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152998
- 條形碼:9787546152998 ; 978-7-5461-5299-8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本書特色
特色一:精篩版本、擴充品種。選讀者大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品種,選市場熱銷、暢銷的經典品種,選適應時代需求,能為讀者提升修養,消除困惑、開啟智慧的經典品種。 特色二:版本權威,讀原典、讀全本。本系列所用經典版本是在眾多古代刊刻資料中選取的權威版本基礎上輔以近幾十年來*優秀的版本,取各家之長。使之更加適合家庭閱讀、經典收藏、學生學習。 特色三:多樣化的功能設置,清掃閱讀障礙。 〖疑難字注音〗 〖注釋〗去除文言文的障礙,讓讀者重新產生對故經典的親切感,體會經典的智慧、語言。〖導讀〗 〖題解〗為初學者鋪好入門之階。讓學業有成者,重新品味經典,常讀常新,匯綜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放在現代文明的坐標之上,體現出經典的永恒魅力。真正讓經典變為源頭活水,帶給現代人以智慧啟迪,澡雪精神。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內容簡介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本書采用通俗的現代白話文加以翻譯, 還對《論語》原文及歷代名家注疏做了進一步的解讀。主要內容包括: 學而**、為政第二、公冶長第五、述而第七等。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目錄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日第二十
附:歷代篇家談儒學
程頤讀《論語》《孟子》法
梁啟超談儒學
章太炎講國學
朱自清講國學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節選
《圖解名家批注論語》: [譯文]子夏問道:“‘有酒窩的臉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轉得媚啊,潔白的脂粉更增添她的楚楚動人啊。’這三句詩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說:“你看繪畫,不也是先臨摹然后再加素色線條進行勾勒嗎?”子夏說:“那么,禮樂是產生在仁義之后嗎?”孔子說道:“卜商啊,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啊!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原文]子日:“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包咸《論語包氏章句》:“征,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后。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朱熹《四書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證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鄭玄《論語鄭氏注》:“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朱熹《四書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譯文]孔子說:“我能說出夏代的禮,夏的后代杞國就不足以證明了;我能說出殷代的禮,殷的后代宋國就不足以證明了。這是杞、宋兩國現有的典籍和賢人不夠的緣故,如果它們有足夠的典籍和賢人,那我就可以證明它們了。”[原文]子日:“碲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孔安國《論語孔氏訓篇》:“稀袷之禮,為序昭穆,故毀廟之主及群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趙伯循:“稀,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 成王以周公有大勛勞,賜魯重祭。故得補于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禮矣。”朱熹《四書集注》:“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末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后,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嘆也。”[譯文]孔子說:“柿祭的禮,從**次獻酒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原文]或問諦之說。子曰:“不知也。孔安國《論語孔氏訓解》:“答以不知者,為魯諱。”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包咸《論語包氏章句》:“孔子謂或人,言知確禮之說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朱熹《四書集注》:“先王報本追遠之意,莫深于補。非仁孝誠敬之至,不足以與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補之法,又魯之所當諱者,故以不知答之.示,與視同。指其掌,弟子記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 蓋知補之說,則理無不明,誠無不格,而治天下不難矣。圣人于此,豈真有所不知也哉?”[譯文]有人向孔子請教關于柿祭的理論。孔子說:“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對治理整個天下,就會像把東西擺在這里一樣容易吧!”他一面說,一面指著自己的手掌。 [原文]祭如在,孔安國《論語孔氏訓解》:“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安國《論語孔氏訓解》:“謂祭ff神。”程頤《程氏論語解》;“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朱熹《四書集注》:“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咸《論語包氏章句》:“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于心,與不祭同。”朱熹《四書集注》:“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 ……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