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21361
- 條形碼:9787564921361 ; 978-7-5649-213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內容簡介
《文化研究叢書(第二輯):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概述了文化研究領域內研究生活體驗、文本和社會語境的主要方法論途徑,探討了古典的實證主義方法論,向讀者重點介紹了當代在新民族志、后結構主義和多重景觀等研究方法上的爭論。作者獨樹一幟地提出應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以促進文化研究中不同理論、方法論、實證主義與政治立場間的對話。《文化研究叢書(第二輯):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每章獨立成篇,案例研究豐富,是一本非常好的學術讀本和教學用書。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前言
早在20世紀70年代,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一書中就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同就在于,它把研究的重心越來越轉向了文化和意識形態問題,把理論批判的鋒芒指向了第二國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通過這種批判,他們建構了一種文化哲學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并將哲學研究的主題轉向了文化和意識形態問題研究。
“二戰”后,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社會物質財富迅速增加,工人階級的工作條件和物質生活水平都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西方社會結構出現了分化,出現了藍領工人和白領工人之分。工人階級和整個社會在資本主義的高生產、高工資和高消費的引導下,朝著消費主義的方向發展,產生了非政治化的傾向。對于這一現象,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指出,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呈現出了兩種發展趨勢,一方面由于技術的進步帶來了物質財富的增加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則是社會對人的控制不斷加強,人們喪失了內心的真實需求、批判和否定能力,成為只知道追求物質商品享受的“單向度的人”,整個社會則成為無對立面的社會。可以說當代西方社會對人、人性的壓抑在深度和廣度上己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法蘭克福學派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們的“支配理論”。法蘭克福學派指出,在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和大眾文化的雙重作用下,當代西方人被以廣告等大眾媒體為主導的大眾文化不斷制造的“虛假需求”所控制和支配,進而把生存的全部希望和熱情放在追求物質商品消費上,同時人們的這種對物質商品的追求并非是自愿的,而是為了滿足資本追求利潤的需要,由社會制造出來的“虛假需求”。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目錄
致謝
**部分方法論的思考
導言定位文化研究及本
**章文化研究方法論的綜合
第二部分對生活經驗的研究
第二章研究生活經驗的抗拒
第三章新民族志和對他者的理解
第四章在經驗與話語之間
第三部分話語解讀
第五章解讀意識形態
第六章譜系學分析
第七章論解構與其他
第四部分分析全球語境
第八章對“現實”和空間的分析
第九章研究多重地點和景觀
References(原文參考書目)
Index(原文索引)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節選
其次,在某種程度上,威利斯和拉德威生硬地將學童和郊區女性的經驗納入其政治和理論結構中。因此,他們可能無法接受那些男孩與女性生活世界中的某些肌理及細微差別,尤其是那些會對其結構形成挑戰的部分,例如乖乖男孩的經驗,或羅曼史中令人興奮的愉悅。這種生活經驗在轉換過程中的“遺落”或喪失正是新民族志對傳統研究形態提出的批評。傳統研究認為“學者”對人的了解多于人本身,在其*終的學術成果中,闡釋研究對象的部分還不如闡釋推動研究的理論及政治計劃,這一點使得他的研究一直成為新民族志的批評對象。
再次,在威利斯和拉德威的研究中,有一種維度頗為有趣。對經驗的研究方法是將經驗置于其他地區及活動更為廣大的社會景觀之中,兩人的研究均指向了這種新的研究途徑。威利斯和拉德威都將其研究的特定主題(即學校行為及閱讀羅曼史)語境化,采用的方法則是訴諸其他觀點:威利斯訴諸工廠,而拉德威則訴諸性別化的人際關系。這種做法擴展了研究范疇,因為從其他視角來看,被研究的對象似乎呈現出不同的面貌。男孩*終投身工廠工作,由此看來他們在學校的惡作劇不再那么具有“抗拒力”。即使拉德威并未研究那些女性與伴侶的關系,她也暗示了一種問題,這種問題同她們閱讀理想的、能付出關愛的男主角時所展現的“抗拒”本質有關。
從多個角度審視一個現象,這種做法類似*近的多觀點的(例如多地點的或多重聲音的)研究途徑。本章后面部分會稍微提及這種途徑,并會在本書接下來的章節尤其是第九章中加以詳述。然而,多地點研究和威利斯、拉德威的研究存在差異,威利斯及拉德威常會以結構性的觀點,將一個地點(工廠及女性的人際關系)設定為比另一個地點(學校、閱讀羅曼史)更“現實”或更重要。建構不同地點的階層關系的做法否定了特定活動或生活范疇的重要,因而會產生一些問題。我們不應該說,若沒有制造出異性戀的親密關系(拉德威沒有這樣說過,因為她并未研究史密斯敦女性的關系,但可以參見拉德威1988年的著作)的改變,來自消費媒體(例如羅曼史)的顛覆性愉悅便缺乏意義。研究從不同觀點審視某一現象時,將這種現象的不同面貌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語境中,解釋其不同的、有可能是抗拒性的壓抑與受壓抑維度,這種途徑會更有成效。要在不同的社會力量及地點的更廣闊語境中來審視抗拒,這是這種途徑留給當代文化及社會研究的貢獻。
……
在文化研究中做研究 作者簡介
潑拉·蘇科(Paula Saukko),英國拉夫堡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健康與疾病社會學、質性方法論和新媒體研究,著有《厭食癥的自我:診斷話語的個人與政治分析》(2008)、《統治女性身體:性別、健康與權力網絡》(2010)等多部著作。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