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40463
- 條形碼:9787509640463 ; 978-7-5096-4046-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本書特色
由徐步朝所著的《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一書主要從組織內部層面來探討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的機理與路徑,旨在探討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與效能之間的關系及其作用機理.以期為高校創設一種有利于引領和啟迪科技創新人才不斷進取、合作創新,有利于激發成員間互通有無、激智創新并*終實現超越自我機制服務。 為此,本書首先深入探究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和效能兩個變量的內涵。綜合運用理論和實證相結合的方法,并通過探索性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在萃取團隊協同四個因子、效能三個因子的基礎上,利用結構方程檢驗各自因子模型并進行擬合比較,*終確定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由“成員對團隊目標認同度、成員間信息溝通、成員相互協作承諾和成員間的交互行為”構成,效能由“業績效能、自我功效感和行為結果”構成。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內容簡介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從組織層面對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相互協作效能增加的機理和途徑進行了系統研究,旨在揭示團隊運行過程中如何實現相互協作效能。一,深入探究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和效能兩個變量的內涵和影響維度。二,運用結構方程得出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維度之一的自我功效感與業績效能存在負相關,協同與效能其他維度存在正相關關系。第三,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基本人口統計變量對其效能影響存在差異性。第四,建立了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與效能作用路徑定性模型和協同增效機理動態演化模型,并通過案例分析提出了團隊協同效能提升策略。《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可供教育研究人員、在讀研究生、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團隊負責人及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和政府有關部門管理人員閱讀。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目錄
1.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意義
1.2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1.3 本書內容與創新點
1.4 本書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第2章 主要概念界定及理論基礎
2.1 主要概念界定
2.2 理論基礎
2.3 本章小結
第3章 研究變量測度量表開發及其測度指標體系構建
3.1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測度量表開發與指標體系構建
3.2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效能測度量表開發與指標體系構建
3.3 本章小結
第4章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對效能影響路徑研究
4.1 理論假設與研究框架
4.2 數據收集與分析
4.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對效能影響路徑擬合與效應分析
4.4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作用路徑分析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動態協同增效機理研究
5.1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動態協同增效的作用路徑
5.2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的內部協同機理
5.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動態協同增效機理
5.4 本章小結
第6章 D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案例研究
6.1 D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基本特征描述
6.2 D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數據來源及處理
6.3 D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比較研究
6.4 D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提升策略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7.1 研究結論
7.2 實踐啟示
7.3 研究局限與展望
附錄1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初始調查問卷
附錄2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正式調查量表
附錄3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與團隊增效關系研究的調查問卷
附錄4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人才勝任力體系
附錄5 創新團隊成員不同成長階段資助預警特征
參考文獻
后記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節選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團隊協同增效機理與路徑研究》: 2.2.1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認知是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90年代迅猛發展的一門新興學科,代表人物班杜拉強調認知性因素在行為改變中的作用,從個體、行為和環境三方來揭示人類行為的形成與維系機制,其中個體因素主要強調認知性因素(Ban-dura認為主要指自我效能),是個體應對或處理內外環境事件的有效性檢驗,也是個體在行動前對自身完成該活動有效性的一種主觀評估,起到啟動、規范并維持自己行為的作用,扮演著影響個體動機和行為重要角色(Igbaria&Iivan);同時還包括對結果的期望。這一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加入團隊的動機和對自我行為效價的認知。創新團隊成員通過自我認知和自覺調節機能,以積極的態度看待、選擇工作和生活環境,采取非常規和非傳統式的創新行為是成員面對外部環境刺激以及團隊控制的結果,這種靈活的創新行為也為團隊不斷成長提供了不懈動力。 識別和探索研究主題是科技創新團隊活動的起點。在捕捉到研究機會和主題后,創新團隊成員個體會采取不同的行為,而創新團隊則會結合自身優勢和內外部環境進行綜合評估,確立自己對研究不確定性的風險系數,體現團隊成員自我功效感的作用。當然,這個過程是在觀察學習的基礎上萌發和產生的,通過注意、保持、產出和動機四個過程而發揮作用。外部環境中某一信息的刺激引發了創新團隊成員的興趣,通過對信息的編碼,使之符號化并儲存在記憶中,在適當時機進行外顯,驅使產生某種行為,這種行為能否產生預期的效能和結果取決于團隊成員是否有控制影響環境的信心,決定了個人的行為選擇、努力的付出與堅持不懈、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主要來源于成功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的勸導和生理的喚醒水平。學校和團隊領導采用不同的激勵方式提高團隊成員的自我效能,使他們敢于主動直面困難,有堅強的信念戰勝它們,并把這一過程當作豐富人生的一種樂趣,團隊成員在一次次克服困難、攻克難題中證明自己,使自我功效感得到強化。 高校科技創新團隊管理日益正規化、人性化的今天,內隱和發展成為研究的趨向,Greenwald等(1995)認為與有意識的社會信息加工相對,還存在一個內隱的社會信息加工,即內隱社會認知。團隊成員在認知過程中雖然有時不能回憶過去某一經驗,但這一經驗潛在的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和對研究機會的判斷產生影響,難以測試個體的自我認知。楊治良等(1997)曾用加工分離模型主信號檢測論證了社會認知的元意識或內隱成分,并認為是可測量的,影響著個體社會知覺和社會判斷。隨著社會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還需要用發展和動態的方法來進一步揭示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發展的心理及規律。 從以上理論可以看出,信息的識別以及活躍過程的認知對創新團隊來說尤為重要。面對同樣的環境,團隊成員的認知水平、觀察學習能力及自我效能會產生不同的水平,水平落差決定研究的風險,當預期結果與實際產生落差時,會驅使成員更多地關注新的信息,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提高創新水平,有意識地降低研究風險。 ……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