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為何研究中國風險傳播? **節 問題的提出:轉型社會的風險景觀與困惑 第二節 原有的理論路徑 一、危機管理與危機傳播 二、社會抗爭 第三節 新的視角:風險傳播 第四節 中國式風險傳播的困境何在? 一、風險為何在這里被放大? 二、必然的溝通敗局? 三、信任重建與新媒介機遇 第五節 問題、方法與案例 一、研究問題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案例 第六節 章節安排第二章 公眾如何感知風險? **節 問題的提出:技術風險vs感知風險 第二節 理論框架:風險的社會放大 一、信息過程 二、制度結構 三、個體反應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兩個核電項目 第四節 研究發現:風險放大的社會機制 一、核電項目的技術風險與感知風險 二、信息過程:信息建構與風險放大 三、制度結構:信任缺失與對抗性信息解讀 四、個體反應:憤怒情緒與核電污名化 第五節 結語:宏觀過程與微觀過程的交疊第三章 媒介如何建構風險框架? **節 問題的提出:媒介作為議程設置者 第二節 理論框架:媒介對風險議題的建構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pm2.5”議題 第四節 研究發現:媒體的權力偏向與相互影響 一、主題:議題的報道焦點 二、信息來源:誰是議題的“框架定義者” 三、風險框架爭奪 四、風險框架共鳴與擴散 第五節 結語:不同媒體的交織和博弈第四章 風險建構中的專家角色? **節 問題的提出:風險議題的專業門檻 第二節 理論框架:風險與專家 一、風險溝通中的專家角色 二、知識壟斷與風險傳播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轉基因議題 一、研究問題 二、研究設計 三、類目構建與信度檢驗 第四節 研究發現:媒介對于專家角色的呈現 一、媒介對專家的依賴程度 二、專家意見與立場 三、專家身份和專業領域 第五節 結語:“科技范式”的局限第五章 風險溝通為何失敗? **節 問題的提出:夾縫中的風險溝通 第二節 理論框架:信任缺失與溝通誤區 一、風險傳播中的專業知識 二、決策與溝通過程的開放 三、需求與情緒關注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廣東鶴山核燃料項目事件 一、案例選擇 二、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發現:先天不足、后天失誤 一、**的溝通語境 二、“缺陷模式”思維的誤區 三、專家的困境 四、民意沸騰中的混亂應對 第五節 結語:公信力與溝通策略雙重缺失第六章 不同風險社群如何競爭? **節 問題的提出:迥異的風險故事 第二節 理論框架:風險故事模型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昆明“px”事件 一、案例過程 二、方法與設計 第四節 研究發現:故事的角力 一、傳統媒體與社交媒體的風險故事競爭 二、不同傳播階段的風險故事競爭 第五節 結語:彌合鴻溝的可能 一、專家風險故事為何失敗 二、公眾風險故事的邏輯 三、分裂的媒體風險故事 四、建設性的專家—公眾風險溝通模式第七章 風險溝通如何建立信任? **節 問題的提出:信任危機 第二節 理論框架:社會信任與風險溝通 一、信任與社會信任 二、風險溝通中的信任重建 三、中國語境下的風險溝通研究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核電企業 第四節 研究發現:信任建立的步驟 一、短期信任建立:核電項目的風險溝通 二、長期信任建立:重塑外部關系 第五節 結語:風險對話和參與式決策第八章 如何評估風險溝通的效果? **節 問題的提出:社會化媒體時代的溝通效果 第二節 理論框架:風險溝通及其效果研究 第三節 案例與研究設計:茂名px事件 第四節 研究發現:三個考察維度 一、風險溝通中的媒介應用 二、微博的擴散鏈條與社會網分析 三、公眾回應與社會信任 第五節 結語:追溯溝通的印記第九章 通往社會信任之路 **節 信任重建的空間 一、信任缺失的語境 二、從短期信任到長期信任 三、再造政治 四、民眾賦權 第二節 去政治化的公眾參與 一、超越政治話語 二、理解公眾的風險邏輯 三、風險溝通視角下的公眾參與 第三節 重提傳媒“專業化” 一、媒體作為風險溝通者 二、重新定義“專業主義” 三、專業主義的沉淪與救贖 第四節 參與式溝通作為新范式 一、超越危機公關 二、“缺陷模式”的困境 三、新的溝通可能 四、多元化的溝通渠道參考書目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