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第1页_91在线亚洲_中文字幕成人_99久久久久久_五月宗合网_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讀書月攻略拿走直接抄!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包郵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作者:梁實秋
出版社: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時間:2015-11-01
開本: 16開 頁數: 288
讀者評分:4.6分18條評論
本類榜單:文化銷量榜
中 圖 價:¥19.6(5.2折) 定價  ¥3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03485
  • 條形碼:9787569903485 ; 978-7-5699-034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本書特色

梁實秋,生于大陸,留學美國,戰亂中顛沛流離,晚年寄居臺灣,一生中很多時光都在流浪中度過。但是,心中對于中國的感情永遠不變,不管是在國外,還是在臺灣,一顆心一直是中國的。
  他的女兒梁文茜說過:“人不管流浪到多遠,對于故鄉的感情永遠是割不斷的。我父親死的時候,穿著一身中式的長袍馬褂,不要穿西裝。他上美國去,人家讓他入美國籍,他說我不入美國籍,我是中國人,我以是中國人為自豪。他說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沖突,我必然要站在中國這邊,因為我是中國人。”這就是梁實秋所代表的流浪的中國人,人雖流浪,但是感情永遠扎根在中國。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感情,我們也都一樣“流浪”在世界各地,孤獨過,迷茫過,苦過累過,但是我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感情——對故國故鄉的眷戀,在這種感情的慰藉下,再多的顛沛流離,都是對人生的獻禮。
  本書輯選梁實秋論中國人,寫中國事,念中國情的散文雜文,文中或戲謔幽默,或諷刺針砭,或優雅溫和,其實都體現了他對中國的一種拳拳之意。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內容簡介

1. 央視新聞、人民日報、三聯新聞周刊、南方人物周刊、鳳凰讀書、新浪讀書、騰訊大家頻道等官微一致推崇的作家。無論時代怎么變化,梁實秋的文字永遠經典。
  2. 馬未都、劉墉、李銀河、林少華、趙忠祥、楊鈺瑩、陳漫等各界名家紛紛推薦梁實秋作品。清新淡雅之中包含睿智,幽默風趣之中自有深情,所有人都值得一讀再讀。
  3.*真摯的中國感情,*暖心的正能量。我們都是為了理想和生活漂泊流浪的人,背井離鄉,幸好有梁實秋的文字一路陪伴我們,一邊默默懷鄉,一邊堅強奮斗。
  4. 四色插圖版。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前言

