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人間詞話-升級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039816
- 條形碼:9787547039816 ; 978-7-5470-398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間詞話-升級版 本書特色
《人間詞話》發表于1908年。屬于文藝批評類作。王國維先生運用了傳統的詩話形式,而論及的內容已經達到了近代美學理論的高度,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的作品。他在《人間詞話》當中提出了“境界說”。王國維率先將其提升到美學的本質論高度。認為“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有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者在此。”這是全書的總論。對五代、北宋的詞評價很高。
其標準即有境界。境不但指景物。也指心的感情,景與情構成了文學的兩大基本原素,而這二者又是彼此聯系的。
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生活的社會里。我們來閱讀與賞析靜安先生的作品。除了品讀古典詩詞的意象美。
從另一些角度看待這些經典的作品,也是給自己的心靈一個休憩的空間。讓自己在美的意境里,放飛心靈。
人間詞話-升級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文白結合對照本,全新修訂,印制精美,向廣大讀者展示古典詩詞點評,極負盛名的文學巨擘的諄諄教誨,適合閱讀和收藏。
民國一代國學大師的傾世之作,國人必讀圖書。詩詞文學與文學評論界的巨著,將大師王國維一生的詩詞研究心得向讀者娓娓道來,解說深入淺出,明白易懂,婦孺能解,為你打開詩詞文學的錦繡之門。
解讀直白易懂,圖*詳實系統,將的文學評論用淺顯的語言解讀出來,對加強個人修養,了解歷史變遷,人間百態都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此商品兩種封面,發貨。
人間詞話-升級版 目錄
詞中“境界”美
境界自古難相別
“有無”見豪杰
動靜兩相依
理想與寫實共存
情真境亦真
一字境界全出
意境大小皆英雄
境界方為根本
氣象勝萬千
表里大不同
詞品各有千秋
千古誰解其中味
畫骨難畫神
后主之氣象
懷赤子之心
李后主之性真
以血寫情感
在《花間》之外
馮延巳之煊赫
后人所不能道
永叔似專學此種
細雨濕流光
灑落與悲壯
憂生與憂世
治學三境界
豪放之中有沉著
古之傷心人
杜鵑聲里斜陽暮
氣象皆相似
少此二種氣象
在神不在貌
創意之才少
語妙不用代字
恐不用代字
隔霧看花之恨
才之不可強
《*龍吟》詠物工
霧里看花,終隔一層
“隔”與“不隔”
何為不隔
無言外之味
幼安不可學
蘇曠辛豪
觀雅量高致
同歸于鄉愿
可謂神悟
令人解頤
無足當此者
玉老田荒
容若差近之
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詩詞無尊卑
文學非后不如前
不能盡言詩詞之意
無矯揉裝束之態
詩詞貴在自然
用典之多寡
文體之尊卑高下
能入與能出
以真情取勝
深得絕句妙境
人間詞話未刊稿及刪稿
淮南皓月冷千山
音律之運用
平仄有殊皆疊韻
應酬與盛衰
應制詞的解讀
南宋詞多膚淺
三篇游戲之作
友人之詞作
人間詞之創新
詞今不如古
方回詞少真味
文體寫作之難易
歡愉之辭難工
陋習扼殺天才
詞韻味悠長
境界是寫作根本
境界的借鑒
一切景語皆情語
必不在見刪之數
專作情語之絕妙
長調之經典
后人無法學稼軒
不足與容若比
寄興深沉微妙
不可作儇薄語
清代詞人的得失
文天祥之風骨
不值如許費力
附錄一 文學小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附錄二 屈子文學之精神
附錄三 關于叔本華意志論的闡釋
附錄三 叔本華美學思想品論天才
附錄四 孔子之美育主義
附錄五 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
附錄六 詞集序記
《南唐二主詞》跋
《*玉詞》“玉帶”考證
《花間集》考證
人間詞話-升級版 節選
詞中“境界”美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詞以境界為高的審美標準,詞有了境界就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高絕的格調,自然會由此產生絕妙的佳句。五代與北宋的詞之所以為絕妙就在于此。
文學之美是歷史的寵兒,它悄然流轉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被那時、那地的“主人”裝扮成不同的風景。在這個“美的歷程”中,“美”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姿態。但就詩詞之美來說,它就經歷了先秦的神秘、盛唐的嬌艷、兩宋的哲思等一系列變化。那么,到了靜安先生的眼里,它又是怎樣的存在呢?
本書一開篇就把為詞之美定在了“境界”二字上。關于“境”的論斷早在《莊子·齊物論》就見諸筆端。自唐代以來,“境”與“景”互通,本是對景物的客觀描繪。“境界”一詞本來也是望文生義即可,但偏偏被佛家看出了慧根,稍作點化賦予了“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的義,猶指個人精神或感受能力之所及的境地,將這個詞帶入了富有人文*彩的精神世界。這一客一主的矛盾正表明“境界”是主客觀合一的產物。一個人的精神層次是影響其對自然事物把握的重要因素,滲透著人格修養和情志追求。其實,“境界”并不是一個完全的概念,它脫胎于傳統的“意境”說之中。意境論的全面形成要追溯到唐代以后。先生早在《人間詞》中就進一步肯定了“意境”為五代北宋詞之所長。但是,時隔一年后刊行《人間詞話》,他又為何會提出“境界”之說呢?
后人常將“境界”與“意境”等同,但細細品來卻不然。從現代文藝學觀點來看,“境界”要比“意境”寬泛得多。“意境”專指作品中勾勒出的情景交融、躍然紙上的生動形象和延伸出的審美想象空間,它僅局限于文學客體的字面表達 ;“境界”則從字面托出,將審美的標準擴展到文學主體,即對作者的思想和情的審視。
先生在《人間詞話選》中對本句有展開式的補充,他認為,用“氣格”“神韻”塑造作品的意蘊,這是“末”,而境界才是為文的根本,“境界具,而二者隨之矣”。內心真摯、境界超逸的人,就算樸實的只言*語,也能點透靈犀,使人們眼前浮現真切的情景,傳達美的奧義,達到意境的,這自然可以構建作品的高妙格調,而歷史對美的寵愛又怎能不讓這樣的佳作萬古流芳呢?想那從禪宗流傳而出的會心之語,從無華辭麗藻,卻有醍醐灌頂的暢然——這也是一首美詞欲企及的*準啊!
這種審美視角的轉換,實際上滲透著先生對特定歷史環境下文人風氣的感召。明清時期的文學轉向了以小說、戲曲為代表的市民文藝,將世俗人情納入創作對象的范圍。到了晚清,社會動蕩、思潮涌動,在新舊變革的沖擊下,究竟如何為文已經混沌不清。在先生看來,當時的文化界已經人心不古,他認為,為文不僅要在文辭的摹狀貌中有清晰、生動的表達,更要堅持古人的節與格調,體現為文者的精神魅力,而不是一味地媚俗。在此,“境界”已經不僅是一種對詩詞的審美標準,它更隨著人的創造力而衍伸開去,從而了一個時代的風尚。
人間詞話-升級版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國楨,字靜安,浙江省海寧人。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學者。
夏華,曾在某大學任教,現專職研究古典文化,為多家文學類期刊長期供稿。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