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徐霞客游記-(上下冊)-(精編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254758
- 條形碼:9787503254758 ; 978-7-5032-5475-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徐霞客游記-(上下冊)-(精編本) 本書特色
徐弘祖,22歲開始外出旅游,歷經34年,直到生命結束為止。先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足跡遍布于包括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河北、山西、陜西、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及云南等16個省,遍及北京、天津、上海3市。其身后由他人(褚紹唐、吳應壽)整理成《徐霞客游記》,是中國*早的一部比較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本書精選了與一帶一路相關的茶馬古道部分,主要涉及“閩粵滇黔”部分,為讀者研究一帶一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徐霞客游記-(上下冊)-(精編本) 內容簡介
《世界著名游記叢書:徐霞客游記(精編本 套裝上下冊)》是中國*早的一部詳細記錄所經地理環境的游記,也是世界上*早記述巖溶地貌并詳細考證其成因的書籍。 《世界著名游記叢書:徐霞客游記(精編本 套裝上下冊)》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歷史遺跡,這些在生活中并不常見的名詞。
徐霞客游記-(上下冊)-(精編本) 目錄
前言(周寧霞)
校點說明
游武彝山日記福建建寧府崇安縣
游九鯉湖日記福建興化府仙游縣
閩游日記前
閩游日記后
粵西游日記一
粵西游日記二
粵西游日記三
粵西游日記四
黔游日記一
黔游日記二
下冊:
滇游日記一(缺)
游太華山記
游顏洞記
滇游日記二
滇游日記三
滇游日記四
滇游日記五
滇游日記六
滇游日記七
滇游日記八
滇游日記九
滇游日記十
滇游日記十
滇游日記十二
滇游日記十三
盤江考
溯江紀源(一作“江源考”)
徐霞客游記-(上下冊)-(精編本) 節選
《世界著名游記叢書:徐霞客游記(精編本 上冊)》: 二十七日昧爽出峽口,上寸金灘,二里至賣柴埠。西面峰崖駢立,沉香堂在焉。又西北三里,其北麓有洞嵌江,舟轉而東,不及入。東三里,至碧巖。其巖北向,石嘴啖江,其上削崖高懸,洞嵌其中,雖不甚深,而一楹當門,倚云迎水,帆檣拂其下,幃幄環其上,亦憑空掣遠之異勝地也。于是北轉五里,過豆豉井,又西北五里,至大墟,市聚頗盛,登市蔬面。又西北五里,至橫山巖。其巖東向,瞰流綴室,頗與碧巖似。[右腋有竇旁穿而南,南復辟一洞,甚宏,有門有奧。奧西上則深入昏冥,奧之南墜,皆嵌空透漏。門在墜奧東,廓然憑流,與前門比肩立。]又北五里,為龍門塘。[南望橫山巖西透頂峰,雖似穿石,無從上躋。]又西五里,為新江口,又夜行十里而泊。 二十八日昧爽刺舟,亟推篷,已過崖頭山。十余里,抵水月洞北城下,令顧仆隨舟往浮橋,余同靜聞過文昌門外,又西抵寧遠門南,過南關橋,覓拓碑者,所拓猶無幾,急促之。遂由寧遠門入,經靖藩城后門,欲入晤紺谷,詢獨秀游期,而后門閉,不得入。乃循其東出東江門,命顧仆以行囊人趨趙時雨寓,而其女出痘,遂攜寓對門唐葵吾處。聞融止已欲行,而石猶未取。飯后令靜聞往覓之,至則已行,止留字云:“待八月間來取。”殊可笑也。 二十九日令靜聞由靖藩正門人晤紺谷。余同顧仆再出寧遠門,促拓碑者。至是拓工始市紙攜具為往拓計,余仍還寓。午暑不堪,他行惟偃憩而已。下午,靜聞來述紺谷之言,甚不著意,余初擬再至省一登獨秀,即往柳州,不意登期既緩,碑拓尚遲,甚悵悵也。 三十日余在唐寓,因連日炎威午爍,雨陣時沛,既倦山踄,復厭市行。止令靜聞一往水月洞觀拓碑者,下午反命,明日當移拓龍隱云。 六月初一日在唐寓。是日暑甚,余姑憩不出,聞紺谷以焚靈事與藩王有不愜,故欲久待。而是時訛傳衡、永為流寇所圍,藩城亦愈戒嚴,余遂無意候獨秀之登,而拓者遷延索物,余亦不能待,惟陸務觀碑二副先拓者尾張少二字,令彼再拓,而彼復拓一付,反并去此張,及促再補,彼愈因循,遂遲吾行。 [獨秀山北面臨池,西南二麓,余俱繞其下,西巖亦已再探,惟東麓與絕頂未登。其異于他峰者,只亭閣耳。] 初二日令顧仆促拓工,而余同靜聞再為七星、棲霞之游。由七星觀左入巖洞“爭奇門”,乃曹能始所書者,即登級為碧虛閣。是閣在摘星亭之左,與七星洞前一片云同向,“一片云”三字乃巡撫都御史許如蘭所書,字甚古拙。而稍在其南,下登者先經焉。余昔游時急于七星,以為此軒閣不必煩屐齒,后屢經其下,見上有巖石倒垂,心艷之,至是先人焉。則其額為歙人吳國仕所題。“碧虛”之名,昔在棲霞,而今此復踵之,豈彼以亭、而此以閣耶!余啜茗其間,仰視閣為瓦掩,不見巖頂,既而轉入玄武座后,以為石窟止此,而不意亦豁然透空,頂上僅高跨如梁,若去其中軒閣,則前后通映,亦穿山月巖之類,而鋪瓦疊戶,令人坐其內不及知,可謂削方竹而淹斷紋者矣。閣后透明之下,復壘石為垣,高與閣齊,以斷出入。余訊其僧:“巖中何必疊瓦?”曰:“恐風雨斜侵,石髓下滴。”“閣后何必堵墻?”曰:“恐外多山岐,內難幽棲。”又訊:“何不移閣于巖后,前虛巖為門,以通出入;后倚閣為垣,以便居守,豈不名山面目,去室襟喉,兩為得之!”曰:“無錢糧。”然則巖中之結構,巖后之窒塞,又枵腹畫空而就者耶? ……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