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tǒng)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zhèn)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86204
- 條形碼:9787112186204 ; 978-7-112-1862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本書特色
當下許多評論家開始意識到,當建筑行業(yè)走向繁榮的時刻,建筑實踐領域需要更多不一樣的、豐富的創(chuàng)作方式與實現途徑,因此本書的出現恰逢其時。本書提供了眾多案例,詮釋了這些新萬式方法在當代是如何被實現的以及在未來還有哪些實現的可能。通過提出一種新的生產建筑物和空間的方式,本書為眾人展現了創(chuàng)作建筑的諸多其他方式。 基于“一棟建筑物并不必然成為解決一個空間問題的*佳方式”這一初始觀點,本書揭示出建筑發(fā)展背后的第二條歷史線索。在這條歷史線索中,建筑師被從個人英雄主義的神壇上迅速拉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協作式的建造方式,在其中自組織個體同他人互動,并關照彼此的利益。 尼尚·阿旺、塔吉雅娜·施奈德、杰里米·蒂爾編著的《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次收集整理了超過130個空問自組織的案例,向讀者呈現了轉化空間的各種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方式,這種轉化包括從激進運動空間到教育空間,從出版空間到網絡空間,從制造物品的空間到制定政策的空間——所有這些轉化郜秉承了為他人賦予力量的宗旨。書中通過四個章節(jié)對這些案例進行了介紹,闡釋了空間自組織的理論和實踐情況。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內容簡介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是一部帶有普及性質、邏輯演繹嚴謹但同時實踐性很強、面向建筑學界的有關復雜性設計的理論研究著作。《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以淺顯直白的方式向建筑從業(yè)者介紹了一種近年來在建筑界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的建筑乃至城市的發(fā)生方式——空間代理以及自組織行為。 尼尚·阿旺、塔吉雅娜·施奈德、杰里米·蒂爾編著的《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采用了四篇論文、一部詞典以及130多個建筑案例來說明作者的觀點、擴展建筑理論的內涵,并強調空間行動者所關注的四個方面:各種知識、機構的組織結構、物質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它提出了三個問題:為什么設計與建造?在哪兒設計與建造?如何操作?這些是非傳統(tǒng)建筑活動激發(fā)我們思考的基本問題。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認為,傳統(tǒng)上我們對建筑作品和建筑師的定義過于狹隘,達影響了我們對于建筑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因此,《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提出了新的觀點:1)建筑作品不一定是建筑師所設計的,而往往是由不同的人和機構共同合作創(chuàng)造的,其中設計與建造過程以及建筑運行本身,對社會的影響更為重要;2)我們不能因為美觀而放棄社會、道德倫理、環(huán)境、政治等方面;3)建筑空間與社會運作之間的關系才是長期性的,建筑實體作品本身對社會的影響不是那么重要。同時,它也認為建筑師需要反思自己,需要擴展自己的能力,從而重新定義該行業(yè)。 因此,《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刻意地用“spatial Agency”(空間行動者)這個詞來代替“Architect”(建筑師),以此說叫建筑行業(yè)的本質,它包含各領域的人士和機構,建筑物本身與建筑師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說明建筑行業(yè)的產品不僅是建筑作品,更重要的是建筑如何運作以及它們對社會運作有何影響,這也是建筑師更應關注的問題。它也川“Spatial Agency”(空間行動者)來刻意強調空間的重要性,特別是建筑空間為社會服務的重要性,包括空間是社會共享的、共同創(chuàng)造的,也是隨社會運作的變化而變化的,包括權力的運作、交流與隔離、控制與自發(fā)活動等。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目錄