代序
不管流浪到多遠,都永遠是中國人
—梁實秋之女梁文茜
我講的雖然是梁家的一些家庭瑣事,但也反映一個時代的過程。很多人就說你們家的這些悲歡離合,風風雨雨,反映的就是中國五十年的時代變遷,有很多知識分子都大同小異,有類似的遭遇。
梁家家事
梁實秋故居在北京東城內務部街20號,現在門牌是39號、40號、41號。我曾祖父是滿族,在清朝是四品官兒,八旗,生下來就有皇糧。四品官兒也不算小,收入比較多,此外還在北京和南方經商,他就買了內務部街這套房子。這處故居起碼有二百年以上的歷史。
我曾祖父叫梁之山,他不能生育,后來就抱了一個孩子,我爺爺實際上是一個漢族,好像是從沙河那兒一個農民家里抱來的,剛出生就抱我們家了,我爺爺的親生父親、母親不是滿族,是漢人。
我爺爺和我奶奶一共生了13個孩子,除一個夭折外,其他都長大了,6個男的,6個女的,我父親排行第二,那時候叫梁治華。我大爺去世早,死于肺病,他兒子也死了。在清朝的時候都講究婦女殉節,如果丈夫和兒子都死了,女子就要殉節。我大媽殉節以后,后來慈禧太后知道了認為這是貞節烈女,所以就賜了一個牌坊“貞烈可封”,大石頭牌坊,樹立在雙榆樹。當時那個地方有個雙榆樹村,給了13畝地立了一個祠堂,表彰這些在丈夫七天沒有出殯時自殺,跟丈夫一起出殯的貞節烈女。后來那個地方拆遷了,變成雙榆樹商場。
我母親的娘家在安徽會館附近。他們是一個大家庭,有小叔子、姑姑、婆婆都在一起住,后來我媽媽為什么也沒上大學,因為經濟比較困難,她父親死了,我外婆是一個小腳婦女,連文化都沒有,也不能掙錢。所以后來我媽媽很早就上香山慈幼院那兒工作了,日后學習畫畫。她跟我姑姑是同學,這樣介紹就和我父親認識了。以后他們在四宜軒約好,我爸爸上美國留學,我媽媽等他三年。我爸爸本來應該念四年回來,可是三年就回來了,因為說好了三年,不回來怕我媽媽跟別人結婚。那時候婦女只要家庭一給說好了,包辦了,你愿意也得愿意,不愿意也得愿意。所以他三年以后就回來了,回來以后就跟我媽結婚。
我媽媽做飯,他在小屋里寫莎士比亞,我媽媽就給他做點小吃送去。他喜歡吃蝦,有點糖味的烤蝦,我媽媽給他做好一小盤,給他送屋去,他也不出來,在屋里拿手捏著就吃了。我媽媽也不是學做飯的,但是她自己可以鉆研,所以她做飯我們大家都愛吃。我們吃打鹵面,我媽做得特別好。我媽包的餃子,我也覺得特別好吃。我父親經常外面吃飯,有時候回來告訴我媽今天做了什么好吃,我媽就模仿給他做。反正他的衣食住行離不開我媽。關于他跟我媽的歷史,有一本書叫《槐園夢憶》,他寫得很動情,就是一輩子跟我媽在一起生活的瑣事。我媽去世了以后,他簡直覺得痛不欲生了。現在我媽埋在美國了,為什么叫《槐園夢憶》,我媽埋的美國墓地叫“槐園”,我妹妹把我父親的那些紙筆也和我媽埋在一塊兒。
一生翻譯莎士比亞
我父親一生所從事的,如果說*多的話就是教育。他從二十幾歲就當大學教授,一直到65歲退休,沒干過別的事兒,別的都是副業,寫作都是副業,正經的職業就是教書,他說“我是個教書匠”。他的學生真的是桃李滿天下,到處都是他的學生。因為他教了一輩子書,他寫的那些教科書的講稿現在都在臺灣,大學的、中學的、小學的都有。
如果說他業余的就是寫作了。他一生比較大的事業就是翻譯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怎么開始翻譯的呢?因為他在學校教西洋文學,當然莎士比亞在西洋文學里是有代表性的,他講課就講這些東西。當時胡適當校長,胡適就委托梁實秋、聞一多等四個人翻譯莎士比亞,可是后來,因為這個部頭太大了,莎士比亞有40個劇本還有《十四行詩》,如果說都翻譯了,這個工作量不用畢生的精力都是翻譯不完的,而且莎士比亞的文字有很多都是一些古英語,很難翻,不是有很深英語造詣的就很難理解,不能把它的原意翻出來。另外還要中文文字上的秀美,要有這個修養,沒有這個也弄不了,所以那三個人就干別的去了,不干這個事兒了,結果把這個任務就都放在梁實秋一個人身上了。梁實秋接了這個以后,他就決定這一輩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完成。所以,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翻譯莎士比亞,一直翻譯了好幾十年。到他70歲的時候,在臺灣開了一個盛大的慶祝會,慶祝完成了全部的莎士比亞。但是這個中間是歷經了很多風風雨雨了。20歲開始翻,翻到70歲,一年翻一本的話,不能間斷,而且要找很多參考資料。我記得他那個牛津大字典都特別厚,都是從英國買來的,英國書店跟他長期都有聯系,有什么新書和參考書都給他送;他一看目錄要什么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給他送書,這樣他就整天在書房里。除了教書翻莎士比亞以外,那時候他還編一些雜志什么的,整天就蹲在書房里。他為什么感激我媽媽,他家事不管的,都是我媽媽管,他成天就在那里面,就是書呆子。家務事、帶孩子都是我媽媽管。他說,沒有我媽媽的話,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都完不成。他有痔瘡,痔瘡有時候流血他也不知道,他就一直寫,后來我媽發現他椅子上有一大攤血。當他專心致志寫作的時候,一切疼痛、其他的事情全忘了。后來我媽媽又給做了一個大棉墊,他以后就坐在上面工作。
