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臺灣早期史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026521
- 條形碼:9787511026521 ; 978-7-5110-2652-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臺灣早期史綱 本書特色
《臺灣早期史綱》詳述了自史前時代至荷蘭、西班牙占據臺灣期間這漫長歷史長河中臺灣的歷史地位及歸屬。作者在他人尚未使用過的外文史料基礎上,經過嚴密的考證,厘清了臺灣早期的歷史發展脈絡,為一般知識分子貢獻了翔實、可信的臺灣早期史綱。
臺灣早期史綱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一章, 始自臺灣的史前時代, 終于荷西時期, 其特色有三: 一、就數據而言, 作者利用到目前為止沒有人使用過的外文史料, 及過去國人的相關著作, 對荷、西時期的傳教事業有詳密的敘述。二、作者是中外關系史、宋史的權威, 因此對臺灣、澎湖在中國航海的針路上所扮演的角
臺灣早期史綱 目錄
**篇 臺灣的史前時代
**章 從地質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章 長濱文化的發現
第三章 臺灣山胞的由來
第四章 從史前遺物看臺灣和大陸的關系
第二篇 存疑的文獻
**章 夷洲和澶洲是臺灣嗎?
第二章 三國孫權海軍到過臺灣嗎?
第三篇 隋唐時代的記述
**章 隋煬帝兩次派朱寬等探訪流求
第二章 隋煬帝對流求的一次用兵
第三章 《隋書》流求國的描述
第四章 唐詩人施肩吾是否到過臺灣?
第四篇 宋代澎湖的開辟和中國主權的建立
**章 《輿地紀勝》的記述
第二章 李復、陸游、梁克家、真德秀等人筆下的流求
第三章 汪大猷在澎湖的遣將屯軍
第四章 澎湖始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
第五章 臺灣出土的宋代器物
第五篇 元代瑠求(臺灣)、澎湖與中國大陸的交往
**章 《文獻通考》對臺澎認識的退步
第二章 元代對求的招諭
第三章 《島夷志略》有關澎湖和巡檢司的記述
第四章 彭湖巡檢陳信惠
第五章 明初澎湖居民的撤移和巡檢司的裁廢
第六篇 明代中國航海圖籍上所見臺澎諸島嶼與針路
**章 出現于《鄭和航海圖》上的平湖嶼
第二章 《順風相送》抄本中有關臺澎的針路
(附)鄭和或其他同時代出使人員來臺澎的可能性
第三章 《鄭開陽雜著》所記臺澎附近各島嶼和針路
第四章 陳侃《使琉球錄》記釣魚嶼等不屬琉球
第五章 鄭舜功《日本一鑒》確定釣魚嶼屬于臺灣
第六章 蕭崇業、夏子陽兩《使琉球錄》附臺灣
附近各島圖及到琉球針路比較表
第七章 張燮《東西洋考》所記臺澎針路
第七篇 明代倭寇在臺灣及附近的侵擾和中國的防剿
**章 總論明初以后倭寇在臺灣海上的出沒
第二章 林道乾、林鳳等海上英豪的出現
第三章 釣魚嶼劃入中國領海和防倭區域以內
第四章 "彭湖游"的設立和它的規模
第五章 日本對臺灣的野心
第八篇 沈有容在臺澎及附近的功績
**章 明末來臺漢人與高山族人對倭寇的憤恨
第二章 沈有容殲滅侵臺倭賊
第三章 沈有容諭退侵澎荷蘭人
第四章 沈有容在白犬俘獲倭奴
第五章 萬歷四十四年日本再謀取臺灣
第六章 陳第所作*古的臺灣實地考察報告
第九篇 明天啟、崇禎間臺澎海上風云
**章 顏思齊(振泉)的開拓臺灣
第二章 鄭芝龍的興起
第三章 明天啟四年澎湖的收復
第十篇 荷蘭人的侵占臺灣
**章 葡、西、荷、英人的海上競逐
第二章 荷蘭人所傳授的"紅毛字"
第三章 荷蘭人的傳教與教育事業
第四章 荷蘭人的通商事業
第五章 荷蘭人的農產事業
第六章 荷蘭人的軍事設施
第七章 荷據時代的寓賢沈光文
第八章 郭懷一的抗荷事件
第九章 明末清初臺灣與咬吧間針路
第十一篇 西班牙人的占據臺灣北部
**章 西班牙人來臺的動機與計劃
第二章 西班牙在雞籠的傳教工作與荷人初攻淡水
第三章 淡水山胞抗西運動與傳教工作的擴展
第四章 西班牙人向宜蘭推進
第五章 西班牙教士的淡水土著語著作
第六章 西班牙人被逐與教士的撤退
方杰人教授對臺灣史研究的貢獻 許雪姬
臺灣早期史綱 節選
第七篇 第五章 日本對臺灣的野心
日本戰國時代的結束,使大量武士失業,便相率入海,倭寇乃益形囂張。
萬歷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1592),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就想侵略臺灣,即日人所稱塔加沙古,或作高砂,亦作高山國。中國為防止倭寇,嚴禁通商,于是化明為暗,兩國商人,以臺灣為走私集中點。
