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金玉緣 本書特色
★16開布面函套裝,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8年8月1版1印
★《金玉緣》原名《兒女英雄傳》,清代滿族文學家文康所著,中國歷史上首部熔武俠、言情、公案于一爐的社會小說
★采用市井細民喜聞樂見的評話形式,如同對讀者當面娓娓而談,還不時地忙中偷閑從旁插話,點明筋節,或則插科打諢,妙趣橫生,深得評話藝術之閫奧
★曼殊稱譽此書前半部,結構“佳絕”
★作家善用伏筆,巧設懸念,且尤為擅長使用純熟、流利的北京口語
★胡適揄揚說:“他的特別長處在于言語的生動,漂亮,俏皮,詼諧有風趣。”
★不論敘事語言還是人物語言,都寫得鮮活,于俗白中見風趣,俏皮中傳神韻
★獨特的擬評話形式與醇正的京腔京韻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貌
友情提示:本書因年版久遠,品相自然舊,部分書籍函套有破損,介意的讀者請慎拍
清代滿族文學家所著《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日下新書》,是中國小說史上*早出現的一部熔武俠、言情、公案于一爐的社會小說,它一問世,即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有人甚至稱其為“一時杰作”,影響之大,自不待言。
《兒女英雄傳》現存*早刻本為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此后翻刻甚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亦出版多種。《續兒女英雄傳》32回,有清光緒二十四年北京宏文書局印本。無名氏序稱:“先有續書甚俗,應書肆之請而作此。”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鑠石書局石印本,稱作者為趙子衡。主要是寫安驥在山東開科,選拔人材;“除暴安民”,鎮撫“聚眾抗官”之反抗者;十三妹破“賊”立功。
金玉緣 內容簡介
漢軍世族舊家子弟安驥的父親安學海被上司陷害入獄,于是安驥變賣家產,不遠千里前往贖救,途中夜宿能仁寺遇上歹徒,幸好得到俠女十三妹解救,同時被救的還有一位村女張金鳳,由十三妹做主,二人結為夫婦。后來安學海打聽到,十三妹就是其故交中軍別將何杞之女何玉鳳。玉鳳因父親被大將軍紀獻唐所害,隱姓埋名,避居他鄉,志在待機復仇。安學海告訴她,紀獻唐已經被天子處死,她尋思父仇已報,母親又已經去世了,無家可歸,便打算出家,卻被張金鳳等人勸阻,*后也嫁給了安驥。此后,何玉鳳一反十三妹的俠義面目,勤于理家,而又熱衷功名,勸丈夫“奮志成名,力求上進”。安驥得到兩個妻子的輔助,連中舉人、進士,考中探花,連連高升,官運亨通,“辦了些疑難大案,政聲載道,位極人臣”。金鳳、玉鳳姐妹各生了一個兒子,夫妻都活到一百歲,子孫也都很有出息,盡享榮華富貴。
金玉緣 節選
金玉緣 作者簡介
文康,清代小說家。姓費莫氏,字鐵仙,一字悔庵,號燕北閑人。滿洲鑲紅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緒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詳。他是大學士勒保的孫子,曾任過理藩院郎中。
徽州知府,后被任命為駐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他出身顯貴,早年家世盛極一時;晚年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于家中物品變賣殆盡。文康當時獨居一室,僅有筆墨相伴,有感于世運變遷、人情反復,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筆觸,撰寫完成了長篇白話小說《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原書53回,今存41回。作品宣揚了旨在維護封建社會腐朽制度的道德風范,明確顯現出作者的階級局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處。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丑惡現實,揭露了封建官場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時代科舉、禮儀及市井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真實情狀,描繪了若干滿族生活的特有場景。作品嫻熟地運用北京口語,并且采用評話形式,繪聲狀物,深刻感人,遂能廣泛流傳于世。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