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鐵血文庫:00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8747935
- 條形碼:9787538747935 ; 978-7-5387-4793-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鐵血文庫:004 本書特色
西亞大國伊朗,古稱波斯,得名于主體民族——波斯人.伊朗有著漫長而輝煌的歷史,自然名將輩出,其中*偉大的名將——納迪爾沙,因戰功彪炳,卻結局不佳,被稱為波斯拿破侖.《制霸中東——波斯拿破侖征戰史》著重寫他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歷次戰役,兼顧波斯、奧斯曼軍隊的組成、編制,以及兩國的外交和宗教糾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德國一同站在軸心國一方參加戰斗的意大利軍隊,因為同盟的德軍裝甲部隊出盡了風頭,使得意軍裝甲部隊顯得過于弱小,讓他們淪為了許多人的笑柄.然而歷史事實果真是這樣的嗎?許多意大利官兵都奮戰不懈,而部分的兵器也有其優秀的一面,《面條國的鐵榔頭——意大利裝甲部隊(1912—1945年)》將從各角度解說意大利裝甲部隊的成立背景、組織、裝備發展,以及那不為人知的奮戰史.
公元316年,隨著紙迷金醉、驕奢淫逸的西晉王朝被匈奴鐵騎顛覆進了歷史的塵埃,短暫一統的中原大地又重新陷入了戰亂的紛紜之中,匈奴、鮮卑、羯、氐、羌五胡紛至沓來,十六個割據政權交織上演了動蕩、流離的一幕幕歷史劇.而在這風云變換的亂世之中,有一支孤軍曾經轉戰玉門河西之外,揚威絕域,將中原王朝的威名遠播萬里.《被遺忘的金戈鐵馬——呂光戰西域》讓你重新回憶那段被遺忘的金戈鐵馬征戰歲月.
蒼茫的西域中,生長著沙漠胡楊,它經歷的風霜雪雨、沙暴驕陽足以沉淀成一部編年史,一部中原文明與西域文明交織、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融合的厚重編年史.在它身上,篆刻著唐帝國對西域的大開發.所謂天子一怒,伏尸百萬,血流漂杵.《天可汗之怒——閃擊小勃律》仿佛讓人回到了千年之前,看祖先們如何一手拿劍、一手用精美的絲綢瓷器,拓展出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
所謂歷史,實質上是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的集成.阿倫特認為,歷史的真相不應當有選擇地公開,而是要全面公開,不要回避記憶中的"陰暗篇章".玄武門之變,唐太宗李世民弒兄殺弟,逼宮即位,真的是為了權力泯滅人性嗎?李建成是不是本次事件中*可憐的受害者?翻看《政變二十四小時——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事變的細節始末將高清投影在你眼前.
"周人進犯已逾半月,咸陽王和蘭陵王的援兵為何還不前來解圍?難不成河陽城已經易手,吾部無生還矣……"老將獨孤永業幾乎日夜立于城頭北望,漫天大霧之下,黑壓壓的北周營寨旌旗如鐵桶般將洛陽牢牢圍困……北齊河清三年冬,敵國北周動員二十萬大軍傾國而出,以蜀國公尉遲迥、齊國公宇文憲統領精兵十萬為主力,三路夾擊齊國腹地洛陽.武成帝高湛急命人稱"北齊三杰"的蘭陵王高長恭、斛律光、段韶率精銳步騎五萬前來解圍.一時間精兵良將齊聚邙山腳下,這場賭上雙方國運的大戰一觸即發.《破陣邙坂——河清三年齊周邙山之戰》將帶你親歷這場歷史國戰!
鐵血文庫:004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制霸中東 —— 波斯拿破侖征戰史 ; 面條國的鐵榔頭 —— 意大利裝甲部隊 (912-1945年) ; 被遺忘的金戈鐵馬 —— 呂光戰西域 ; 天可汗之怒 —— 閃擊小勃律等。
鐵血文庫:004 目錄
面條國的鐵榔頭——意大利裝甲部隊(1912—1945年) 021
被遺忘的金戈鐵馬——呂光戰西域 075
天可汗之怒——閃擊小勃律 089
政變二十四小時——玄武門之變 143
破陣邙坂——河清三年齊周邙山之戰 175
鐵血文庫:004 節選
制霸中東
——波斯拿破侖征戰史
作者:赫克托耳
一、伊朗歷史簡述
在解釋誰是波斯拿破侖之前,先賣個關子,后面再說,這里先簡述一下伊朗或波斯歷史.波斯歷史上**個帝國,是阿契美尼斯家族(Achaemenid)建立的波斯帝國,也叫**波斯帝國.公元前4世紀,**波斯帝國被亞歷山大滅亡,波斯由異民族馬其頓、帕提亞統治了550年.公元224年,波斯人阿爾達希爾一世(Ardashir I,224—242年在位)從法爾斯(Fars)地區起兵,建立薩珊波斯帝國(Sasanian Empire),也叫第二波斯帝國.
