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808436
- 條形碼:9787554808436 ; 978-7-5548-084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本書特色
林發欽、江淳主編的《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從平民的視角、以口述配圖片的形式來反映抗日戰爭時期澳門社會那段特殊的歷史。口述史的當事人以親歷、親見、親聞講述抗戰時期澳門地區的政治、經濟、民生等情況,用一個個歷史細節來還原歷史現場。梳理歷史,不是為了簡單地再現歷史,我們需要用歷史詮釋過去,解讀未來。 澳門口述史融入了普通澳門人的個體感受與命運沉浮,生動而鮮活,有一種可觸摸的痛徹感,使今天的我們對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救亡能夠感同身受,激發對世界和平的熱愛與向往。
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內容簡介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此書出版讓我們可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我們希望通過此類圖書,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避免歷史悲劇重演,共同捍衛二戰勝利果實,開創人類美好的未來。《平民聲音 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為該所邀請親歷抗戰時期的老人約30人,講述抗戰當年及澳門“風潮”時期他們的經歷與所見所聞整理而成,真實再現當年澳門社會場景。
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目錄
日軍的狂轟濫炸
冼為鏗:經歷戰火的童年
羅佩芳:竹林躲避日本飛機
黃堅:四層樓頂落下炸彈
陳既平:親眼見到一個婦女肚子被炸開
鐵蹄下忍辱茍活
伍華佳:藏在廁所夾板里躲避日本仔
黃二蓮:我媽媽躲在屋里的天棚才逃過一命
朱佩珍:日本仔用軍刀一下子砍斷牛尾
林福棣:差點被日本人的馬踢死
黃文添:過拱北關要驗糞,簡直是污辱
逃難中的童年
劉羨冰:我的童年在逃難中度過
伍瑞安:“爸爸,不要丟下我”
傅日光:從西樵山走水路逃難到澳門
亂世中掙扎求存
杜騷:亂世中幸運地存活下來
徐洪:八歲就到處掙扎求生存
蘇慶:搬十擔泥換碗粥吃
黃錫棠:去淪陷區買柴深夜擔回澳門賣
戴超:拉車仔都沒法謀生
麥安:同善堂有十幾個大木桶派粥
梁佩儀:我的哥哥姐姐半夜在街上排隊輪米
饑餓的記憶
區天香:街上搶食的一般都是小孩子
李勝:餓到感覺麻木了
黃耀寬:偷食被打死,餓又餓死
梁悅光:我的同桌同學餓死了
薛觀平:紅豆糕被搶
比戰爭更可怕的是饑寒交迫
蔡文輝:“有一餐蓮藕煲豬肉就好了”
譚明東:親聞撿尸車上的呻吟
林顯富:澳門沒有戰爭打死人,但是餓死的人很多
陳社勝:微弱的聲音說“我沒死”
陳桂勤:天氣寒冷和饑餓,死的人都是難民
李均:我們算是剩下的種了
鐘文:“風潮”時可叫做“無餐飽”
麥松年:媽閣廟一帶人煙稀少
凄涼往事不堪回首
何愛珍:往事凄涼不愿重提
何華全:我大伯一家六口全部餓死
毅然投身于抗日救亡
李成俊:戰火的洗禮
孔憲河:李福伍是柿山結義堂的開山祖師爺
何智新:“七七大明蝦,不畏橫行蟹”
“風潮”時期孤島滄桑
黃就順:孤島滄桑——“風潮”時期的澳門
李虹:一只手指就可以換取美女、燒酒和財富
正義戰勝邪惡
向隆萬:正義的審判
蔣馥:是金子,總歸埋沒不掉
附錄
口述歷史資料
參考文獻
報刊
鳴謝
平民聲音-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節選
