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120846
- 條形碼:9787567120846 ; 978-7-5671-2084-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本書特色
儺戲是一種從原始儺祭活動中蛻變而成的戲劇形式,是原始宗教文化與戲劇文化相結合的孿生子。它既有祭祀的功能,又有審美的功能;它和世俗的戲劇演出不同,能將一個或數個村莊當成表演的場地,而在這地域中的鄉民往往既是表演者,又是觀眾。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蘊藏著大量的民間藝術、原始宗教、倫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們透視原始戲劇、了解中國鄉村社會與草根階層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它至少有著四個方面的價值: 一是它們為戲劇的“活化石”,通過它們,能把握戲劇發生時的形態和形成戲劇的要素。因此它們是研究戲劇發生學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二是它表現了下層民眾的宗教觀、倫理觀、政治觀、歷史觀,融入了底層百姓對人生、社會、天地的觀念,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在敘述故事時對民俗畫面所作的豐富生動的描述,能為宗教學、倫理學、歷史學、民俗學、方言學等學科提供在一般文獻中難以見到的資料。 三是它用極其俚俗的語言活生生地表現了地域文化,一個地方的儺戲劇本能夠讓人們了解到該地區的文化精神。 四是化表演的靈活性、內容的包容性、表演場地的廣泛性和觀念演員的同一性能為今日的戲劇演出提供具有借鑒價值的經驗。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從收集到整理,歷時20余年,傾注了朱恒夫教授等人大量的心血。它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完整。許多儺戲劇目的內容從儺祭開始一直到整個演出活動的結束。 二是原始。保持文獻的原始性質,明顯的訛錯之處也只是以校注的形式來說明。 三是完備。今日留存的儺戲劇本基本收集殆盡。 作為一個曾經遍及各地至今仍活躍在許多地方的宗教與藝術的現象,對于認識民族的過去尤其是底層社會的生活狀態,無疑是一個重要的窗口;而它的劇本——包容著民族、宗教、經濟、宗法、語言、歷史、風俗、 倫理、醫學等豐富信息的物質存在,其巨大的學術價值是毋庸置疑的,并將與時俱增。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為整理、保存、弘揚中華各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推進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的重大出版項目,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未出版某一個種類的儺戲劇本,更遑論對全國的儺戲劇本進行整理了。儺戲被今日之學界稱之為戲曲的“活化石”,視為原始戲劇的遺存。作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就從事于儺戲的研究,在全國有儺戲的地方,都做過田野調查,收集了約五百部儺戲劇本。其中有的儺戲沒有劇本,則先進行錄音、錄像,然后根據錄音、錄像的內容,做文字記錄,形成劇本。將這些寶貴的劇本資料整理出來,將為學術界提供一份原始戲劇的資料,為我國的文化寶藏增添一份新的獨特的藏品。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價值,對于整理、保存、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六合香火戲與神書 概述 一、 名稱 在江蘇六合洪山香火神會做會的儀程中,所唱、誦、念的詞文咒語,統稱神書,亦稱神懺、懺,包括: 法事唱念、小懺、大懺(唐懺)。 懺,按其長短分大小,長者為大懺,短者為小懺。又可按故事所發生的朝代區別,或以人物(神祇)命名。如《土地懺》講述劉秀的故事,屬于漢懺;《東岳懺》講述黃飛虎的故事,《太歲懺》講述殷郊的故事,都屬于周懺,亦稱紂(殷紂)懺。 還有正懺與草懺之說。大約有歷史人物與史實為依托或敘述主要神祇,稱為正懺,含正統正規之意,其他為草懺。但并未按此標準將全部懺書加以區別。 …… 三、 溯源 神書產生于何時,無文字記載。六合洪山香火僮子中的普遍說法為:“宋朝時編了神書。”神書中所敘述的故事大都發生在宋朝以前。僮子趙小樓說:“宋朝陸游根據唐太宗許下的三條大愿,編寫出六部神書,在做會中演唱,稱為唐書六本,或堂書六本。”陸游曾任鎮江通判,是否因此而附會到他?高郵、金湖地區的香火僮子中傳說唐書是陸羽編的。茶圣陸羽做過伶工,著有《教坊錄》《謔談》《窮神記》,說他編寫神書,似乎更為合理。 但是,神書的故事內容、語言、風格,都顯示出它是典型的民間說唱。同一本書,不同的香火僮子所唱的不盡相同。當然,主要情節是相同的。因此,當地諺云“千個和尚一本經,香火僮子一人一條心”。同一故事在書的不同段落中簡繁不一,部分情節銜接不盡合理,重復之處很多。凡此種種,都表明全書未經過統一整理,完全是一種口頭說唱的原始記錄。 四、 現存的神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稱:“1957年曾發現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本神書《張郎休妻》。”現在見到的六合洪山香火神書*早的為光緒十一年(1885)手抄本。 洪山香火神會在清乾隆時,做會班子多達一百余個,神書也應是很多的。但近數十年來損失慘重。首先,戰亂頻仍。尤其是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毀*多。如1940年冬僮子趙小樓家遭日寇焚毀,所藏神書及財物均付之一炬。趙小樓師兄戴玉江家在1941年春遭日寇搶掠,神書全部被毀。1948年冬,國民黨軍一連長將香火僮子楊朝元所藏神書全部搶走。其次,“文化大革命”中遭到造反派抄家,如王貴福家全部神書遭毀。再次,隨著香火神會的衰落,香火僮子人數銳減,后繼乏人。許多老香火僮子不再授徒傳藝,他們所用之神書往往因人亡書散。 現存的洪山香火神書,都是手抄本。六合地區發現過閑書印本,未發現神書印本。揚州、泰州地區發現過《劉全進瓜》的鉛印本。南通發現過《魏九郎》等印本,多為民國初年時印。各地從未發現法事咒、懺文印本。 洪山香火神書是不許外傳的。有的抄本上寫著“寧罵不借”、“逐疫戶所用”、“要用此書鄉人儺,外人休拿當山歌。如看此書帶回去,此人一定遭病魔”。 舊抄本抄于1885年至1954年期間,毛筆豎寫,本子大小不一。字不太工整,錯別字較多,以至有些句段難以讀解。新抄本抄于1986年至1994年期間,除《五郎官》《賀表》外,均為阮有江抄寫。都用十六開有光紙,圓珠筆豎寫。字較工整,錯別字少,可讀解。 ……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內容簡介