另外他編了一套字典—《遠東英漢大辭典》,屬于工具書,收錄了八萬多條字匯,當時中國字典只有三萬多條字匯,這個他是用了三年的時間,發動了兩百多人,全世界各圖書館都跑遍了,收集資料,編了一套英漢詞典,然后分類出版,有醫學的、科學的、歷史的、文化的,等等,有三十多個版本。當初聯合國用的英文詞典就是梁實秋主編的這本詞典,我原來也不知道。為了去美國探親,我到美國領事館簽證。辦事員問我:“你是梁實秋的女兒?梁實秋是我老師。”我說:“怎么會是你的老師呢?”他就從他抽屜里拿出一個黃本的英漢詞典,他說:“我天天都在看他的詞典,所以他是我的老師。我給你辦移民到美國去吧。”我說:“不行,我在中國當律師,我這兒有工作,我去探親一個禮拜就要回來的。”他說:“那好。”趕快就給我辦了手續。另外,他還翻譯了十多種其他英語文學名著,比如現在熱銷的《隨想錄》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翻譯之外,住在重慶北碚的雅舍期間,他寫作了大量隨筆散文,后來結集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出了三十多個版本,被譯成多國文字,風靡全世界。
當然他也有一些嗜好了,那會兒在北京他喜歡放風箏。好像老北京人都愛放風箏,我父親放風箏可是挺講究的,現在的風箏可能不那么普及了。那時候我們家放風箏,各種大沙燕,有瘦長的叫瘦沙燕,一般的叫普通沙燕,黑色的叫黑鍋底,還有龍頂魚,那個眼睛能翻的,還有孫悟空。我們風箏上面都帶著那個小鼓,還有上面帶琴,一拉風一兜,琴就響,放上去以后就跟有樂器的聲音似的。我們使用的線都不是普通的棉線,那個線不結實,放遠了就會斷了,使用的都是老弦,就跟拉胡琴的弦一樣,特別的結實。有一個放風箏的線車,拿手一撥就轉。那個軸都是硬木的軸。放遠了以后,要是風平浪靜的時候,把它拴在我們前院的柱子上一夜,第二天早上還在上頭。可是這里面有時候也會有麻煩,因為好多人家都放,天上風箏多了,會打架的,有時候線纏在一起了,一看線纏在一起趕快往回倒,你不往回倒,人家把風箏拉人家去。我父親喜歡玩兒這些東西。
平常他是逛書攤,上琉璃廠、榮寶齋、海王村這些地方逛書攤,人家那兒老板都認得他。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逛廠甸。在北京過年好像習慣都去逛廠甸,就是一種廟會的性質,在新華街上搭上棚。很多攤販都集中到那兒去,吃的東西、用的東西,甚至金銀珠寶翡翠,現在都差很多了,那會兒賣羊頭肉、奶酪、炸糕,反正都是北京的這些東西。我小時候特別喜歡上廠甸,又吃又喝,又買玩意兒。他帶著我們去,那會兒廠甸,喝豆汁,吃灌腸、驢打滾、艾窩窩,大糖葫蘆特別長,有好幾尺長。他喜歡玩兒什么呢?愛抖空竹。有的是兩頭都有圓的,中間像個葫蘆似的。還有一種是單頭的,這邊有圓的,那邊沒有,這樣的不好抖。大空竹、小空竹,家里有很多。他認為那個是一種運動,一到廠甸就買空竹。
老友
聞一多和我父親曾同在青島大學教書,他們兩人關系非常好。在青島的時候我還小,但是我記得聞一多差不多每個禮拜都上我們家(今青島市魚山路33號),他常抱著我玩。后來聞一多到昆明了,我父親在重慶,兩個人就不在一起了。但是那個時代,文人只有一支筆,他沒有槍,別人要迫害他的時候,他只能用筆來反抗。那時候我父親就說聞一多受抗戰的影響很激進的。當時就有很多特務都跟蹤他們,我爸爸也是被跟蹤的對象,有一個小黑汽車老跟著他,他特別害怕。因為我爸爸說話嘴上沒有遮攔,看什么不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說,得罪很多人。他就對聞說:“聞一多,你自己留個心眼,你不要在公共場合這樣,會受到迫害。”可是當時聞一多熱血沸騰,所以*終遭到人家的迫害。后來我父親知道以后特別傷心,因為他們倆是很好的朋友。他喜歡下圍棋,當時擺的有圍棋盤,有圍棋子。他一拍桌子,說:“一多怎么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呢。”那棋子都滾到地上去了。因為北碚的房子是木板地,很粗糙的木板地,有很多縫,他一拍那個棋子順縫都掉下去了,摳不出來了。后來到臺灣去,聞一多給他的信一直帶在身邊。還有聞一多當時受害的報紙,都黃了,跟手紙似的,他一直帶在箱子里。
