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鄉賢 本書特色
三千年來,他們是中國鄉村的脊梁!澤被后世的楷模!
功德言行,榮光鄉梓,豐神仁意,山高水長
生于其地,而有徳業學行著于世者,謂之鄉賢。
天地之心,生民立命,未嘗一日相忘;
追求至善,實踐理想,賢者宣勤地方。
讀懂鄉賢,讀懂中國。
有一種歸屬是鄉情,有一種誠摯是奉獻鄉土,有一種榮耀被稱為鄉賢。不分貴賤,不論貧富,服務于鄉土之心,讓他們從事于教育、賑災、治安、文化等事業。大人物的小故事,小人物的真傳奇,中國傳統士紳的品格、精神、骨氣,凝聚成鄉賢文化。
著名學者陳明點評。
中國鄉賢 內容簡介
《中國鄉賢》圍繞中國歷代鄉賢,擇取各個朝代具代表性的鄉賢人物,以生動故事,翔實史料,展示其在慈善、公益、文化、教育、治安、建設等各個領域的積極作用。由本書也可了解中國傳統社會生態,了解傳統士紳如何努力造福鄉梓,而鄉人、社會、官方,又是如何予他們以肯定,授以鄉賢之榮耀,使之名垂青史。本書按年代展開,擇取各個時段具有代表性的鄉賢,展示了鄉賢群體適應時代變化,自身加以調整,以更好服務鄉梓的歷程。
中國鄉賢 目錄
前言
**章 先賢之光
吳太伯與季札 / 3
卜式捐資助國 / 8
楊震“深夜卻金” / 14
王祥孝行千里 / 19
文章風流顧野王 / 23
蘇綽良策治國 / 27
顏之推家訓傳世 / 32
大雅君子牛弘 / 36
張公藝百忍治家 / 40
顏真卿忠貞不屈 / 44
第二章 宋時仁義
范仲淹與范氏義莊 / 51
呂大鈞與《呂氏鄉約》 / 57
李直方守護地方 / 63
李發行善三十年 / 68
史浩、耆老會及地方秩序 / 73
真德秀實踐圣學 / 79
劉宰設粥局賑饑 / 85
孟珙守護京湖 / 90
第三章 明代德光
鄒守益服務鄉里 / 97
華察捐田創義莊 / 103
龐尚鵬家訓重謀生 / 109
顏鈞講學促教化 / 114
陳繼儒入世經世 / 119
陳振龍番薯濟民 / 125
嘉善雙賢賑災濟民 / 130
趙養蔚護衛家鄉 / 137
袁黃《了凡四訓》勸善 / 143
第四章 清際善行
張履祥耕讀傳家 / 151
藍鼎元治理潮汕 / 157
郭大昌安瀾黃河 / 162
彭紹升畢生行善 / 167
祁寯藻心憂鄉里 / 172
李棠階清貧持身 / 179
閻敬銘創豐圖義倉 / 183
武訓乞討興義學 / 188
葉澄衷反哺地方 / 194
第五章 民國功業
張謇實業救國 / 203
陳謙夫慈溪興學 / 210
王理孚建設鰲江 / 216
梁素敦宣勤井陘 / 222
宋澤夫效力鹽城 / 227
陳、楊二賢辦孤兒院 / 233
盧作孚開發北碚 / 238
宿松雙賢振教育 / 245
李鼎銘直言進諫 / 249
后記 / 255
中國鄉賢 節選
李發行善三十年
兩宋時期,很多具有功名的在鄉士紳,憑借其影響力,既聯絡官府,也聯絡地方上望族,從事于各類慈善活動。更有富戶憑借個人力量,從事于慈善活動。南宋李發從事慈善三十年,賑濟地方災民無數,堪為鄉賢代表。
李發,字浩然,是四川廣漢地方人。李發年輕時資質較好,讀書時胸懷大志,雄心不已,睥睨一切。李發曾參加過科舉,初戰即得了舉人的功名,自以為進士是唾手可得,不想入京會試時名落孫山。就在他沮喪之時,發生了一段趣事。
太監梁師成主持會試,廣收賄賂,以至于他所錄取的均是富豪子弟,真才實學者無一中榜。大概李發文章寫得好,卻沒有被取中,梁師成跑來勸告他:“你資質這么好,不入宮當太監可惜了,你凈身入宮后,肯定大有發展前途。”李發聽了大怒,正色拒絕。此時恰逢金軍入寇,京師被圍困。李發上疏陳述救國大計,也沒有受到重視。李發看著在京師得不到重用,就返回鄉里,再未參加科舉考試。