·中國儺戲文化歷史悠久,源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蘊藏著大量的民間藝術、原始宗教、倫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們透視原始戲劇、了解中國鄉村社會與草根階層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 ·從收集到整理歷時20年,儺戲領域眾多專家、學者在全國范圍內共同挖掘、整理和研究,是目前市面上*完整、*原始、*完備的一套研究儺戲文化的叢書。 ·中國戲劇音樂的“活化石”,是原始戲劇的遺存,是研究戲劇發生學及其重要的寶貴資料,為我國的文化寶藏增添了一份新的獨特的藏品。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目錄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相關資料
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室研究員曲六乙推薦: 今日,儺文化已經得到了社會的高度關注,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儺舞儺戲就有南豐儺舞、婺源儺舞、樂安儺舞、廣昌儺舞、藏戲、彝族撮泰吉、徽州目連戲、辰州目連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安順地戲、山西賽戲、江淮僮子戲、泉州打城戲等三十多種,然而迄今為止,學術界還沒有將這些儺戲的劇本進行整理、出版。上海大學出版社擬出版由朱恒夫教授等人搜集整理的《中國儺戲劇本集成》,這是學術界的磊事,也是中國文化界的幸事。 朱恒夫教授是中國儺戲研究會的副會長,在儺文化研究領域成績斐然。他曾經和江蘇的同仁花費了二十多年的時間在鄉村、山區收集了二百多萬字的儺歌《江淮神書》。201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在國內外引起了積極的反響,對于保存民族的原始文獻、推動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毫無疑問,《中國儺戲劇本集成》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重大文化積累價值,對于整理、保存、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和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研所研究員劉禎推薦: 我國是一個文化大邦,現存的古代文獻可謂浩如煙海,但是所庋藏的圖書中沒有一部像《中國儺戲劇本集成》這樣的圖書,因此,將它整理出版,說它是海內外內容唯一的圖書,一點也不為過。 一般人認為,支配我國社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與釋家文化,其實還有對底層社會影響甚大的就是巫師們傳布的儺文化,而儺戲就是儺文化原態的呈現。通過它們,我們可以直接觸摸到舊時底層社會的脈搏。《中國儺戲集成》蘊藏著大量的民間藝術、原始宗教、倫理、宗法制度、民俗等信息,是我們透視原始戲劇、了解中國鄉村社會與草根階層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目前它至少有著四個方面的價值: 一是它們為戲劇的“活化石”,通過它們,能把握戲劇發生時的形態和形成戲劇的要素。因此,它們是研究戲劇發生學的極其寶貴的資料。 二是它表現了下層民眾的宗教觀、倫理觀、政治觀、歷史觀,融入了底層百姓對人生、社會、天地的觀念,表現了他們對生活的態度,以及在敘述故事時對民俗畫面所作的豐富生動的描述,能為宗教學、倫理學、歷史學、民俗學、方言學等學科提供在一般文獻中難以見到的資料。 三是它用極其俚俗的語言活生生地表現了地域文化,一個地方的儺戲劇本能夠讓人們了解到該地區的文化精神。 四是它表演的靈活性、內容的包容性、表演場地的廣泛性和觀眾演員的同一性能為今日的戲劇演出提供具有借鑒價值的經驗。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和我們離鄉村文化越來越遠,這套書的資料價值將會越來越大。
中國儺戲劇本集成:一:江淮神書·六合香火戲 作者簡介
朱恒夫,二級教授。在南京大學先后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高等學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華藝術論叢》主編、中國儺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長期致力于戲曲學、文獻學、儺文化研究,主持過多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育部古委會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國家出版基金項目。獲得過國家民間文藝著作獎“山花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等多種獎項。出版有《目連戲研究》、《江淮神書》、《昆曲美學》、《城市化進程中戲曲傳承與發展研究》、《后六十種曲》等十多部,發表長篇論文一百三十多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