他和冰心感情也很好。因為他們都到美國留學,是在船上認識的,聊天時冰心問他:“你是學什么的。”他問冰心:“你學什么。”她說:“我學文學的。”他說:“我學文學批評的。”他和吳文藻(冰心的丈夫)都是清華的同學。在美國我父親和冰心他們都一塊兒演戲,有很多活動。后來他到臺灣去以后,不知道誰傳說,說冰心死了,他非常傷心,寫了一篇《憶冰心》的文章在臺灣報紙上發表了。后來得知冰心沒有死,他覺得很不好意思,就表示很道歉,說“我聽說你死了,沒有死我就這樣寫你,很不應該”。冰心說:“不對,我非常高興,因為一個人很難知道他死了以后,別人是怎么樣紀念他。”她說:“我現在知道,我死了實秋會寫文章紀念我,我很高興。”
在北碚的時候,梁實秋和老舍都在編譯館,老舍就住在我們家東邊。現在都開辟成立梁實秋紀念館和老舍紀念館。我爸爸擔任翻譯英文的編輯委員會的主任,老舍晚上經常上我們家去,閑著沒事兒有時候打麻將、聊天。后來開文藝晚會的時候,他們倆說相聲,兩人都一口北京話。說相聲有一個習慣,一人拿一把扇子,作為一個道具,有時候說到哪兒,敲一下,引得大家都笑。我爸說:“咱倆拿這個扇子可以當道具,你不要敲我腦袋,你不要打我。”老舍說:“我不打你。”但是說到興高采烈的時候,老舍可能忘了就敲他,一敲他,他就躲,我爸爸戴一個大眼鏡,正好扇子就把眼鏡給打下來。我爸爸穿著長袍馬褂說相聲,趕緊拿衣裳一兜,就把眼鏡兜住了,眼鏡沒有掉地上,省得摔碎。但是底下就哄堂大笑,人家以為就是導演給他們做的滑稽的動作呢,實際上不是,實際上臨時發生了這么一件事兒,所以很多記者都拿這個作為一個趣聞。
后來臺灣推薦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家推薦梁實秋,梁實秋說我不行,說這是中國代表就給一個名額,說臺灣這么一個小地方代表不了中國,人家說那你推薦一個,誰行呢?他說我看就老舍行。可是那時候老舍已經死了,他還不知道呢。后來一問,老舍死了,人家說你推薦別人吧。他想了半天,那推薦不出來了。所以后來就沒有了。據說把這個名額給了日本。老舍死了以后,我上美國探親,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給我寫了“健康是福”四個大字。胡絜青是書法家也是畫家,我給父親拿過去,父親心里特別感觸。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與徐志摩、青島大學的校長、《新月》雜志社的那些人都是很熟悉的。后來我父親到臺灣去了,跟這些人聯系少了。像季羨林就和我父親關系特別好。那時候季羨林在猶豫學什么好呢,學東方語文學系是少數,全中國人沒有幾個人學。我父親說你就學這個吧,學這個好,越少數越好,全中國就你一個人會。季羨林就在東方語文學系學少數語種,后來他當然推廣了,他學了很多國的文字,所以季羨林對我父親是很尊重的。在學術上我父親也非常器重(季羨林),那時候他還年輕,覺得他將來特別有出息。
中國人
我是學法律的,不太懂得文學,所以有時候人家采訪我的時候,我就不怎么談文學的事情,因為不懂,胡說八道讓人笑話,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我父親對于文學,他不希望有什么束縛,他說我想到什么就可以寫什么,不希望別人給他定一個條條框框,中國的文學上有很多流派,過去八股文就是條條框框,就得起承轉合,作詩平平仄仄,就得押韻,寫散文的可以超脫一些。這樣就跟有些流派認識不一致,那也是可能的,但是這些事情不要去指責什么,將來從歷史上自有定論,因為每一種科學也好、藝術也好、文學也好都有流派,你說張大千的畫好還是徐悲鴻的畫好,那就不好比。文學上也有各種流派,當然也受各種政治思想的影響,那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生在這個時代里,不能脫離這個時代,當然那都是歷史上的事情了。談到魯迅的事情,我知道魯迅的后代在臺灣跟我父親關系很好的,經常上我們家吃飯去,照了相片給我。現在臺灣和大陸和平相處親如一家了,求同存異了,就別再揪住歷史的問題,歷史的問題就是歷史。再過500年或者5000年以后,你再回過頭來看現在的事情那就更客觀了。
人不管流浪到多遠,對于故鄉的感情永遠是割不斷的。我父親死的時候,穿著一身中式的長袍馬褂,不要穿西裝。他上美國去,人家讓他入美國籍,他說我不入美國籍,我是中國人,我以是中國人為自豪。他說如果說中國和美國要發生沖突的話,我必然要站在中國這邊,因為我是中國人。
梁實秋雖然是搞文學的,但是愛國的思想貫穿在他思想里頭。從我們家里來說,一直也都是教育子女都要愛國。那時候抗日戰爭,后院有一個井,我奶奶常年老設一個祭臺,擺上水果,就是紀念抗日戰爭犧牲的這些陣亡將士,我們都去磕頭。那時候行禮,不是鞠躬就是磕頭。我父親他對于中國,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我父親是老知識分子,所以對于說吃也好,北京一些玩兒的東西也好,過年的風俗習慣也好,都好些體現在他的文章里頭,其實這么大歲數了,還想吃這口東西也不見得,一種感情上的寄托罷了。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目錄