7世紀初,伊斯蘭教建立,在宗教加持下,阿拉伯人的戰斗力成倍增加,以三次決定性戰役打垮薩珊帝國.公元651年,薩珊末代皇帝伊嗣侯三世(Yazdegerd III,632—651年在位)逃到中亞城市木鹿(Merv)——土庫曼斯坦境內,被當地一個貪財的磨坊主圖財害命,第二波斯帝國滅亡,伊朗進入800年異族統治期.
被阿拉伯征服后,阿拉伯人、塞爾柱突厥人、蒙古人、土庫曼人相繼統治波斯.直到1501年,什葉派薩法維教團(Safavid order)領袖易司馬儀(Ismāil,1487—1524年)被信徒擁立為王,即沙(shāh),沙赫、沙阿—兩大波斯帝國皇帝的頭銜.易司馬儀的族屬不明,有波斯、庫爾德、阿塞拜疆三種說法,后來薩法維王朝還偽稱薩法維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如此成了阿拉伯人.無論薩法維家族屬于哪個民族,建立的薩法維王朝都是個波斯王朝,被視為波斯民族的復興.
為了對抗征服埃及,拿到哈里發法統、自稱哈里發的奧斯曼蘇丹(Sultan)賽里木一世(Selim I,1512—1520年在位),易司馬儀在伊朗強行推廣什葉派,否則作為遜尼派,伊朗必須臣服于哈里發,即臣服于奧斯曼帝國.從此伊朗成了伊斯蘭世界**、*重要的什葉派國家,沒有之一.薩法維王朝的統治支柱是七個突厥游牧部落,據說帖木兒西征伊朗期間,打算屠殺光這幫游牧亂黨,易司馬儀的高祖父向帖木兒求情,他們才逃出生天,從此他們世代擁戴薩法維教團領袖為主.易司馬儀的父親將這些不守紀律的突厥擁躉,改組為極具擴張性和戰斗性的軍隊組織,授予紅色絲毛織帽,帽子有12個褶皺,象征著什葉派的12位伊瑪目(Imam).從此這些突厥人被稱為紅頭人或紅頭軍(Qizilbash,gezelbā?),音譯為"克孜勒巴什".
易司馬儀靠紅頭軍和宗教狂熱,即劍和經,滅土庫曼白羊王朝,擊殺烏茲別克首領穆罕默德·昔班尼汗(Muhammad Shaybani,1500—1510年在位),重建波斯帝國,版圖東到中亞阿姆河畔,西到小亞細亞,包括伊拉克及其首府巴格達,雖然在與奧斯曼蘇丹賽里木的戰爭中吃了虧,但沒動搖王朝的根基.
易司馬儀時代的波斯軍隊,中堅是突厥紅頭軍,幾乎全部是使用冷兵器的輕騎兵,無論是作戰、行軍還是執行日常儀仗任務,紅頭軍都按部落的序列編組和展開,哪個部落的紅頭軍在沙(shāh)的左翼,哪個在右翼,都雷打不動.沙(即國王)從紅頭軍各部中選拔佼佼者,組成禁衛軍,以蒙古統治時期的箭筒士(qū??ī)命名,按《元史》卷99《兵志二宿衛四·怯薛》的譯法,叫"火兒赤",沙和火兒赤禁軍永遠在陣線中央,部落紅頭軍在左右兩翼.紅頭軍是軍隊,也是部落組織,既是王朝的根基,卻又保留了很多部落傳統,是沙實行集權統治的障礙.鑒于紅頭軍騎兵在奧斯曼軍隊的火炮面前吃了大虧,后世沙們增加了火槍步兵比例,并組建了炮兵,波斯軍隊緩慢但逐步近代化.
