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400216
- 條形碼:9787510400216 ; 978-7-5104-002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本書特色
《資治通鑒》是我國歷史上規模*大、成就*高的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完成。書成后,宋神宗賜名為《資治通鑒》,意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其成就可見一斑。 《資治通鑒》開創了編年體通史的先河,以時間先后為順序記錄史事,大大擴展了紀傳體史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容量。其所記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全書文字簡明扼要,生動流暢,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 本書以流暢典雅的白話譯文+完整原文,全新的分輯形式,以助巨著走出封閉,走近現代讀者。 “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 ——[宋]胡三省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內容簡介
《資治通鑒(10-13共4冊)(文白對照全譯)》采用文、白對照的形式,全書共計800余萬言。為方便讀者閱讀計,將其分為七輯出版。分輯仍依原書次序,大體以朝代為別。一輯為戰國、秦、西漢(含王莽新);第二輯為東漢、魏(含更始);第三輯為東西晉;第四輯為南北朝;第五輯為隋唐(其中唐至安史之亂起);第六輯為安史之亂至唐滅亡:第七輯為五代十國。此分輯純粹是為了排版閱讀方便,不含任何對原作的理解之義。 《資治通鑒(10-13共4冊)(文白對照全譯)》所記,起于南朝宋高祖劉裕永初元年(420),迄于南陳后主陳叔寶禎明二年(588),講述南北朝時期,凡一百六十九年之史事。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目錄
卷**百二十 宋紀二 宋文帝元嘉元年~179年(424~427)
卷**百二十一 宋紀三 宋文帝元嘉五年~七年(428~430)
卷**百二十二 宋紀四 宋文帝元嘉八年~十二年(431~435)
卷**百二十三 宋紀五 宋文帝元嘉十三年~十八年(436~441)
卷**百二十四 宋紀六 宋文帝元嘉十九年~二十三年(442~446)
卷**百二十五 宋紀七 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二十七年(447~450)
卷**百二十六 宋紀八 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二十九年(451~452)
卷**百二十七 宋紀九 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卷**百二十八 宋紀十 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大明二年(454~458)
卷**百二十九 宋紀十一 宋孝武帝大明三年~八年(459~464)
卷**百三十 宋紀十二 宋明帝泰始元年(465)
卷**百三十一 宋紀十三 宋明帝泰始二年(466)
卷**百三十二 宋紀十四 宋明帝泰始三年~六年(467~470)
卷**百三十三 宋紀十五 宋明帝泰始七年~宋蒼梧王元徽三年(471~475)
卷**百三十四 宋紀十六 宋蒼梧王元徽四年~宋順帝升明二年(476~478)
卷**百三十五 齊紀一 齊高帝建元元年~齊武帝永明元年(479~483)
卷**百三十六 齊紀二 齊武帝永明二年~七年(404~489)
卷**百三十七 齊紀三 齊武帝永明八年~十年(490~492)
卷**百三十八 齊紀四 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
卷**百三十九 齊紀五 齊明帝建武元年(494)
卷**百四十 齊紀六 齊明帝建武二年~三年(495~496)
卷**百四十一 齊紀七 齊明帝建武四年~永泰元年(497~498)
卷**百四十二 齊紀八 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
卷**百四十三 齊紀九 齊東昏侯永元二年(500)
卷**百四十四 齊紀十 齊和帝中興元年(501)
卷**百四十五 梁紀一 梁武帝天監元年~三年(502~504)
卷**百四十六 梁紀二 梁武帝天監四年~六年(505~507)
卷**百四十七 梁紀三 梁武帝天監七年~十三年(508~514)
卷**百四十八 梁紀四 梁武帝天監十四年~十七年(515~518)
卷**百四十九 梁紀五 梁武帝天監十八年~普通四年(519~523)
卷**百五十 梁紀六 梁武帝普通五年~六年(524~525)
卷**百五十一 梁紀七 梁武帝普通七年~大通元年(526~527)
卷**百五十二 梁紀八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
卷**百五十三 梁紀九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
卷**百五十四 梁紀十 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
卷**百五十五 梁紀十一 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四年(531~532)
卷**百五十六 梁紀十二 梁武帝中大通五年~六年(533~534)
卷**百五十七 梁紀十三 梁武帝大同元年~三年(535~537)
卷**百五十八 梁紀十四 梁武帝大同四年~十年(538~544)