豐臣秀吉為發展對外貿易,創設"御朱印船"制,頒發《御朱印狀》,以示鼓勵,其目標為朝鮮、臺灣與呂宋。萬歷二十一年(1593)派原田喜右衛門(一作原田孫七郎),往呂宋勸西人入貢,并命攜帶《高山國招降文書》,在路過臺灣時,亦諭"高山國王"向日本輸誠納貢,此一文書似未被接納,今藏于金澤的前田家中。
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繼掌大權,日本商船更形活躍,出入于臺灣、呂宋、澳門、占城、交趾、暹羅、大泥、摩鹿加等地,巨商紛起,勢力的雄厚,莫過于有馬晴信。萬歷三十六年(1608),其部屬且曾在澳門滋事,被葡軍驅逐。
三十七年(1609),有馬晴信奉德川家康密令,派兵侵入臺灣,察勘港灣,調查物產,對土番示惠,與西、葡、荷等國,爭取海上利益,并擬獨占臺灣貿易,是即中國所稱倭寇。事為葡王斐理伯二世(Philippe II)所聞,命臥亞(Goa)的印度總督達波拉(Tabora)予以阻撓。
萬歷三十八年(1610),有馬部屬又焚毀前往日本貿易的葡船,為長崎奉行長谷川左兵衛所控,德川家康予以處死。
有馬晴信卒后,海外貿易以長崎代官村山等安*為馳名,中國官方對之亦特加注意。萬歷四十四年(1616)派艦一隊,凡13艘,自長崎直駛臺灣,奉德川家康命,加以侵占。在琉球海面,為暴風雨襲擊,艦隊潰散,僅一艘到達臺灣,所有士兵,為高山族人盡數殲滅。另三艘則由等安次子秋安率引,漂到交趾,至次年7月,方回日本。另二艘由等安部將明石道友率領,經福建沿海返日。據日本方面記述,在福建海岸汲水,為中國官兵襲擊,將偵探官董伯起擄回日本,次年送回。不久,村山等安全家,因信仰天主教,觸怒幕府,全家殉教。從此日本對臺灣野心亦稍形收斂。崇禎九年(日本寬永十三年,1636),德川幕府實行海禁,日船在臺灣海面,始告絕跡。
以上所云,多據日本載籍,近年漢文史料迭出,中國方面剿倭情形,逐漸明朗,以下當專章敘述。
(附)伊能嘉矩《臺灣志·沿革志》第二章附有豐臣秀吉致臺灣招降書攝影,署名"日本國前關白",加蓋"豐臣"印,稱臺灣為高山國,日期為"文祿二歲星集癸巳十一月初五日",即明萬歷二十一年,西歷1593年11月27日。按:是年有閏十一月,書中無"閏"字,必指前十一月。《臺灣志》所載招降書不全,茲據連橫《臺灣通史》卷一《開辟紀》所載,參照《臺灣志》寫真,錄如下:
"夫日輪所照臨,雖至海岳、山川、草木、禽蟲,莫不受他恩光也。予際欲處慈母胞胎之時,有瑞夢,其夜日光滿室,室中如晝,諸人不勝驚愕,相士相聚占卜之,曰:'壯年輝德色于四海,發威光于萬方之奇異也。'故不出十年之中,而誅不義,立有功,平定海內,異邦遐陬向風者,忽出鄉國,遠泛滄海,寇蓋相望,結轍于道,爭先而服從矣。朝鮮國者自往代于本朝有牛耳盟,久背其約;況又予欲征大明之日,有反謀,此故命諸將伐之,國王出奔,國城付一炬也。聞信己急,大明出數十萬援兵,雖及戰斗,終依不得其利,來敕使于本邦肥之前州而乞降。之筑十個城營,收兵于朝鮮域中慶尚道,而履決真偽也。如南蠻(按:指呂宋)、琉球者年年獻土宜,海陸通舟車,而仰予德光;其國(按:指臺灣)未入幕中,不進庭,罪彌天;雖然不知四方來享,分為其地疏志,故原田氏奉使命而發船:若是不來朝,可令諸將攻伐之。生長萬物者日也,枯渴百物者亦日也,思之不具。"
稱臺灣為高砂國或高山國,據云高砂原為日本播州濱海一地名,白沙青松,與臺灣高雄某地山麓相似,日人即以高砂或高山稱臺灣。或云為山地一社名。
……
臺灣早期史綱 作者簡介
方豪(1910-1980),浙江杭州(原余杭縣)人,字杰人,筆名絕塵、圣老。方豪教授幼小就受到了教會的熏陶感染,1935年升為天主教神父。抗日戰爭爆發后,方教授前往云南,協助于斌主教復刊《益世報》并且親任總編輯一職,并先后擔任浙江、復旦及輔仁大學教授;1949年赴臺灣,任教于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歷史、中西交通史、臺灣史及天主教史的研究教育工作,著作頗豐,有《中西交通史》《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宋史》《方豪文錄》《方豪六十自定稿》《馬相伯先生文集》等。
- 主題:評價該書內容
本書從史前時代至荷、西占據時期,全面梳理了臺灣早期歷史的發展脈絡,內容詳實,見解獨到。方豪先生利用罕見外文史料,對荷、西傳教事業進行了深入剖析,同時展現了他在中外關系史、宋史領域的深厚造詣。全書論述客觀嚴謹,對未考證周延之處亦存疑以待,體現了學者的審慎態度。這是一本兼具學術價值與可讀性的佳作,對了解臺灣早期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