二、阿富汗入侵
波斯沙侯賽因(Sultan Husayn,1668—1726年)在位期間,薩法維王朝已經統治波斯200多年,與所有建立200年的王朝一樣,腐化墮落,百病纏身.早在1707年,波斯統治下的阿富汗人,便起來造反,反抗薩法維王朝,擊斃伊朗沙派來的遠征軍司令,阿富汗事實獨立.1722年,經過15年準備的阿富汗人大舉西征,在首都、中部名城伊斯法罕城外,大破波斯軍隊,旋即拿下伊斯法罕(Isfahan),阿富汗首領馬哈茂德在"四十柱宮"繼位為沙,伊朗或波斯進入阿富汗人統治時期.忠于薩法維王朝的官員和軍隊,匯集在王儲塔赫瑪斯普(Tahmasp II,1704—1740年)的旗下,抗擊入侵的阿富汗人.
阿富汗人入侵和統治期間,伊朗北方的俄國、西方的奧斯曼帝國,也趁機跑來分一杯羹.伊朗中東部和阿富汗,屬于阿富汗人,里海沿岸歸俄國,伊朗西部遠及哈馬丹,歸奧斯曼帝國.
18世紀20年代,伊朗國難當頭,然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匯聚在薩法維王儲塔赫瑪斯普旗下的將軍們中,一位不世出的名將納迪爾·庫里(Nāder Qoli,1688—1747年)脫穎而出.納迪爾意為罕見、獨一,通常專指真主;庫里意為奴隸、仆人;納迪爾·庫里意為真主的仆人或奴隸.后來納迪爾·庫里自立為沙,改名為納迪爾沙(Nāder Shah),為了簡化稱呼,下文統稱他為納迪爾沙.
1688年,納迪爾沙生于土庫曼阿夫沙爾部族(Afshar tribe)的領地達斯特蓋爾德(Dastgerd),即現代伊朗的東北邊境城市,緊挨著伊朗與土庫曼斯坦邊界.據說阿夫沙爾部族是200年前支持易司馬儀一世建立薩法維王朝的7個土庫曼紅頭部落之一,其實中東各民族都崇拜數字"7",例如每周7天,推翻波斯偽帝高馬達的7位貴族,薩珊波斯的7大貴族家族,等等.紅頭軍部落遠不止7個,非要列出7個爭議也很大.
納迪爾沙年輕時寂寂無聞,年齡稍長,在抵御不斷入侵的烏茲別克人的戰爭中,納迪爾沙逐漸成長為頗有名氣的小軍官,但如果沒有阿富汗入侵,也只能是個小軍官而已.隨著王太子塔赫瑪斯普逃到伊朗東北部的圣城——馬什哈德(Mashhad),招兵買馬籌劃復國,納迪爾沙也投入太子的旗下,積累戰功,步步高升.1729年,納迪爾沙以兩次決定性戰役,戰勝阿富汗侵略者.11月29日,太子塔赫瑪斯普返回故都伊斯法罕,正式成為伊朗沙,薩法維王朝復辟,結束了阿富汗人7年的統治(1722—1729年).
趕走了阿富汗人,伊朗接下來的對手,是還占據著伊朗西部、西北部大片國土的沙俄和奧斯曼帝國.根據之前的分贓協議,俄國分到里海沿岸,平行于里海南岸的厄爾布爾士山脈與里海之間,形成一長條里海低地,氣候溫暖潮濕,能種植水稻和茶葉.來自北方的俄國人因水土不服,十多年間,駐軍、移民死了十幾萬人.安娜女皇(Anna,1693—1740年)見伊朗強勢復興,索性在1732年與伊朗簽署和約,主動放棄所占的庫拉河(Kura)以南所有伊朗土地,換取與伊朗結盟對抗死仇奧斯曼帝國.庫拉河以北的土地,視未來的伊朗與奧斯曼的戰事進展而定,這樣伊朗的三大敵人只剩下一個奧斯曼帝國.
鐵血文庫:004 作者簡介
宋毅,上海作協會員,著名歷史、軍事作家,曾獲《現代兵器》雜志2009年度優秀作者一等獎等榮譽。出版有《那時英雄:隋唐戰史》、《壬辰1592:決戰朝鮮》、《祖先的鐵拳:歷代御外戰爭史》等多部暢銷歷史、軍事著作。一手打造出暢銷歷史軍事MOOK《戰爭事典》系列。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