**章 緒論
第二章 空間自組織的動機
第三章 空間自組織的場地
第四章 空間自組織的運作
第五章 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精選文獻
致謝
索引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節(jié)選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如果你問一個有潛力的建筑專業(yè)的學生,他為什么要學習建筑學,大多數的回答是這樣的:“我想設計一些建筑讓世界因之更精彩。”這種回答暗示了一種假設,假設存在一種設計建筑和使世界更美好的因果關系,而建筑師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去探索這種關系。通常一個詩人可能會凝練憂傷到詩句上,一個攝影師描述苦難,一個小說家充分闡述悲傷,但是很少會看到一個故意給居住者制造痛苦,或者以讓世界更糟為設計目的的建筑師。建筑師具有樂觀主義的本能,甚至即使希望因為困難重重而渺茫,那種向往更好結果的原始動力一直存在。盡管諸多急迫的任務可能會占據建筑師日常的注意力,諸如像建筑按時完工,滿足客戶或者那些普通人的需求這類的事,但他們仍被更高的理想所指引,哪怕這些理想往往十分模糊。 這個問題隨后就上升為怎樣才算“更好”以及如何達到“更好”。從學生為什么選擇學習建筑學的第二常見回答可以找到答案:“因為建筑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建筑學的理想是通過對藝術內涵同科學原理的嚴謹性進行結合,將美學同技術相結合,并進行審慎的思考,而從中發(fā)掘的,這也成為衡量建筑作品的主要標準。正如我們所知,空間自組織并沒有完全的摒棄這些方法,但它擁有更多的理論支撐,葚至拓展了如何才能“更好”的定義。相比于僅僅將建筑的好壞以外觀和材料的使用為標準(這種標準往往體現在對于美的陳舊的觀念上),空間自組織更強調“更好”這一概念,同時認為這種“更好”是一種動態(tài)化過程和社會狀態(tài)。 。 不言而喻,我們懷疑將美作為“更好事物”的*終表達這件事是否具有意義,但并不能因此推論我們崇尚丑的東西。換言之,我們相信美經常被用作一種借口,只為回避現代生活中一些有爭議領域,好似僅僅依靠對美的熱愛就能將我們從日常生活的辛苦工作中解救出來。或許因為美與好之間存在聯系被普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以至于讓世界變得美好的動機漸漸地被更加簡單而易于控制的創(chuàng)建美的動機所代替,因此換言之,建筑師盡全力做到*好其實就是設計一些光鮮艷麗的東西。 討論美與幸福之間沒有必然聯系,或者在更高的層面上討論美學與倫理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并不是為了否定美學和建構的作用,而是為了更加現實地理解它們在環(huán)境中的角色,這里所謂的環(huán)境是指更廣泛的、一系列由建筑所營造的社會條件。這有效地減少了設計的壓力,沒必要非得完善一件事物使其變得優(yōu)美,同時設計業(yè)沒有必要被當作是建筑文化的全部意義。通過各種手段來制造建筑,構思立面,關注細節(jié),但同時將這些工作僅僅看作是一些用于服務其他目標的任務。美可能是完成改良的一個途徑,但并不是一個有效的途徑。當齊格蒙特·鮑曼寫道:“美與幸福并存,美已經成為焦躁的現代主義精神的*有力的保證和指導。”1他指出的是美可以支撐,卻永遠不會直接提供希望。*近令人興奮的是關于新形式和技術的可能性的討論,這種討論正在漸漸控制建筑的話語權,然而它們所代表的是一種錯誤的希望,因為它們被構思成一種脫離這個世界的存在,而在真實世界中結果*終都是要被落實的,因此這些新形式新技術所帶來的美,以及相應帶來的希望,也會被其他一些行為所損害。相反的,空間自組織產生的動力并不是來自競爭的空間生產領域的外部而是來自于內部,同時與縹緲的希。望相比,它擁有更加明確的目標來實現美好的世界。因為空間自組織的動力更加有理所依,更加集中,同時在面對世俗性的意外情況時,這些*終的行為和結果會變得更加具有彈性。 如上文所說,我們在書里定義了五種關于促使空間自組織行為發(fā)生的問題:政治學、職業(yè)化、教育學、人道主義危機和生態(tài)學。并不是說這些問題是相互不關聯的,而是為了表述清晰,我們將分別論述。 ……
空間自組織:建筑設計的嶄新之路 作者簡介
塔吉雅娜·施奈德(Tatjana Sctlrleider),(設菲爾德大學講師)與杰里米·蒂爾(Jeremy Till)(威斯敏斯特大學院長,同時也是獲獎圖書《建筑依據》(Architecture Depends)的作者)在他們之前的著作《靈活的住房》(Flexible Housing)(該書榮獲了2007年度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RIBA]的研究類主席特別獎)的寫作過程中便開始了合作。這次他們同尼尚·阿旺(Nishat Awan)(設菲爾德大學研究學者)一起開展本書的寫作工作。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