李發返鄉之后,老爹上了年紀,頭腦有點問題,獨處一室,不喜歡與人交往,家中事務全部托付給了李發。為了養家糊口,李發節衣縮食,販賣過書籍,開過私塾,經營商業,努力賺錢補貼家用,為老父養老送終。
李發有一個弟弟,死后留下一個幼女。弟媳婦想將家產分走,然后改嫁,李發再三予以勸告。弟媳婦對李發懷恨在心,將他告去官府。結果地方官在審判時偏向弟媳婦,李發就將財產分給了弟媳婦,將侄女要來自己撫養。待侄女成人后,李發將她嫁入名門,并以豐厚嫁妝為她陪嫁,待之若親生骨肉。
李發大約在中年之后開始發家,至于他怎么成為地方上巨富,并有豐厚財力從事于慈善活動,后世沒有留下文字記載。從李發早年的經歷來看,他的頭腦相當靈活,在投機中發財大有可能。不管他如何發家,中年之后,他三十年持之以恒的善行,贏得了當時人的普遍敬重。
紹興六年(1163),四川地方上發生大旱災。面對著鄉間的饑民,李發于心不忍,就自費購置糧食,設置粥廠,幫助災民。在當日,很多富豪并不愿意去賑濟災民,因為官方雖鼓勵此類善舉,但事后往往不給予獎勵。李發行善舉,在當時不為地方官員所知,也無人將他的事跡匯報給朝廷。有人為李發打抱不平,李發則云:“吾志在及物,吾何求焉?”
乾道二年(1166)之后,四川連續發生旱災,李發照樣幫助災民,獨立進行賑濟工作。在兩次大規模賑濟災民后,地方官員照樣視若無睹,連句慰問的話也沒有。地方上得到幫助的民眾很是不滿,聚集起來要幫李發打抱不平。李發對此很是坦然,笑云自己做善事不求什么回報,將民眾勸住。
四川本是稻米產地,但在南宋卻遭遇到了頻繁的旱災。每當旱災爆發之后,德高望重的李發就被地方上推舉為代表,舉行祭祀禮求雨。為了表示誠意,李發在烈日之下,步行幾十里,舉行了祭祀儀式。雖說老天開眼,下了幾滴雨,可旱災卻一直持續。
到了乾道四年(1168),廣漢地方上饑民成群,官府無力賑濟災民,就采取“勸分”政策,鼓勵富戶出錢出糧賑濟災民,這實際上等于變相逼捐了。不等官府勸告,李發早就已經著手賑濟災民。此年在他家中就食者,每天有三四萬人。到了來年,災情更加嚴重,數百里外的民眾扶老攜幼前來就食,人數倍于去年。
在古代,以施粥的方式救濟災民,是*有效的手段?梢酝ㄟ^有限的米糧,*大限度地救活災民。不過施粥也有難度,一旦人數過多,則難以組織協調,容易發生踐踏事故,更容易發生各類時疫。李發能以施粥的方式救濟大量災民,一是他有雄厚的財力,二是他有較好的組織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他有無與倫比的善心。
李發堅持行善,前后歷時三十年。據楊萬里估計,他所賑濟的災民人數在二百七十萬一千三百人。所用糧食,計有一萬四百六十石。李發長年賑濟災民,卻不被官方重視。四川民間牢騷抱怨:“我有耋老,李君粥之。我有侲髫,李君谷之。孰旌李君,吾尸祝之。”意思是,我有老人,李發供養,我有小孩,李發給糧,官方若再不旌表李發,我們民間來表彰。
當饑荒來臨時,宋代常實行“勸分”政策。所謂勸分,即以官方的命令,勸告地方上富戶進行賑濟。高宗時,為了鼓勵富戶賑濟災民,曾決定依照捐助糧食的多數,予以官職。捐助糧食數量較多者,由皇帝特旨推恩,以示榮耀。孝宗也以爵位與補官形式,勸誘富戶參與救荒。但朝廷所許諾的爵位與官職,只是為了勸誘富民出力,事后很少會兌現,某種程度上,勸分就是強制。李發自愿出力,不需要官府去勸分,自己也不主動向官府表示,長期被忽視。
