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學遺產六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17264
- 條形碼:9787200117264 ; 978-7-200-11726-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學遺產六講 內容簡介
《史學遺產六講》是白壽彝先生從理論上對中國史學遺產進行系統的發掘、爬梳的開創性成果,反映了作者恢宏的視野和淵博的常識。書中對史學遺產之精華所作的分析及其在當今史學事業中之價值的闡釋,其真知灼見,在在多有,對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者和廣大史學工作者來說,尤其對青年史學工作者和史學愛好者來說,《史學遺產六講》既是入門之書,又是指導之書,成為人們走進史學遺產這一遼闊繁茂的園地、從而走進宏偉莊嚴的史學殿堂的一條路徑。
史學遺產六講 目錄
談史學遺產答客問
談歷史文獻學
——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二
談史書的編撰
——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三
談歷史文學
——談史學遺產答客問之四
再談歷史文獻學
附:《史記》新論
附:司馬遷寓論斷于序事
史學遺產六講 節選
新中國成立以來,醫藥學遺產和戲曲遺產的整理工作,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一個是蓬蓬勃勃,一個是萬紫千紅。歷史遺產的其他方面,如數學、天文歷法、農學、化學、建筑、機械、音樂、舞蹈、雕塑、繪畫、文學、哲學等等的整理工作,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績。祖國史學有長期的歷史,有浩瀚的典籍,它給我們留下的遺產是豐富的。但我們史學工作者注意一般的歷史遺產比較多,注意史學遺產還很不夠。這篇小文想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促請同志們多注意一下。
我認為,在努力開拓史學工作的新園地、提高不斷耕耘的質量的同時,適當地分出一些力量來研究史學遺產,對于發展我們的新史學是有意義的。我想,這至少可以得到下列的幾種好處。
**,研究史學遺產可以更具體更深刻地理解史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在現實斗爭中的戰斗作用。
自殷商“有冊有典”以后,國史的編修大權主要是掌握在奴隸主國家和封建主國家的手里。在封建時代里,官史沒有不咒罵農民起義的,沒有不把對農民的鎮壓寫成神圣的“正義”行動的,而又往往把官兵對老百姓的殘殺擄掠寫在起義農民的賬上。改朝換代了,回護本朝的短和夸大前朝的罪惡和錯誤,這就成了新修史書的一個政治任務。如果在封建割據的時期,不同割據集團的史書就會互相對罵起來。
也有進步的或有進步傾向的史學家寫出了觸犯統治集團利益的東西,他這個人或他的這部書就要倒霉了。司馬遷揭了封建統治者的瘡疤,他的《史記》就不如班固的《漢書》在當時易于流傳。東晉的孫盛寫了一部《晉陽秋》,揭了桓溫的底,觸怒了這個當權的人物,他不得不另抄一個副本寄存遼東以防書稿的毀滅。清初的莊廷錢案是一個有名的歷史書獄。只因觸犯了清廷,莊氏的墓被發掘,他的尸骨被燒成灰,他的父親、兄弟和侄兒,編書、刻書、賣書和其他被牽連的,共有七十多個人被砍了頭。
一切歷史著作都不能不受作者歷史觀的支配。不同的歷史觀,歸根到底,總可以從不同的階級利益上得到解釋。但歷史觀在反映階級利益的時候,往往是錯綜曲折,不一定明顯確切。再加上史學傳統的繼承性,就使我們對于史學遺產進行階級分析的工作更加復雜化了。但也正因為這樣,研究史學遺產才更有意義,才更能幫助我們理解史學在現實斗爭中的具體特點。
第二,研究史學遺產可以逐步摸索出來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
從中國史學的發展上看,不同時期的歷史著作總有它的不同的特點。
先秦的歷史著錄,如甲骨卜辭、鐘鼎文字、《尚書》、《春秋》、《竹書紀年》、《世本》等,表達的形式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只紀王公的活動,不是孤立的單篇,就是連續的片斷。魏晉南北朝時期,紀傳體的撰述較多,后漢史有十一家,晉史有十二家。而名人傳記可考者近二百家,姓氏書有七八十種。唐中葉以后,大部頭的通史相繼出現。清代是考據多,地理書多,注釋輯補改作舊史的書多。為什么在不同時期有這樣不同的特點?這一定有它們的規律。
中國史學史上還出現這樣一個傳統:在中國歷史遇到一定顯著變化以后,總有帶總結性的歷史名著出現。春秋戰國之際,《春秋》這部書寫成了,總結了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漢在武帝時完成了史無前例的統一,司馬遷寫出了一百三十卷的《史記》,總結了自傳說中的黃帝以至武帝時的歷史。唐代中葉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有了較多變動的時期,劉知幾寫了《史通》,總結了前人編寫歷史的、經驗,而杜佑寫了《通典》,總結了唐中葉以前的典章制度。北宋結束了五代的紛爭,司馬光主編了到五代為止的《資治通鑒》。宋元之際和明清之際都是中國政治史上很大的變局,馬端臨編撰了《文獻通考》,王夫之寫了《讀通鑒論》、《宋論》,顧炎武編撰了《日知錄》和《天下郡國利病書》,黃宗羲寫了《明夷待訪錄》。這樣的傳統也不能單從形式上來考察,它也必然有跟中國史學發展規律相結合的具體規律。
中國史學的發展也是從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從*簡單的關系到比較復雜的關系。不同時期的史學一方面受所處時期歷史條件的制約,另一方面也有接受前代傳統的相對獨立性。同時,中國史學在悠久時期里又是獨立狀態中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規律也必然有自己的民族特點。研究史學遺產,摸索出中國史學發展的規律,這是具有創造性的工作,有很大的理論意義。P1-4
史學遺產六講 作者簡介
白壽彝,河南開封人,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致力于史學研究與教學,六十余年,在中國通史、中國史學史、中國民族史等領域,均卓有建樹,撰有《中國交通史》、《中國史學史》,《中國通史》、《史學概論》、《中國伊斯蘭史存稿》等, 一九三二年秋,自氏畢業于北平燕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哲學史專業,回到河南,但沒能找到工作,于是返回北平,在禹貢學會和北平研究院歷史研究會從事編輯工作,開始研究回族史與伊斯蘭教史,逐漸把研究重點從哲學轉向歷史。
- 主題:《史學遺產六講》是白壽彝先生從理論上對中國史學遺產進行系統的...
《史學遺產六講》是白壽彝先生從理論上對中國史學遺產進行系統的發掘、爬梳的開創性成果,反映了作者恢宏的視野和淵博的常識。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