,來歷之考訂——獨立觀察之比較
第七章事實之編比
一事實編比之條件——由史料中提出之事實狀況,程度,性質,及蓋然性之不同
二暫時之編比——專著,類纂
三事實之性質——一般事實或單獨事實,確定事實或可疑事實——生存,人類行為,動機
第八章社會科學事實之編比
一社會科學中事實之性質——物質與心理之特性,絕對客觀方法之不可能
二社會之分析——社會分析與生物分析之不同——社會分析之抽象與主觀性,想像之地位
三編比之進程——比論之應用——問題之應用
第九章并時事實之編比法
一社會事實主觀性質之結果——算學方法生物學方法及歸納心理學方法之不合法——實際規則
二編比之方法——社會之一般狀況——主要社會現象表
第十章連續事實之編比法
一社會之變動——變動與演化——社會演化與生物演化之不同
二變動之分析研究——各種步驟及考證上應注意之點
三演化之比較——統計方法——心理方法——演化之歷史進程,習慣之變動,個人之更替——科學結論之條件
下編社會史研究法
第十一章歷史之種類
一中國史學之發展——編年史——紀傳體——紀事本末——浙東史學之世系支派
二西洋史學之發展——上古時代之歷史,中古時代之歷史,文藝復興時代之歷史——專史與通史——專史之產生,世界史,全史
三歷史與社會科學之關系——社會科學因其為史料科學故應用歷史之考訂——社會科學中研究過去之必要——社會史之分類
第十二章社會史之現狀
一各種歷史現狀之比較——專著——特種綱要與普通綱要——社會史之落后
二進步遲緩原因之原于事實性質者——事實之外部性質,史料之主觀性質,事實主觀部分獲得之較易——各種原理之歷史
三進步遲緩原因之原于史料種類者——著作之史料,保存之史料,出版之史料——記事史料,文學史料,教育史料,實用史料之選擇
第十三章社會事實之編比
一編比之必要一并時事實與連續事實
二并時事實之編比法——審問,歷史審問與研究審問之不同
三社會史之標準——地理上之劃分——應有問題——現象之描寫
第十四章社會史之特殊困難
一決定事實數量之必要——歷史中之定性知識——社會事實中數量決定之必要
二決定數量之方法——度量——計數——估值—舉隅——通概
三實際上之結果——特殊之規則——編著之限制
第十五章社會團體之決定
一社會事實之特性——人類抽象限定之事實——個人行為——標式行為——集合行為
二團體——明定社會團體之困難,與生物團體之異用——歷史團體之普通性質——社會史之特殊困難、注意之點及限制
第十六章演化之研究
一演化研究之條件——統計圖表之用及條件——生物學上與社會科學上演化之不同——演化之種類——產生演化之事實之決定
二特種演化之條件——生產,轉移,分配
三了解演化之條件——用比較法確定習慣之變動——新陳代謝所產之演化,確定之困難
第十七章各類歷史聯合之必要
一靜的研究——事實之連鎖,孟德斯鳩,德國派——習慣之共通性,集合行動之共通性
二演化之研究——各種變動中之連鎖
三綜合事實之方法——專門家及通史家
第十八章社會史之系統
一貫性之傾向——玄學及形上學之形式——當代之形式——經濟之形式——圣西門——馬克思及其學派
二經濟物質主義之批評——物質狀況分析之不全一經濟行為與他種行為間連鎖分析之錯誤
第十九章社會史與其他歷史之連鎖
一決定連鎖之方法——原因及條件
二人口學上之事實——物質條件之影響,人類地理學,人類學,物質事實之特點,物質事實為生存之條件,非方向之條件
三經濟事實——研究此種事實在社會上及演化上之影響之方法
四社會史在歷史知識中之地位——統計學之地位——經濟史
第二十章單獨事務及于社會事實之影響
一問題之位置——經濟事實及人口事實不同之范疇
二習慣之影響——理智習慣,信仰,知識,物質習慣,私人生活,消費
三單獨事象之影響——發明與創造——由在上者所產生之方向變化
第二十一章集合事實及于社會生活之影響
一集合之組織——私人組織,家庭,社會制度,階級,政治制度——統治政府,特殊職務一教會組織——國際組織——語言
二集合之事象——內部革命——沖突與條約——國際關系
結論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節選
當吾人應用舉隅方法于歷史上時,純賴史料所供給之消息,則其情形*為不利。吾人如研究現代之事實而欲了解其全部,吾人可先觀察其大體之情形,認明何者為例外,然后取其非例外之單位而加以有系統之研究。至于歷史上之事實,吾人所知之單位本極稀少,且純由史料得來而無選擇之余地。然一種記載例外事實之史料,其保存盡可較他種史料為多,吾人于此中所得之例外單位必且大有妨礙于吾人之研究。例如吾人欲用舉隅方法決定十二世紀時在某一地方屬諸教會之土地其比例為何。留存之史料往往保存于教會檔庫中而與其領地有關者。吾人不能不于此中求教會領地之標本。其比例勢必甚大,幾乎所有土地均似屬諸教會者然。
(戊)通概。——此為歷史上*習慣之進程,不過一種估值方法之較為簡單而無思想者。蓋即就吾人在某一群人或物中研究其一部分所得之特性推廣至全群耳。此實一種無意識而且不妥當之舉隅。其合理原則為下述之一種假定:即如在某一范圍中任意取其若干單位,而具有同樣之特點,則此種特點必可于本范圍所有單位中求之,換言之,即假定觀察所得之特點為足以代表全部之平均數也。
凡吾人對于某一范圍之全部或一部無完全之知識時,此種進程實為僅有之方法,此蓋歷史上極尋常之情形,不獨社會史為然也。歷史上錯誤之原因當然以此種方法為很大,描寫一個社會一般狀況時所生之錯誤大部分均自通概不當而來。此蓋因普通史料所供給之消息大部分皆屬例外之事實,撰人之記之也正因其為例外耳。如犯罪之案件或英雄之行為,以及少數例外人物之習尚等往往*足引世人之注意,亦*足令人生紀述之傾向。
何炳松:通史新義(典藏版) 作者簡介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人,我國著名史學家、教育家。何氏家學淵源,著有《通史新義》、《近世歐洲史》》等十多部專著。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