乾道六年(1170)冬,在李發又一次幫助災民之后,新任廣漢太守聽到了民間的議論,不由忸怩起來,地方有如此賢達,卻多年得不到表彰,“咎不予在?”于是將李發的事跡整理,一級級上報。不過這份報告,一路遞交上去竟然耗費了三年,*終才送達孝宗皇帝手中。
孝宗看了后大吃一驚,想不到民間竟有這般賢達人物,立刻下旨嘉獎:“爾以布衣,居于下士。乃因年饑,多所全活。仁心義概,徹于聽聞!睘榱霜剟罾畎l,給了他一個九品小官致仕的榮耀,聊為安慰。李發對皇帝嘉獎是感激萬分,在家中制了個匾“義概堂”。只是沒有皇帝的親筆題字,也就沒有建堂。
淳熙元年(1174)二月,李發七十八歲時去世,臨終時還不忘問今日多少人前來就食。
李發行善三十年,功德無量,余蔭子孫。孫子李寅仲在淳熙五年考中進士,光大李家。在李發去世之后十七年,李寅仲為官有方,朝廷予以嘉獎時,他請求將獎賞移給祖父,太上皇高宗知道后,大為贊善:“孫知尊祖,朕之所嘉!庇旨臃饫畎l為承務郎。李發死后再次被嘉獎,地方上民眾方才平息了怨氣,不再抱怨。不過這個承務郎,也不過是八品的低級文職階官而已。
李寅仲對于祖父當年未曾建“義概堂”引以為憾,遂設計圖紙,幫助祖父圓了這個心愿。慶元三年,義概堂筑好后,李寅仲特意請楊萬里作文紀念。面對李發這樣的鄉賢,楊萬里欣然提筆。
為了紀念祖父的功績,李寅仲又請了大名士朱熹幫祖父寫了墓志銘。此時朱熹正在生病,左右為難,*終還是沒有推辭,他自認為有義務幫李發寫墓志銘。對于富戶出力幫助災民,朝廷卻食言不給獎勵,朱熹早就不滿。他曾經上疏,請朝廷“速行賞典激勵富室”,痛斥朝廷言而無信。朱熹在賑濟江南旱災時,曾建議通過免稅或減稅的方式,鼓勵商人將糧食運到災區。他也建議削減關卡,為商人辦理通行證,以使糧食迅速運到災區。
對李發的善舉,朱熹以敬仰之心,為之撰寫了墓志銘。墓志銘中對李發祖上及其一生,有著較為詳細的描述,李發后人必然給他提供了翔實資料,從中也可一窺李發生平。不過,對于李發后來如何發財致富,朱熹語焉不詳,對他賑濟災民的功績,則多有提及。想來李發后人出仕之后,也不愿再談當年祖先如何經商致富了。
以李發為代表的富戶階層,依靠自身財力,從事于賑濟災荒,幫助貧窮,修筑路橋等公益活動。其中一些人通過慈善活動,積累了聲望,雖不具備功名,但也成為了地方士紳。從事民間賑濟活動積累聲望,成為地方精英,再由子孫在科舉上取得突破,成為地方上望族,這也是宋代望族的發展模式。
李發年輕時主動放棄科舉功名,發家之后,三十年不懈,從事于賑濟災民。如朱熹在其墓志銘結尾所言“我銘其臧,千古不泐,義概之名,永世無佚!
……
中國鄉賢 相關資料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如果還能“想得起鄉賢”就更好了!
——陳明
★鄉賢在農村社會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們協調沖突、以身作則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
——張頤武
★新鄉賢文化作為一種“軟約束”“軟治理”,有利于健全鄉村居民利益表達機制,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有效推手。
——黃海
中國鄉賢 作者簡介
袁燦興,江蘇靖江人,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史。著作有《槍口下的北洋》《軍機處》《湘軍淮軍》《國際人道法在華傳播與實踐研究》等。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