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38798
- 條形碼:9787510838798 ; 978-7-5108-3879-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本書特色
滇緬公路,這是一方曾被遺忘的叢林戰場,曾經書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印、英、美等國人民共同付出鮮血與淚水的悲壯故事。矢志于為湮滅的歷史拂去塵土,讓更多的人記住這片土地,2002年11月,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委托,資深撰稿人多諾萬韋伯斯特從印度加爾各答啟程,穿越緬甸境內的熱帶叢林,再度踏上這條早已荒蕪,卻是在二戰期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公路。本書譯者朱靖江亦應《國家地理》之邀,陪同韋伯斯特共同探訪這條戰時公路在中國境內的路段。通過沿途極為艱苦的實地考察,多方探訪當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韋伯斯特獲取了大量**手材料,寫就了這部非同凡響的史詩故事。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內容簡介
滇緬公路,這是一方曾被遺忘的叢林戰場,曾經書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緬、印、英、美等國人民共同付出鮮血與淚水的悲壯故事。矢志于為湮滅的歷史拂去塵土,讓更多的人記住這片土地,2002年11月,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委托,資深撰稿人多諾萬·韋伯斯特從印度加爾各答啟程,穿越緬甸境內的熱帶叢林,再度踏上這條早已荒蕪,卻是在二戰期間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公路。本書譯者朱靖江亦應《國家地理》之邀,陪同韋伯斯特共同探訪這條戰時公路在中國境內的路段。通過沿途極為艱苦的實地考察,多方探訪當年的老兵以及修路者,韋伯斯特獲取了大量**手材料,寫就了這部非同凡響的史詩故事。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目錄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相關資料
好萊塢大片視角下的滇緬戰場
——《滇緬公路》、史迪威與血雨蒸騰的中美臍帶
鄭闖琦/文
這是一條有悲劇性格的英雄之路——它在日軍的槍炮襲擊下、在爛泥與瘧疾流行中,延伸1100英里,幾乎每一英里都倒下一個盟軍士兵,但“甚至在它剛剛完工之際,就將被視為過時的廢物而遭到無情地丟棄”。它所象征的二戰時期的中國-緬甸-印度戰場以及這個戰場的總指揮史迪威將軍和中國數十萬遠征軍將士,也如同目前荒涼的滇緬公路,被歷史的荒草一層一層淹沒。
二戰中,中緬印戰場是最不被盟軍重視的戰場,也是最容易被西方世界遺忘的戰場。盟軍的物資、兵力都優先歐洲,而中緬印戰場則位列最末,這從開始時羅斯福總統只給這個戰場派一個光桿司令史迪威將軍就可以看出來。史迪威身為駐華美軍司令、中印緬戰區司令,卻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是到了1944年,才算有了唯一一支美國軍隊——不倒三千人的5307混合支隊(招募自中美洲等地的美國志愿軍)。羅斯福讓性格乖僻的史迪威指揮蔣介石視為性命的遠征軍,這成為兩人無法化解的矛盾。緬甸被日本占領后,為了修筑中國唯一的國際援助通道——滇緬公路,史迪威領導中國軍民和美國工程兵浴血奮戰,當公路建成之際,卻也到了日本敗退之時,這條公路被一些人批評為一個巨大的、艱苦卓絕但又沒有用處的浪費工程。戰后,在西方人的二戰史敘述中,諾曼底登陸、太平洋美日海戰等才是絕對的主角,而為了把中國留在抗日陣營的中緬印戰場,則比中國抗戰的重要性還要低。在中國,抗戰的主角也自然是淞滬會戰、武漢會戰、百團大戰等國內事件,中緬印戰場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與關注度也就難以提高。
然而,美國《國家地理》資深撰稿人多諾萬韋伯斯特的《滇緬公路》一書,則以好萊塢大片一般的視角,為我們再現了桀驁不馴的英雄加上若干個《兄弟連》、史泰龍系列電影一般組成的中緬印對日作戰歷程。作者以畫面感十足的文字,讓人時刻能感到緬甸雨季蒸騰的熱浪、沒膝的淤泥和硬漢滿臉的血污,而史迪威與蓋瑞特的“親迪部隊”、“野牛比爾”101特遣隊、“梅里爾掠奪者”部隊、北部克欽聯軍(以殺敵割耳著稱)等性格各異的英雄群像,在此環境下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地從字里行間來到讀者面前。這些硬漢和英雄,哪怕知道自己在盟軍視野中處于一個偏遠角落,人員、武器和物資也都最少,但面對敵人和叢林濕熱的環境卻比其他戰場的盟軍更險惡,但他們依然懷著滿腹的怨憤、軍人榮譽以及爭功好勝的天性,深入敵后,以一當十,勇敢殺敵,死而后已,留下了一個個蕩氣回腸的人生傳奇。
除了精彩的還原歷史,本書也對這段歷史有著自己獨到的看法。對于1944年中國戰場的豫湘桂大潰敗,作者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蔣介石擔心部下造反,因此不愿意給軍隊裝備美國的軍事裝備,最終反而導致大量的裝備被迫被炸毀或陷于敵手。在衡陽保衛戰前,史迪威“將1.2萬噸的槍支和彈藥,通過駝峰航線送到薛岳及其部下的手上。然而,當這些武器抵達昆明之后,卻再也沒有能在衡陽露面。”最終,“在戰場的最前線,這支部隊所能獲得的炮火支持僅僅來自兩門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代的75毫米加農炮,而用以向敵方發射的炮彈不過區區兩百枚而已。”在桂林守衛戰中,一方面,“一支防衛桂林的部隊——約有1.4 萬人——僅有兩千支勉強能用的步槍,但是用來發射的子彈卻少得可憐。”而且,這些士兵的武器有的是老式的中國造步槍,有的是俄國槍,還有的是戰前日本造的老炮。都沒有足夠的彈藥。另一方面,美國戰略情報局下屬的一個在小分隊,卻在柳州的土山發現了“三個巨大的彈藥庫,每一個彈藥庫都有二十到三十間庫房,貯存著總計約五萬噸的子彈以及五十余尊嶄新的大炮,數萬發炮彈,各種類型的槍械武器以及二十噸炸藥。由于中國軍隊已一潰千里,中國東部的危機又迫在眉睫,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分發這一數量龐大的軍火藏貨,格里森被迫要將它們全部炸毀。”
滇緬公路構成了中國與盟軍之間的生命和精神臍帶,構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宏偉史詩。沒有中緬印戰場的中國抗戰是不可設想的,沒有中國軍民拖住一百多萬日軍的美日太平洋戰場也是不可想象的。
滇緬公路-二戰中緬印戰場的壯麗史詩 作者簡介
[美]多諾萬韋伯斯特 美國《國家地理》《史密森》《戶外》《紐約時報雜志》以及《紐約客》等多本重要期刊的撰稿人。他的《戰爭的遺痕》曾獲得1997年度萊昂內爾吉爾伯(LionelGelber)“促進國際關系與理解”最佳圖書獎。
朱靖江(譯者) 北京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曾于2000-2007年期間協調美國國家地理雜志在華項目,與本書作者共同調研滇緬公路中國境內的抗戰史實。現致力于中國民間影像口述史、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研究。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