代  序︱不管流浪到多遠,都永遠是中國人

所感事——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回憶抗戰時期
北平年景
記得當時年紀小
童年生活
我在小學
我的暑假是怎樣過的
清華八年
清華七十
“疲馬戀舊秣,羈禽思故棲”

所念人——所有記憶都不會煙消云散
想我的母親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酒中八仙
辜鴻銘先生逸事
葉公超二三事
憶老舍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胡適先生二三事
憶沈從文

味是故鄉濃——“中國吃”里的味與情
讀《中國吃》
再談“中國吃”
燒鴨
餃子
酸梅湯與糖葫蘆
燒餅油條
豆腐
圓桌與筷子
北平的零食小販

閑情雅興——人生之美好,大抵如此
閑暇
雅舍
書房
讀畫

白貓王子及其他
黑貓公主

針砭時弊——愛之深時,便有恨之切處
垃圾
暴發戶
“旁若無人”
幸災樂禍
鴉片
廢話
排隊

國文國語——同一種文化,同一種根
國文與國語
中國語文的三個階段
作文的三個階段
漫談讀書
讀書苦?讀書樂?
散文的朗誦

國外生活——開眼看世界,月是故鄉明
雙城記
飯前祈禱
唐人自何處來
哈佛的嬉皮少年
火山!火山!

附  錄——那些年,那些流浪的人
藤野先生
彼此
《吾國與吾民》自序
歸國雜感
每逢佳節
展開全部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節選