卷**百五十九 梁紀十五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中大同元年(545~546)
卷**百六十 梁紀十六 梁武帝太清元年(547)
卷**百六十一 梁紀十七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
卷**百六十二 梁紀十八 梁武帝太清三年(549)
卷**百六十三 梁紀十九 梁簡文帝大寶元年(550)
卷**百六十四 梁紀二十 梁簡文帝大寶二年~梁元帝承圣元年(551~552)
卷**百六十五 梁紀二十一 梁元帝承圣二年~三年(553~554)
卷**百六十六 梁紀二十二 梁敬帝紹泰元年~太平元年(555~556)
卷**百六十七 陳紀一 陳武帝永定元年~三年(557~559)
卷**百六十八 陳紀二 陳文帝天嘉元年~三年(560~562)
卷**百六十九 陳紀三 陳文帝天嘉四年~天康元年(563~566)
卷**百七十 陳紀四 陳臨海王光大元年~陳宣帝太建三年(567~571)
卷**百七十一 陳紀五 陳宣帝太建四年~六年(572~574)
卷**百七十二 陳紀六 陳宣帝太建七年~八年(575~576)
卷**百七十三 陳紀七 陳宣帝太建九年~十一年(577~579)
卷**百七十四 陳紀八 陳宣帝太建十二年(580)
卷**百七十五 陳紀九 陳宣帝太建十三年~陳長城公至德元年(581~583)
卷**百七十六 陳紀十 陳長城公至德二年~禎明二年(584~588)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節選
高祖武皇帝 永初元年(庚申,420)是年六月改年號為永初 1.春,正月,己亥日(十四日),北魏皇帝回到平城宮中。 2.西秦王熾磐立他的兒子乞伏暮末為太子,自己仍兼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大赦境內,改年號為建弘。 3.宋王(劉裕)想要接受晉帝的禪讓,即皇帝位,但難以開口,于是召集自己的朝臣,宴會喝酒,從容地說:“桓玄篡位,而使政權被奪,而我首唱大義,要復興晉朝,經過南征北伐,終于平定天下,成就功業,而蒙受宋公九錫的封命。現在我年將衰老(當時六十五歲),而地位竟如此的崇高。凡事、物都忌諱太盛太滿,這是難保長久安好的,因此,我現在要退還被封的爵位,回到京師(建康),退休養老。”臣子們都向他歌功頌德,但不知他說話的用意。傍晚,散會,中書令傅亮出了宮外,才領悟,再轉回宮,而宮門已關,傅亮就敲門求見,宋王開門接見,傅亮進門只說:“臣該暫時回到京師。”宋王了解了他的意思,不再說其他的話,只說:“要多少人護送你?”亮說:“幾十個人就可以了。”說完馬上辭別。傅亮出宮時,天色已晚,看到拖著長尾的星(彗星)貫穿在天空,他手拍著大腿長嘆說:“我常不相信天文的征兆,現在才知應驗了(表示劉裕應天命即帝位)。”傅亮到建康,夏,四月,就(以晉帝之名)征召宋王入京輔政。宋王留下兒子義康,為指揮豫司雍并四州軍事的都督、豫州刺史,鎮守壽陽。義康還年幼,以相國參軍南陽人劉湛為長史,處理府、州政事。劉湛從小就有管理事情的愛好,常常自比管仲、諸葛亮,廣泛涉獵群書、歷史,但不寫文章,不喜談論。宋王很倚重他。 4.五月,乙酉日(初二),北魏改謚宣武帝為道武帝。 5.魏淮南公司馬國璠、池陽子司馬道賜計謀在外叛變,司馬文思告密。庚戌日(二十七日),魏主殺國璠、道賜。并獎賞文思,封他為郁林公。國璠他們的事牽連到平城豪族因而被殺的有數十人,章安侯封懿的兒子玄之也受連坐。魏主以玄之是燕朝的舊世族,要寬免玄之的一個兒子。玄之說:“我弟弟的兒子磨奴,年小時就沒有父親,請能保全他的性命。”魏王就殺玄之的四個兒子,而寬宥了磨奴。 6.六月,壬戌日(初九),宋王到建康,傅亮暗地指示晉恭帝禪位給宋,并備禪位詔書的草稿呈給恭帝,要恭帝抄寫。恭帝欣然執筆,向左右的人說:“桓玄的時候,晉司馬氏已經失去了天下,而重新由劉公所延續到現在,已將近二十年;今天讓位的事,本是我甘心的。”于是把詔書寫在紅紙上。 甲子日(十一日),恭帝遜位于瑯邪府第,百官拜辭,秘書監徐廣悲痛哭泣。 丁卯日(十四日),宋王設置受禪壇在京師南郊,即皇帝位。典禮完畢,從石頭城乘法駕進入建康宮。徐廣又悲感哭泣,侍中謝晦向他說:“徐公有些過分了吧!”廣說:“你是宋朝的輔佐,我是晉室的遺老,悲傷與歡樂兩事,本來就不同。”廣是邈的弟弟。 武帝到太極殿,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永初。犯有批評當政議論名教的人,也洗去罪名,給予更新。 裴子野論說:古時重華(虞舜)嗣位,驅逐了四個壞人;武王攻克殷紂,把頑劣的殷人遷到洛邑。因為天下的壞人是相同的,民間的批評和議論也加以赦免,是錯的。 7.尊奉晉恭帝為零陵王;優待的禮遇,都仿效晉初司馬炎對待魏陳留王曹奐的方法,設王宮于舊秣陵縣,派冠軍將軍劉遵考率兵防衛,并把褚后降為王妃。 追尊皇考(劉裕的父親劉翹)為孝穆皇帝,皇妣趙氏為孝穆皇后;尊王太后蕭氏為皇太后(指繼母)。皇上(劉裕)事奉蕭太后從來就很敬慎,到了即帝位后,年紀已大,每天清早入朝中見太后,從未錯過時間。 下詔書稱晉朝所封爵位,當隨政權轉移而改變。只設始興、廬陵、始安、長沙、康樂五公,但把爵位降為縣公和縣侯,用以來奉承王導、謝安、溫嶠、陶侃、謝玄五族的宗祀,至于在義熙時出力同患難的人,仍同本階級,不必降級。 庚午日(十七日),以司空道憐為太尉,封為長沙王,追封已死的司徒道規為臨川王,而以道憐的兒子義慶繼承道規的爵位。其余的功臣徐羨之等人,升官進爵,都有差別。 ……
文白對照全譯本·資治通鑒·第四輯 南北朝(全四卷)(精裝)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初字公實,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司馬池之子。漢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原籍陜州夏縣(今屬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