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8111907
- 條形碼:9787558111907 ; 978-7-5581-1190-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本書特色
《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從修己、家族、社會、國家、職業、良心、理想、道德等方面全面闡述了如何處理個人與家庭、社會、國家、工作、未來的關系,道理明了深刻。
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大師名家之有關學術文化經典著作,以期對20世紀以來的中國學術文化做一系統整理。本書主要收錄了戒謗毀、戒罵詈、文明與奢侈、理信與迷信、循理與畏威、堅忍與頑固、自由與放縱、鎮定與冷淡、熱心與野心、英銳與浮躁、果敢與魯莽、精細與多疑、尚潔與太潔、互助與依賴、方正與拘泥、謹慎與畏葸、有恒與保守等內容。
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目錄
德育三十篇
合群
舍己為群
注意公眾衛生
愛護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盡力于公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責己重而責人輕
勿畏強而侮弱
愛護弱者
愛物
戒失信
戒狎侮
戒謗毀
戒罵詈
文明與奢侈
理信與迷信
循理與畏威
堅忍與頑固
自由與放縱
鎮定與冷淡
熱心與野心
英銳與浮躁
果敢與鹵莽
精細與多疑
尚潔與太潔
互助與依賴
愛情與淫欲
方正與拘泥
謹慎與畏葸
有恒與保守
智育十篇
文字
圖畫
音樂
戲劇
詩歌
歷史
地理
建筑
雕刻
裝飾
原文
第二部分中學修身教科書
例言
上篇
**章修己
**節總論
第二節體育
第三節習慣
第四節勤勉
第五節自制
第六節勇敢
第七節修學
第八節修德
第九節交友
第十節從師
第二章家族
**節總論
第二節子女
第三節父母
第四節夫婦
第五節兄弟姊妹
第六節族戚及主仆
第三章社會
**節總論
第二節生命
第三節財產
第四節名譽
第五節博愛及公益
第六節禮讓及威儀
第四章國家
**節總論
第二節法律
第三節租稅
第四節兵役
第五節教育
第六節愛國
第七節國際及人類
第五章職業
**節總論
第二節傭者及被傭者
第三節官吏
第四節醫生
第五節教員
第六節商賈
下篇
**章緒論
第二章良心論
**節行為
第二節動機
第三節良心之體用
第四節良心之起源
第三章理想論
**節總論
第二節快樂說
第三節克己說
第四節實現說
第四章本務論
**節本務之性質及緣起
第二節本務之區別
第三節本務之責任
第五章德論
**節德之本質
第二節德之種類
第三節修德
第六章結論
原文
第三部分蔡元培國民修養散論
世界觀與人生觀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思想自由
在育德學校演說之述意
勞工神圣
科學之修養
義務與權利
我的新生活觀
怎樣才配做一個現代學生
美育與人生
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節選
積蓄財產不僅是為自己打算,也是為子孫打算,這是人性寬厚的一種表現。如果沒有積蓄,不僅無法應付意外的需要,也極大地關系到自己和子孫的生活,如果人人都這樣,那么社會事業也就沒有強有力的人可以辦理,而社會的進步也就沒有希望了。遺留或贈與財產的權利,也不過是實行他擁有的權利而已。這是因為,人用自己的財產遺留、贈與他人,無論在他生前還是死后,都不外乎是自由處置財產的一種表現,而家產的世襲制度,也是這個道理。因為,人如果不為自己的子孫算計,那么他所經營積蓄的財產,夠他自己一生的使用就足夠了,不用再過多地去追求,而人一生勤勤勉勉,大量的積蓄卻舍不得使用,好像不知滿足,其實無非是為子孫長遠打算而已。如果個人所積蓄的財產不能遺留給子孫,那么誰會喜歡勤儉呢?這就是人有遺留財產權利的原因,而其他如接濟親友、捐助社會的事情,也是同樣的道理。
財產權的得來,或者因為先占有,或者因為勞動,或者因為他人的遺留、饋贈。雖然各不相同,而他們的權利不可侵犯卻是一樣的。所以,我的財產不愿被他人所侵犯,那么他人的財產我也不會去侵犯,這就是人對于財產的應盡義務。
關于財產的應盡義務有四個,**是關于對待他人財產的直接義務,第二是關于借貸關系的義務,第三是關于寄托財產的義務,第四是關于商業買賣的義務。
搶劫和偷竊不符合道義,這是小孩都知道的,而且法律已經嚴厲禁止了。但是,用道德來衡量它,則并非一定要有偷竊搶劫的事跡才可以稱作盜竊,用虛假的手段騙取他人的財物,這中間可能有法律管制不到的地方,但用道德來衡量,這種罪行還是等同于盜竊。還有貌似廉潔而私底下侵占豐厚利益的,這種人比那些迫于饑寒而進行盜竊的人,他們的罪惡更大啊!
蔡元培:中國人道德修養讀本(典藏版) 作者簡介
蔡元培,代表作品《蔡元培自述》、《中國倫理學史》等。王國維代表作《人間詞話》、《曲錄》、等。高語罕,出版《白話書信》,晚年著《九死一生》。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