《平民聲音 澳門與抗日戰爭口述歷史》: 經歷戰火的童年 我叫冼為鏗,1931年在佛山出生。在七個兄弟姐妹中,我排行第三。在我之上有大哥和二哥,在我之下有四弟、五弟,在五弟前有兩個妹妹。我爸爸在香港中環兩益當鋪任職掌柜。我媽媽是家庭主婦。 我小學一年班就在節芳小學讀書,校長是我的姑丈,讀一年班的時候大概是1938年,那時廣州已經淪陷。我讀完一年班,升二年班的時候,就要逃難了,逃難是在佛山下船,經內河,即是順德的河道,坐的船當時叫垃圾船,可能是裝垃圾的,然后洗干凈,就一班人坐里面。不只是我們一家人,整條船坐到滿滿的。 然后我們家逃難過香港,因為我爸爸、爺爺都是在香港工作,我爺爺是做當鋪的掌柜,我爸爸都是一樣,是在香港中環兩益當鋪做掌柜。照我估計,可能那個老板他都不單只有兩益的當押鋪,他還有同德,在電車路他也有兩間。 后來香港遭轟炸的時候,我們曾經在金門酒店隔離那間當押店避過難。去香港之后,我就在南華耀庭學校繼續升學,一直讀到三年班,讀到1941年12月8日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我當時是住在海邊,上學的時候,就沿著海邊回到學校,學校在銅鑼灣,我就住在灣仔,那天早上上學,見到對面的飛機在轟炸,我還以為是軍事演習,還站在那里看了一下,日本飛機炸啟德機場,我們在那里看得很清晰。 回到學校之后校長就宣布:“日本已經侵略過來,它轟炸了香港的啟德機場,現在學校停課,你們要趕快回家。”結果我拿回書包就回家了。 回到家之后,陸續就有日本的飛機來轟炸。我*記得當時除了我媽媽之外,她的細妹賽姨,因為我媽媽叫周靜金,她妹妹叫周賽金,所以我叫她做賽姨,她怕死極了,那些飛機“嗚嗚……轟”,一聽到“嗚嗚……”聲,她就趴下,掩著耳朵喃喃自語:“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我們又怕被飛機轟炸,又被她喃到心都亂了。 后來我爸爸覺得家人住在海皮(江邊),門又是木門,太危險,就叫我們全家都搬到電車路那間當鋪,因為當鋪有很多別人典當的棉胎,把棉胎封住門口,兩重的棉胎,又在當押的柜臺后面掛放棉胎,我們在柜臺后面睡覺和生活,所以看起來比家里安全得多,就算在街上有炸彈,有幾重的棉胎隔著,心理上也感覺安全得多,所以我爸爸就叫我們全家去那里避難。 有一天早上,除了飛機轟炸之外,日本兵已經侵占了九龍,港島英軍還在堅守著,日本兵就在隔岸用大炮炮轟扯旗山的山頂。我們**天當然害怕,之后就有經驗,知道“V”一聲,那炮彈是很遠的,就不害怕了,還打開窗口,看一下炮彈飛去哪里,因為經過很多日子了,都知道炮彈怎樣的聲音是近的,怎樣的聲音是遠的。 有一天,沒有聽到“V”一聲,而是“轟”一聲,我就知道是轟炸對面港生行即雙妹嘜,即是我們當鋪的對面。第二天早上炮彈就轟炸了隔壁的金門酒店,金門酒店是街口的**間,當鋪是第二間,剛剛炸著金門酒店,炸穿了一道墻,那些煙攻進當鋪里面來,所有伙計和我們全家人就走了,轉去同街一間叫“同德押”的當鋪避難,都是同一個老板。但我哥哥就在那時“呀呀呀”地尖叫,他走不及,我們大家都擔心他會不會被炸傷。在同德吃中午飯后,覺得好像恢復平靜了,下午又回去當鋪,才知道我大哥不是傷得很重,傷了背脊,只是被流彈片擦傷少少,因為它炸穿墻,威力不是很大,它不是打中我們當押鋪,是打中金門酒家。 那間當鋪有獨立的當樓,好像是三層,很堅固的,二樓和三樓都是用來擺貨物,地下有高一層的是人們來典當的,如果是手表、玉石等等,舊衣服、一些漂亮的故衣甚至棉被都可當,所以它的地方很大,不然的話擺不了那么多的貨物。 到圣誕時,日本已經侵占整個港島,我*小的弟弟冼為焯,就在圣誕節左右出生,出生不久,我媽媽因為貧血而去世。1942年初,我十歲多,讀三年班時,就已經沒有媽媽了。 日本侵占香港之后,我們還繼續在香港生活了幾個月。1942年,我們就逃難到澳門,因為我爸爸覺得,在敵偽侵占之下是不安全的,因為他也不知道日本仔是怎樣的,他們橫行霸道,聽別人說經過大佛附近都要麴躬,還要搜身,甚至動不動就要摑你,說你麴躬不夠深。我們聽到這些話,覺得在香港生活不安全。所以我爸爸就過來澳門,在恒盛金鋪做掌柜,就是新馬路和十月初五街交界的單邊,隔壁叫恒益銀號。 在來澳門之前,我們在香港日占時期生活了幾個月,那時候根本沒有書讀,已經停課。我*記得在停課之前,在南華耀庭讀書時,我曾經考過**名,獎過一匹布,我弟弟考第二,就獎半匹布。我讀三年班,他讀二年班。 ……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