唐人自何處來
我二十二歲清華學校畢業,是年夏,全班數十同學搭杰克孫總統號由滬出發,于九月一日抵達美國西雅圖。登陸后,暫息于青年會宿舍,一大部分立即乘火車東行,只有極少數的同學留下另行候車。預備到科羅拉多泉的有王國華、趙敏恒、陳肇彰、盛斯民和我幾個人。趙敏恒和我被派在一間寢室里休息。寢室里有一張大床,但是光溜溜的沒有被褥,我們二人就在床上悶坐,離鄉背井,心里很是酸楚。時已夜晚,寒氣襲人。突然間孫清波沖入室內,大聲地說:
“我方才到街上走了一趟,我發現滿街上全是黃發碧眼的人,沒有一個黃臉的中國人了!”
趙敏恒聽了之后,哀從衷來,哇的一聲大哭,趴在床上抽噎。孫清波回頭就走。我看了趙敏恒哭的樣子,也覺得有一股凄涼之感。二十幾歲的人,不算是小孩子,但是初到異鄉異地,那份感受是夠刺激的。午夜過后,有人喊我們出發去搭火車,在車站看見黑人車侍提著煤油燈搖搖晃晃地喊著:“全都上車啊!全都上車啊!”
車過夏安,那是懷歐明州的都會,四通八達,算是一大站。從此換車南下便直達丹佛和科羅拉多泉了。我們在國內受到過警告,在美國火車上不可到餐車上用膳,因為價錢很貴,動輒數元,*好是沿站購買零食或下車小吃。在夏安要停留很久,我們就相偕下車,遙見小館便去推門而入。我們選了一個桌子坐下,侍者送過菜單,我們揀價廉的菜色各自點了一份。在等飯的時候,偷眼看過去,見柜臺后面坐著一位老者,黃臉黑發,像是中國人,又像是日本人。他不理我們,我們也不理他。
我們剛吃過了飯,那位老者踱過來了。他從耳朵上取下半截長的一支鉛筆,在一張報紙的邊上寫道:“唐人自何處來?”
果然,他是中國人,而且他也看出我們是中國人。他一定是廣東臺山來的老華僑。顯然他不會說國語,大概是也不肯說英語,所以開始和我們筆談。
我接過了鉛筆,寫道:“自中國來。”
他的眼睛瞪大了,而且臉上泛起一絲笑容。他繼續寫道:“來此何為?”
我寫道:“讀書。”
這下子,他眼睛瞪得更大了,他收斂起笑容,嚴肅地向我們翹起了他的大拇指,然后他又踱回到柜臺后面他的座位上。
我們到柜臺邊去付賬。他搖搖頭、擺擺手,好像是不肯收費,他說了一句話好像是:“統統是唐人呀!”
我們稱謝之后剛要出門,他又喂喂地把我們喊住,從柜臺下面拿出一把雪茄煙,送我們每人一支。
我回到車上,點燃了那支雪茄。在吞煙吐霧之中,我心里納悶,這位老者為什么不收餐費?為什么奉送雪茄?大概他在夏安開個小餐館,很久沒看到中國人,很久沒看到一群中國青年,更很久沒看到來讀書的中國青年人。我們的出現點燃了他的同胞之愛。事隔數十年,我不能忘記和我們做簡短筆談的那位唐人。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相關資料

我不入美國籍,我是中國人,我以是中國人為自豪。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沖突,我必然要站在中國這邊,因為我是中國人。
  ——梁實秋
  我可以坦誠相見,因為我與這些愛國者不同,我并不為我的國家感到慚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煩都公之于世,因為我沒有失去希望。中國比她那些小小的愛國者要偉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們來涂脂抹粉。她會再一次恢復平穩,她一直就是這樣做的。
  ——林語堂


我們這些流浪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梁實秋
  中國著名的散文家、翻譯家、學者、文學批評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人士。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
  他自幼受家庭熏陶,愛好古典文化,一生溫文儒雅,頗有大家風范。這種愛好和性格,使得他以雅致、閑適的獨特文風享譽文壇。

商品評論(18條)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 精品三级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青草影院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视频 | 老鸭窝 国产 精品 91 | 日韩美香港a一级毛片 |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综合 | 成人福利网站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不卡 |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高清 | 欧美激情亚洲激情 | 欧美丰满熟妇乱xxxxx图片 | 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 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视频 | 黄色免费网站在线播放 |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 | 亚洲国产欧美在线不卡中文 | 91精品门国模私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不卡4k岛国 | 一级特级欧美aa毛片免费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 亚州男人的天堂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精品嫩草影院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 韩国av|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 丝瓜视频91 |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真人一对一免费视频 | 亚洲啊v在线| 久久99青青久久99久久 | 一级一级毛片看看 | 男男羞羞视频网站免费 | 亚洲色成人四虎在线观看 | 国产成熟妇女性视频电影 | 中文日产码2023天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