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恐懼.你好 本書特色
與恐懼情緒相處的一二三之道,反映在你手上的這本小書中。對恐懼說聲“你好”,是為了更好的告別。唯有說出“再見”,才是真正的放下。
恐懼.你好 內容簡介
一旦遇到自己恐懼的情境,總覺得壞的事情就要發生,死亡好像隨時都會來臨。我們盯著那些令自己害怕的事物,內心快速地盤算著是打(fight)還是逃(flight),或者是直接僵掉(freeze)。或許,我們應該換一種態度來對待恐懼。事實上,當感受到恐懼的時候,恰恰是需要關懷的時候。那個受驚嚇的我,需要他人的照顧;更多時候,則是那個受驚嚇的部分,需要作為整體的自己去照料它。對恐懼說聲“你好”,是為了更好的告別,而這樣的告別,是揮手再見。
恐懼.你好 目錄
Part 1 認識恐懼
一、恐懼是怎樣形成的
“懸崖”邊的嬰兒
心理學家、錘子和孩子
先害怕還是先逃跑
二、恐懼與恐懼癥
恐懼:人之常情
是恐懼還是愛情
恐懼癥:一種怪病
三、千奇百怪恐懼癥
從A到Z的恐懼癥大全
無處可逃:場所恐懼癥
又羞又怕:社交恐懼癥
各種害怕:特定恐懼癥
Part 2 誰在恐懼
一、世界名人與恐懼癥
怕被活埋的華盛頓
極度怕貓的拿破侖
害怕雞蛋的希區柯克
恐懼至極的伍迪·艾倫
弗洛伊德到底怕什么
怕細菌的霍華德·休斯
貝克漢姆的混亂恐懼癥
娜塔麗·伍德的恐水癥
什么都怕的比利·鮑勃·松頓
怕嚼口香糖的奧普拉·溫弗瑞
二、恐懼癥治療經典案例
小男孩從恐狗到愛狗
與恐高癥的殊死搏斗
神奇克服駕車恐懼癥
終于不再恐懼羽毛了
怕老鼠的人紋上鼠刺青
一個男人的廣場恐懼癥
她克服了演講恐懼癥
再也不怕坐過山車了
三、死亡與虛無:恐懼的根源
《2012》:人類的死亡恐懼
《黑天鵝》:人類的虛無恐懼
Part 3 告別恐懼
一、恐懼癥需要吃藥嗎
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藥物治療VS心理療法
二、心病還須心藥醫
恐馬不是怕馬:精神分析
恐懼,“脫”掉它:行為療法
你想太多了:認知療法
三、未來的發展:其他療法
眼動脫敏與再加工
虛擬現實療法
刪除恐懼記憶
四、回歸敬畏,告別恐懼
逃避不如直面
恐懼不如敬畏
恐懼.你好 節選
恐懼不如敬畏 生命本能戰勝死亡本能,這自然是好事,但是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本是一對兒,生命本能過強,代表的便是我們死亡恐懼太深。我們因太怕死而拼命地活,可能會讓我們死得更快。正如一句英文諺語說的,“Too fast to live,too young to die”(活得太快,死得太早)。 恐懼的形成也是如此。現代的科技高速發展,可能給我們造成了一種錯覺,即什么都是可以控制的,什么都在人類的控制之下。這致使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無所畏懼。然而,我們越無所畏懼就越會越感到恐懼。我們以為自己戰無不勝了,可是一次大地震或海嘯就可以完全摧毀我們的自信,我們由此感到深深的恐懼——原來我們在自然面前始終是這么渺小,這么不堪一擊。我們對這個世界喪失了敬畏,導致我們對之充滿了恐懼。 為何說我們對這個世界喪失了敬畏?首先得問我們對自己的生命有沒有敬畏。我們不知道自己來自何處,也不知道將去向何方。生命是神秘的,生命是被賜予的,但是我們全然沒有一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情懷。因此,生命過程中的生老病死都會引起我們莫大的恐慌,四處求醫問診卻仍不安心。對于死亡,我們更是不能接受,好像是死神來搶走屬于我們的東西一樣,殊不知,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短暫的過程。如今,每個人都把生命*后的時間交給了醫學搶救,仿佛死亡也是一種需要救治的病。 據《莊子·大宗師》載,子輿“腰彎背駝,五臟穴口朝上,下巴隱藏在肚臍之下,肩部高過頭頂,彎曲的頸椎形如贅瘤朝天隆起”,可是子輿的心里卻十分閑逸,好像沒有生病似的。他還說:“假令造物者逐漸把我的左臂變成公雞,我便用它來報曉。假令造物者逐漸把我的右臂變成彈弓,我便用它來打斑鳩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變化成為車輪,把我的精神變化成駿馬,我就用來乘坐,難道還要更換別的車馬嗎?”試問,我們今人何日才能習得他對生死的如此豁達的態度呢?“大地把我的形體托載,用生存來勞苦我,用衰老來閑適我,用死亡來安息我。”這一切看起來如此自然,保持著這種敬畏之心,我們還有什么好恐懼的呢? 我們是自然的一分子,除了敬畏人類自己的生命之外,我們還要敬畏自然界中的種種生命。我們要對花草樹木保持敬畏之心,我們要對貓兒狗兒保持敬畏之心,我們要對電閃雷鳴保持敬畏之心,我們要對地動山搖保持敬畏之心。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我們吃許多狗肉,被狗咬了一次,卻就患上了恐狗癥,這是不對的;我們用炮彈在地上炸出了許多坑,可是卻如此懼怕地震,這也是不對的。我們要對任何一種生命、一種自然現象都有敬畏之心,敬重它們的存在,而不是一見到它們就恐懼,就要消滅它們。敬畏會讓自然界中的各種生命和諧相處,而恐懼則可能帶來戰斗、毀滅。 恐懼和敬畏是兩種不一樣的情感,這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也是區別對待的。在《論語·季氏》中,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而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又說道:“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在孔子看來,正因為君子有三畏,他才會順應“天之所命”,以“大人”的人格為榜樣,以“圣人之言”約束自己,才可以做到內省不疚。也就是說,正因為君子有所畏,才無所懼。 無獨有偶。美國當代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言人施奈德(Kirk Schneider)也一直強調敬畏的回歸。他認為,敬畏是一種對神秘存在的驚訝,包括謙卑和好奇。生命是神秘的,自然是神秘的,我們對其有很多的未知,這便應喚起我們十足的敬畏之心。首先是欣賞的態度,去欣賞每一個生命,因為它們都是奇跡;其次是覺察,我們要覺察每個生命的細微不同之處。欣賞與覺察是敬畏的兩個基本原則。 因此,敬畏不像恐懼——僅僅是讓我們顫抖和不知所措,敬畏是讓我們去欣賞個人生命中的全部,包括那些脆弱和高潮,那些創傷和愛;敬畏還讓我們去欣賞自然界中全部的生命,包括那些花開、日落風雨和彩虹。敬畏讓我們細心去覺察這些生命,讓我們去感受它們的氣息。當我們對生命、對自然充滿了敬畏之心,我們便不會只知道一味地耗盡、剝奪,我們便不會感到這個世界空虛、無意義,我們便不會感到有那么多的恐懼;相反,我們的心中充滿了愛。 ……
恐懼.你好 作者簡介
余言,心理咨詢師,心理學編輯。 主編:郭本禹,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心理學探新》編委。主要從事理論心理學、心理學史和德育心理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先后主持國家和省部級課題“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與我國完整德育模式的構建”等10多項。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多篇,先后出版專著、主編、譯著、編著心理學書籍20多部。獲得省部級科研、教學獎勵10項,其中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5項,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