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01095
- 條形碼:9787201101095 ; 978-7-201-1010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本書特色
中東地區,是現在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錯綜復雜關系的一個重要聚焦點。大國關系、地區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種文明的激蕩碰撞,都在這個地區充分展示與體現。應當說,目前的各種體現是在深厚的歷史積淀上表達出來的。人類文明發展史是一個大歷史進程,各種歷史力量運動其間,各種正能量與負能量也在其間此消彼長。 要充分了解中東地區的這些歷史積淀,必須要有對這個地區的歷史、社會、文化、民族、宗教等問題的盡可能完整的了解。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內容簡介
伊斯蘭國家脫胎于阿拉伯半島瀕臨崩潰的野蠻秩序,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創立的溫麥可謂伊斯蘭國家的原生形態,伊斯蘭教法至高無上的神圣地位和教俗合一的政治體制構成傳統時代伊斯蘭國家的顯著特征。伴隨著伊斯蘭教的誕生,阿拉伯人悄然崛起于仿佛被喧囂的文明社會所遺忘的角落,進而在神圣的旗幟下走出貧瘠的家園,作為嶄新的統治民族登上中東的所史舞臺。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目錄
前言
**章阿拉伯人的古代歷史
一、阿拉伯半島與阿拉伯人
二、古代阿拉伯人的文明雛形
三、查希里葉時代
四、“阿拉伯人的日子”
五、麥加與古萊西部落
六、前伊斯蘭時代阿拉伯人的宗教習俗
第二章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
一、先知穆罕默德的早年經歷
二、麥加時期的啟示
三、伊斯蘭教的皈依與古萊西人的抵制
四、麥加時期伊斯蘭教的社會性質
第三章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
一、徙志
二、圣戰
三、伊斯蘭文明的初步確立
附錄:伊斯蘭傳統文明的基本特征
一、教俗合一的國家形態
二、國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
三、穆斯林與非穆斯林的社會對立
本書引用的參考文獻
索引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節選
在希賈茲北部的葉斯里卜綠洲,阿拉伯人奧斯部落與哈茲拉只部落盡管出自同宗,均稱自己是凱拉的后裔,卻長期處于對立和仇殺的狀態,直至7世紀初達到高潮。在617年發生的布阿斯之戰中,奧斯部落與哈茲拉只部落的所有氏族以及定居于葉斯里卜的猶太人納迪爾部落、凱努卡部落、古萊宰部落和貝都因人朱海納部落、穆宰納部落皆卷入廝殺,交戰雙方損失慘重。
許多研究者將這一時期的上述歷史內容僅僅歸結為阿拉伯人的野蠻和愚昧,將劫掠和仇殺視作阿拉伯人根深蒂固的陋習。然而,實際情況遠非如此。從表面上看,部落的爭斗往往只是起因于某些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但是,偶然現象并非孤立的存在,偶然與必然之間無疑具有密切相關而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諸多偶然現象的背后隱含著某種必然的趨向。在“阿拉伯人的日子”,部落戰爭大都具有復雜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爭奪有限的生活資源和必要的生存空間構成部落間相互攻殺的核心內容。劫掠牲畜、搶奪水源和占據牧場耕地的行為,使勝利者得以繁衍生息,亦會導致失敗者面臨饑餓的威脅直至整個部族滅絕的悲慘命運。
中東國家史·(610-2000):阿拉伯伊斯蘭國家的起源 作者簡介
哈全安,回族,F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天津市政協常委,中國中東學會理事。長期從事中東歷史及伊斯蘭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獨立承擔和完成國家和教育部研究項目多項,入選教育部首批“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和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一層次,2006年獲天津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所著《中東國家的現代化歷程》于2008年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獎;《中東史(610-2000年)》獲得第四屆“中華出版物獎”提名獎、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第十屆天津市圖書獎。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