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27558
- 條形碼:9787511727558 ; 978-7-5117-2755-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本書特色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源于2014年由中共中央編譯局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中心和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聯合主辦、南昌大學承辦的“國際視野下中國共產黨的治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從來自中國、德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等國的數十名專家學者所提交的高質量學術文章中精選出14篇文章結集而成,其中中國學者6篇、國外學者8篇。全書主題集中,視野廣闊,輯成“中國共產黨與意識形態變遷”、“地方政府與中國發展”、“社會治理與政治參與”三大部分,主要內容涉及黨與國家、國家與社會、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國共產黨的結構、功能和治理能力,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和城市化進程,對于深入理解中國共產黨自身的變革邏輯和當代中國政治發展規律具有重要價值。 欲了解當代世界,就要了解當代中國;欲了解當代中國,就要了解當今的中國共產黨。這本《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就是一本集中分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與中國的政治發展的論著。……內容不僅涉及到了黨與國家的關系、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還涉及到了中國共產黨的結構、功能、合法性、適應性、治理能力、執政方式和領導體制,以及當代中國的政治穩定、政府創新、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公共服務和城市化進程。……我認為,敢于對中國研究中的流行理論和范式提出挑戰,并且提出新的概念框架和分析視角,是本書的*大特色。 ——俞可平 “西方”學術界關注的問題是哪種體系是“*好的”體系,強調的是法律和權利的重要引導作用。而在傳統中國政治哲學中,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實現“治”,避免“亂”。……相反,我們的看法是,政治學顯然還沒有發展起合適的工具和范疇,可以對像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穩定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在這種背景下,更為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21世紀中國政治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限度與潛能。本書收錄的文章對于這場復雜進程中的相關面向進行了寬泛的討論,為我們理解中國政治體系過去的適應歷程提供了論證,同時也使得我們更加清楚它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 ——〔德〕托馬斯海貝勒 〔德〕安曉波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內容簡介
重點圖書: 1、中國、德國、美國、英國十八位政治學者 2、深度剖析中共自身的治理能力、變革邏輯與中國政治的發展規律、未來挑戰的深遠意義 3、充分理解21世紀中國政治適應性和創造性的前提條件、復雜進程、限度與潛能 4、做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中國共產黨;中國未來的前景,關鍵也在中國共產黨 5、治國必先治黨 治黨務必從嚴 立足當前實際 全面從嚴治黨 開啟黨建新常態 6、吹響從嚴治黨集結號 開創治國理政新局面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目錄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相關資料
新形勢下,我們黨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黨內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黨員干部中發生的貪污腐敗、脫離群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們的責任,就是同全黨同志一道,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切實解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使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 黨要管黨,才能管好黨;從嚴治黨,才能治好黨。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8500多萬黨員、在一個13億人口大國長期執政的黨,管黨治黨一刻不能松懈。組織工作必須認真貫徹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方針。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干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要把從嚴管理干部貫徹落實到干部隊伍建設全過程,堅持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讓每一個干部都深刻懂得,當干部就必須付出更多辛勞、接受更嚴格的約束。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尤其是中央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高級領導干部要強化帶頭意識,時時處處嚴要求、作表率。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我們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要深刻認識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的長期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黨面臨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的尖銳性和嚴峻性,深刻認識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要教育引導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堅持“兩個務必”,自覺為黨和人民不懈奮斗,不能安于現狀、盲目樂觀,不能囿于眼前、輕視長遠,不能掩蓋矛盾、回避問題,不能貪圖享受、攀比闊氣。 ——2014年6月30日,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夯實管黨治黨基礎,特別要有一個覆蓋全面、功能健全的基層黨組織體系,有一支素質較好、作用突出的黨員、干部隊伍,有一套便利管用、約束力強的制度機制,有一個正氣弘揚、歪風邪氣沒有市場的政治生態。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的講話
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 作者簡介
俞可平,著名學者,政治學家,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主任,哲學政治學雙學科博士生導師,因倡導“治理”、“善治”、“增量民主”、“政府創新”、“動態穩定”、“協商民主”而廣受關注。2006年因發表《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轟動,2008年被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30名社會人物”,2011年被美國《外交事務》雜志評選為“2011年全球百名思想家”,主要研究領域:政治哲學、中國政治、比較政治、治理與善治、全球化、公民社會、政府創新等。代表作有China’s Political Development: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co-ed.,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4),The Reform of Governance(ed., Brill, 2010),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 Governance(Brill, 2008)、《論國家治理現代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敬畏民意》(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民主與陀螺》(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思想解放與政治進步》(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社群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等。 ﹝德﹞托馬斯·海貝勒(Thomas Heberer),德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科學與東亞研究資深教授。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究中國問題,并曾于70年代末在中國工作,先后圍繞個體經濟部門、農村城市化、民營企業家、知識分子在決策中的作用、少數民族企業家、城鄉居民政治參與、環境治理、地方官員、政府與民營企業家關系等問題在中國進行實地調查,并用德語、英語、漢語發表了40多部著作。 ﹝德﹞安曉波(Bjrn Alpermann):德國維爾茲堡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中國地方政治、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的社會分層和政治文化。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