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明史講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53231
- 條形碼:9787506853231 ; 978-7-5068-5323-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明史講義 本書特色
《明史講義(精)》是孟森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分為二編,**編總論了明史在史學上的地位和明史體例;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歷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章,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了高度概括。本書見識高遠、考證翔實、輪廓清晰,在明史研究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明史講義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學術思想來到中國,并得到了廣泛的傳播,長期束縛國人的思想禁錮得到解放;至二十世紀初,隨著清帝遜位,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徹底宣告結束,中國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社會歷史的新時代,也是思想學術的新時代。 在這個新的時代,隨著海外留學的大力拓進、新學堂的紛紛建立、西學學理的廣泛傳播,國內各學術領域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時期,同時也造就了一批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大師。這些學術大師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為后世學人表率”之旨,撰著了一批對當時及后世的中國學術發展與演進均產生巨大影響的經典學術著作。這些著作反映了中國近現代的學術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中國現代學術體系建立及發展過程。這些大師級學人的經典著述,雖經歲月的磨洗,至今仍然璀璨生輝,在諸多學術領域發揮著廣泛影響。 民國初葉處于歷史激變時期的大師級學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受過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洗禮,國學功底深厚;同時又接受過西方先進學術思想的熏陶,能夠熟練運用所學西方先進的學術理念和科學方法,研究國是,探求真知;更重要的一點,他們有著嚴謹治學的態度,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他們令人嘆為觀止的學術成,正是建基于這種種主客觀因素之上的。 還須指出的是,那一時期獨立之精神、自由的思想與學術氛圍亦十分重要,與孕育培養出學術大師、撰著出版學術經典密不可分。在今天的清華園中,陳寅恪先生為王國維紀念碑撰寫的碑文,至今可謂金聲玉振、振聾發聵:“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載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是王國維的學術品格,也是民國初葉眾多學術大師所共有的學術風范。
明史講義 目錄
**章 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第二章 明史體例
第二編 各論
**章 開國
**節 太祖起事之前提
第二節 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第三節 明開國以后之制度
第四節 洪武年中諸大事
第二章 靖難
**節 建文朝事之得失
第二節 靖難兵起之事實
第三節 靖難后殺戮之慘
第四節 靖難以后明運之隆替
第五節 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第六節 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第七節 明代講學之始
第三章 奪門
**節 正統初政
第二節 土木之變
第三節 景泰即位后之守御
第四節 景泰在位日之功過
第五節 奪門
第六節 成化朝政局
第七節 弘治朝政局
第八節 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第四章 議禮
**節 武宗之失道
第二節 議禮
第三節 議禮前后之影響
第四節 隆慶朝政治
第五節 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第五章 萬歷之荒怠
**節 沖幼之期
第二節 醉夢之期
第三節 決裂之期
第四節 光宗一月之附贅
第六章 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節 天啟初門戶之害
第二節 天啟朝之閹禍
第三節 崇禎致亡之癥結
第四節 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第五節 崇禎朝之用人
第六節 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第七章 南明之顛沛
**節 弘光朝事
第二節 隆武朝事
第三節 永歷朝事
第四節 魯監國事
明史講義 節選
《中國近現代文化思想學術文叢:明史講義》: 三代以下,名為禪讓,實乃篡奪,得國惟以革命為正大。革命之起,急于稱帝稱王者,篡奪之心理也,惟以吊民伐罪為號召,則必不以己身之名號駕乎為國為民之上。亦有雖不知革命意義,而自量其不足爭名號,惟挾其狡健乘亂以傲一時之利者,若群雄中之方國珍,不稱名號,而反側甚久,雖無大志,究不失自知之明,其卒以善終,即其智足自衛。至元之遺忠,由《明史》強列于群雄者,自當別論,其余則無不急于竊號以自娛。太祖依郭子興以起,子興起于濠州,與孫德崖輩四人局處一城,未久即為芝麻李余黨彭大、趙君用所凌占。彭、趙據濠以稱王,子興反恃太祖得滁而走依之,然即欲稱王于滁,為太祖勸阻而勉輟,遂無聊而死。至太祖既下集慶,元集慶路,太祖改應天,即今南京。又得沿江諸郡,始設元帥府及行中書省,自總省與府之事以統軍民之政,不過仍元代官署之名為治理之作用而已。元惟仇視漢人,于南人尤甚。太祖起自南方,所至禮其賢俊,得徽州后,鄧愈薦徽儒李升,召問治道,對以“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三語,太祖善之。就此三語,即可見非當時群雄所能了解。高筑墻,則非流轉飄忽之劫盜;廣積糧,則非妨農曠土隨地因糧之饑軍,必如此而后可以救離亂;再以緩稱王為不竊名號之表示。太祖善之,此實可信其非浮慕,有事實可證也。至正十六年三月,始下集慶,前一年,先由和州取太平,其間分徇近邑,兵事正劇,乃十七年五月,《紀》書:“上元、寧國、句容獻瑞麥。”其急倡農務可知。十八年二月,太祖以軍興民失農業,乙亥,以康茂才為營田使。此皆并世所無之事,不惟倡亂之群雄所未暇,即元之行省又何嘗念及此也。至稱號一事,終以仍用元代官名無從表異于為元之義軍,故于十六年七月稱吳國公,而先于十五年奉韓林兒之通檄用宋年號,此非心服劉福通及林兒,為種族之見,人心思宋,奉宋則名義較安耳。嗣后,至林兒為張士誠軍所覆滅,福通見殺,太祖以林兒歸,時已至正二十三年,陳友諒敗死、張士誠窮蹙之后,乃用林兒名義,進號吳王,猶用林兒龍鳳年號。至二十七年,乃以吳紀年,仍無年號,則在林兒已死之后也。林兒本由太祖救安豐時拔回,置之滁州。二十六年,遣廖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林兒死。《永忠本傳》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諭諸將日:‘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此可知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竟無意于此,特林兒本毫無可擁之騃豎,生死不足計,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兒絲毫庇蔭,非借林兒絲毫權勢,天下大定,若林兒不死,太祖必有以處之。如漢如夏,力屈來降,猶封以侯爵;郭子興則追封王爵;若封林兒亦必比于滁陽,及身而止,豈慮其尚有余焰復然邪?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實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擬以名分歸林兒,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來儒生以太祖初用龍鳳年號為失策,如《明通鑒》所論,其實亦重視空文,所見與廖永忠相類。總之,不足深論也。 ……
明史講義 作者簡介
孟森(1869-1937),中國近代史學家、明清史學大家。字莼孫,號心史,武進縣人,清史學科奠基人。早年受聘于上海南洋公學任教,旋至譯學館主持翻譯事務,后在日本留學。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任黎元洪為首的共和黨執行書記。1913年4月,當選為國會參議員。后淡出政壇,專心明清史研究,成績斐然,多有精湛之處。1929年,受聘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系副教授。1931年,受聘國立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一生著述甚豐,主要有:《清初三大疑案考實》、《心史叢刊》、《明元清系通紀》、《明清史講義》、《滿洲開國史講義》等,另有論文百余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