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十大轉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924908
- 條形碼:9787553924908 ; 978-7-5539-249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十大轉型 本書特色
本書視角獨特、結構獨到,為目前首本從十個維度對我國教育轉型進行全面研究并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學術性著作。切中基礎教育改革中十個關鍵問題,主要探究教育戰略、教育任務、教育評價、教育招考、教育組織、學校價值、課堂形態、學習方式、教師引領、區域均衡等十個方面的轉型,以此來推進這場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落實。重點圍繞教育的本質如何回歸;教育的觀念、教育的方式、教育的管理、教育的目標、教育的評價如何適應;學生的成長、教師的使命、校長的責任、學校的生態、區域的均衡如何轉型;課程標準、課程體系、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個性化課程如何實施;現代教育制度、現代學校制度、現代課程制度、教師專業標準、校長專業標準如何建設,等等。
這是教育發展關注內涵與品質的時代,也是關注學生生命與教師職業幸福感的時代。我們如何主動參與?我們如何讓教育走向理想、走向優質?本書編者在參與基礎教育區域發展的實踐研究中深深感受到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學校內涵品質提升、教師校本培訓指導的現實性與迫切性。從教育品質的內涵、教育機制的創新、生命教育與理想、聚焦課堂實現課堂轉型、學習與教學方式變革、特色學校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等多方面、多視角進行了教育觀察和審視,并且付諸實踐性研究,著力中小學課改推進、特色創建、創新教育機制等方面的具體指導。
教育十大轉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教育戰略轉型 —— 從適應走向引導 ; 教育任務轉型 —— 全面實施立德樹人 ; 教育評價轉型 —— 實施綜合評價 ; 教育招考轉型 —— 促進多元人才成長 ; 教育組織轉型 —— 從管理走向領導 ; 學校
教育十大轉型 目錄
第1章 教育戰略轉型——從適應走向引導
第2章 教育任務轉型——全面實施立德樹人
第3章 教育評價轉型——實施綜合評價
第4章 教育招考轉型——促進多元人才成長
第5章 教育組織轉型——從管理走向領導
第6章 學校價值轉型——學生是自主發展主體
教育十大轉型 節選
《教育十大轉型/52閱讀》:
3.平等與公正意識培養。
平等與公正意識培養是制度文明視角上的公民培養。平等是公正首要的、基本的含義,而公正則是實現平等的制度、環境保證。平等意識培養強調的是全體公民在法律上、政治上、經濟上、人格上的平等,而解決平等的一切問題在于強化公正意識、實現社會公正。離開公正的調節就失去了平等實現的前提,而缺少平等的價值導向,公正的調節也就失去了方向?梢,公正中蘊含著平等,實現公正的過程就是追求平等!按龠M社會公平正義”正是強調在新的利益關系和利益格局的調整中,通過樹立公平正義理念,營造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
4.自由與法治意識培養。
自由是公民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的權利。自由意識是公民對法律賦予自己的各種權利的認識和理解。可見,自由意識與法治意識是密切相連、互為促進的公民意識培養范疇。自由意識作為一種公民素質的反映,它體現著公民對法律規定權利的自覺,體現著追求自由與高度自律的理性境界,體現著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他人自由權利的尊重等。法治意識是公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思想觀念。“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就是通過加強法治意識培養,使公民形成法律至高無上的思想觀念,提高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有序參與政治的能力,在實踐中感悟法治意識對公民自由權利充分實現的極端重要性。公民自由的實現程度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加強法治意識培養,才能為公民自由權利的充分實現,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5.道德與文明意識培養。
公民意識培養是實現“個體公民”向“社會公民”轉化的培養,理應包含公民個體道德意識培養與社會整體文明意識培養兩個方面。當前,道德與文明意識培養面臨的突出的問題:其一是公民個體道德意識與自身文明行為的不同步性,甚至出現“有觀念、無行動”的現象;其二是公民個體道德與社會文明程度有時呈現出二律背反現象,或者說在社會文明程度發達的社會中反而發生著個體道德滑坡現象,如在道德理想、社會責任、人際關系、公德公心、環保意識等方面產生的道德危機,導致了追求腐朽、淡漠責任、薄情寡義、善惡不分、美丑不辨、榮辱顛倒等道德滑坡現象;其三是“群體道德缺失”對整個社會文明的危害日益凸現的現象,如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等不道德甚至違法現象,已經超出了個體道德責任的范圍,而是“群體道德缺失”所致。這些都是現代文明進程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所以,世界各國的公民意識培養都將公民個體道德意識培養與社會整體的文明素養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甚至是核心內容來對待。
6.生態與環保意識培養。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面對全球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已成為人類實現社會理想的絆腳石。構建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社會,關鍵是提高人的生態環保意識。公民的生態環保意識是一種反映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新的價值觀,它注重維護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是根據社會與自然的具體的可能性,*優解決社會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情感的總和,強調從生態價值的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生目的,反對片面地強調人對自然的統治,反對無止境地追求物質享樂的盲目傾向。生態與環保意識已經成為反映一個社會道德水準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7.國際合作與理解意識培養。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超國界的自由貿易,使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經濟轉型、社會轉型、世界范圍內的各種思想的文化交流、交鋒和交融,在將世界變得高度相互依存的同時,又孕育和洗練出一種全新的文化傾向和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愿景。如果說當年聯合國憲章提出“在人們的心靈深處構建捍衛和平的屏障,是消滅戰爭的根本辦法”這一理念時,還未能預見到全球化時代的到來,那么,今天在這個高度相互依存的時代,為了保持世界和平發展的穩定局勢,各個國家和各個民族之間更需要加強國際理解與合作。據此,一國公民的國際理解與合作的意識、知識、技能和態度就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一項指標,是未來人文化素養的組成部分。我國日益提高的國際地位要求我國的公民具有日益優秀的素質,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懂得國際競爭與合作的法則,樹立為世界人民多做貢獻的國際主義思想。當前,我國鑒別能力還不夠強的一些青少年在理想、信念等方面出現了多元化的傾向。有些青少年,一切以“我”為核心,既缺乏民族自尊基礎上的國際主義,又缺乏國際理解基礎上的愛國主義。我國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呼喚著公民國際理解和合作意識的提高。
……
教育十大轉型 作者簡介
王迅 湖南醴陵人,先后在湖南師范大學數學專業、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院“課程與教學論”專業學習。從事普通高中教學與基礎教育管理工作近30年,曾獲部省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百佳創新型校長”稱號,湖南省委組織部、教育廳授予其為“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人選”。
在教學崗位、校長崗位和區域基礎教育管理工作中,他始終堅守“為生命立品,為成長奠基,創建適合每個學生成長的教育”的信念,積極探索生命化教育實踐。2010年至今,負責主持150個課改基地、5個省級樣板校建設;負責管理23個名師工作室、20個中小學課程基地、5所創新人才培養試點校的項目建設;負責實施特色學校、素質教育示范校、普通高中多樣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省市改革項目的實踐推進;負責申報并創建教育部“素質教育示范校建設實驗區”、“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試驗區”、湖南省“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試點項目,推動了區域基礎教育內涵品質發展。
編著的《讓教育潤澤生命》、《讓教育走向優質》、《中學數學課程實施與研究》、《區域性基礎教育品質研究與實踐》、《創新教育與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等多部教育專著,被學校教師廣泛認為頗具指導性與實用性,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學者稱為“基礎教育實踐創新的新突破”。組織編寫校本教材15種,定點指導15所薄弱學校走向優質發展,堅持到學校一線做教育教學培訓講座達200余場。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