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神秘西夏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7063025
- 條形碼:9787227063025 ; 978-7-227-06302-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秘西夏 本書特色
杜建錄著的《神秘西夏》一書則以嶄新的文化視角,生動展示了西夏在古絲綢之路歷史變遷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建設“一帶一路”戰略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昭示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仍是當今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和趨勢。
神秘西夏 內容簡介
《神秘西夏》以大量的歷史文獻、文物、遺址、遺存考古取證為依據,用理性的心理學剖析手法和歷史的辯證視角分析西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現象,通過追述西夏王朝的整個過程,構筑了一個堅實的、以歷史事實為積淀的平臺,形成多元素、多線索、多角度并行的紀錄方式,豐富了中國紀錄片文字記述的新形態。
神秘西夏 目錄
——塵封不住的歷史
一、歷史的影子
二、封閉的碑亭
三、王雨堂之讖
四、黑將軍的財寶
五、小村莊的大秘密
六、廢墟中的收獲
七、傷痕累累的白骨
八、無緣正史的王朝
第二集 黨項歸唐
——中原文明滋潤黨項成長
一、青藏高原上的黨項人
二、“夷夏一家”與黨項內附
三、唐蕃之爭與黨項**次大遷徙
四、“安史之亂”后黨項第二次大遷徙
五、拓跋思恭起兵勤王
第三集 崛起之路
——李繼遷起兵到李元昊建國
一、立馬統萬城
二、起兵地斤澤
三、攻取靈州城
四、和好大宋朝
五、遷都興慶府
六、西掠吐蕃健馬,北收回鶻銳兵
第四集 三國演義
——遼、宋、夏三足鼎立
一、遼、夏聯手制宋
二、夏、宋、遼三國和戰
三、夏宋大戰再起,遼朝援夏抗宋
第五集 人造天書
——西夏文字的創制與傳播
一、西夏文字的發現
二、西夏文字的創制
三、番文羌語
四、文字的推廣與傳播
五、西夏文字的定位
第六集 耕牧傳國
——西夏立國經濟基礎
一、旱澇無虞的農業
二、名揚天下的畜牧業
三、半農半牧經濟的特點
第七集 以儒治國
——西夏的政治思想
一、追慕華風的內遷黨項
二、君權至上的封建國家
三、蕃漢之爭的皇族后族
四、走向鼎盛的儒學教育
五、無處不在的儒家思想
第八集 晨鐘暮鼓
——漢藏佛教盛行西夏
一、西夏佛教歷程
二、塔寺佛影
三、壁畫中的佛教信徒
四、帝王之師
五、鋪就藏傳佛教東傳之路
第九集 眾生百態
——西夏人的日常生活
一、戶口里的秘密
二、尚巫崇鬼之風
三、巾幗不讓須眉
四、眾人拾柴火焰高
五、李春狗的撲買
六、寡婦耶和賣地
七、何狗狗的借貸
八、瓜州審判案
九、邊城的落日
第十集 風雨千年
——西夏陵的秘密
一、陵園鳥瞰
二、獨具特色的形制
三、規模浩大的工程
四、西夏陵為什么只有9座帝陵
五、是誰毀了西夏陵
第十一集 浴火重生
——政權的消亡與文化的再生
一、大一統視野下的蒙夏戰爭
二、元代西夏文化的延續和新生
三、民族融合的痕跡
附大型史詩紀錄片《神秘的西夏》創拍大事記
后記
神秘西夏 節選
《神秘西夏》: 忙乎了一陣子,他*終只挖掘到幾件壁畫殘片、三只破損的陶罐、幾十枚錢幣等小件物品,心情極度失望的他在日記中寫道“面對這些少得可憐的東西,我沒有絲毫喜悅,有的只是懊惱和沮喪。看來,這座毀滅于戰禍、風沙和干旱的古城,不會再賜給我什么了,我說不出對她的訪問是成功還是失敗。”繼華爾納之后,日本人的足跡也出現在這片荒涼的古城廢墟之上,但是他們對前去探寶的具體情況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其內幕至今不為外人所知。河南濮陽縣柳屯鎮原名柳下屯,相傳是那個“坐懷不亂”的柳下惠的故里。柳屯南邊不到一公里的金堤下,有個叫楊什八郎的村子,村民幾乎都姓楊。與周圍的村莊相比,楊什八郎的村民不管是體形、相貌、口音、飲食,還是習俗,與周圍的村民都沒差別。他們自己登記的民族成分,全部是漢族。但是楊什八郎村民的內心,始終隱約感覺到自己與周圍的人有所不同。 因為他們村有三樣祖宗留下來的文物:一個是形制特別的大方碑,一個是完整的家譜和一部叫《述善集》的家傳古書。這三樣東西全村人視若命根了世代相傳,生死相守。 大方碑立于金堤之南,它的旁邊是幾座高大的墳塋。它們共同坐落在一大片平型的麥地之上。這座碑高約3米,七八十公分見方,下有仰蓮座,上有屋頂一樣的裝飾,雕刻精致。它古樸渾厚而不失靈巧生動,尤其碑頂遠看如蒙古人的氈帽,很別致。 家譜和鏈善集》來自楊存藻家。他曾祖父在世時,這個“老總譜”差點失去。那時候土匪多,社會亂。有一次土匪闖進他家,翻出了“老總譜”,看著像床夾被,就搶走了。他曾祖父情急之下,忘記了害怕,一路跟著那個土匪。那是“秋邊兒”的天氣,還不是很冷,土匪晚上就蓋著“老總譜”睡覺。他曾祖父賠著小心,在旁邊蹲了一夜。土匪當中也有好人,有的土匪就勸那個搶“老總譜”的:“咱要了也沒多大用,這老先生都守了一夜,還給他吧!”失而復得后,楊存藻的曾祖父將“老總譜”和《述善集》用油布包裹了,埋在地下。但后來證明,這樣保存也有很大風險。 大約150年前,楊什八郎的老村子遭遇了一場大水災,村南邊一條大堰決了口,水來得急,楊存藻的曾祖父啥也不顧,把“老總譜”和《述善集》扒出來就逃命。 抗日戰爭期間,家譜傳到楊存藻父親的手里。當時金堤上面是條公路,是從濮城鎮到濮州(現河南濮陽縣城)的要道,時常有日本軍隊路過這里。每到這個時候,他父親啥也不要,背上裝著“老總譜”和((述善集》的杏黃包袱就跑。有一次跑晚了,日本兵已進了村,他父親背著杏黃包袱往北跑。日本人在后面喊,他父親怕失了家譜,不敢停下,日本人在后面開了槍,幸虧前面有一條溝,他父親跳進溝里繼續跑,這才得以逃脫。 *近幾十年,家譜歸楊存藻和他兒子楊學景收藏,雖然他們并不了解“老總譜”和鏈善集》的學術價值,但保管好這兩樣東西,幾乎已經成為他們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本能。 20世紀80年代,古代文化逐漸受到尊重,濮陽文化界有人發現了楊什八郎村民珍藏的三件文物,消息傳播出去,引起學術界的極大興趣。 ……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