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09378
- 條形碼:9787553309378 ; 978-7-5533-093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本書特色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12冊)是對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區,接受日本投降的珍貴史料檔案的整理和匯編。 本套檔案資料集分為12冊,按照受降單位和受降區編排,分為16個單元,即中國戰區受降,**戰區新鄭地區受降,第二戰區山西地區受降,第三戰區杭州、廈門地區受降,第五戰區許昌、郾城地區受降,第六戰區武漢地區受降,第七戰區潮汕地區受降,第九戰區南潯地區受降,第十戰區徐海地區受降,第十一戰區平津地區、青濟地區受降,第十二戰區包綏地區受降,**方面軍越北地區受降,第二方面軍廣州、海南島地區受降,第三方面軍京滬地區受降,第四方面軍長衡地區受降,以及臺灣行政長官公署臺灣地區受降。 主體內容包括:岡村寧次關于日軍投降事宜與中國方面的來往電報,中國戰區總受降報,各地區受降報,接收日偽產業、物資文電與清單,日軍投降兵力武器等統計表,日軍投降兵力分布圖,日軍投降場景照片。檔案形式有:書刊類、油印(或手抄)報告類、一般文書類、照片類以及特殊形式的檔案(地圖、圖表等),共4800余頁,將面向世人公開。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內容簡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盟軍**統帥部《總命令**號》關于受降區域的劃分,向中國戰區投降的日軍有陸軍的中國派遣軍、駐臺灣第十方面軍、駐越南北部第三十八軍,海軍的中國方面艦隊、高雄警備府等。 1945年8月25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發布命令,將中國戰區劃分為16個受降區(后略有調整):北越地區、廣州地區、汕頭地區、長衡地區、江西地區、杭州地區、滬寧地區、武漢地區、徐蚌地區、平津地區、山西地區、洛陽地區、開封地區、山東地區、熱察綏地區、臺灣地區,同時設立100處繳械點,并指定受降主官,準備接受日軍投降。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總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駐華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現場簽署投降書,并由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將降書遞交給中國受降主官陸軍總司令何應欽。此后,中國戰區分16個受降區,參照南京總受降儀式,舉行分區受降儀式,并具體辦理接受日軍投降繳械事宜。 中國戰區受降從1945年8月21日芷江洽降開始,經南京總受降儀式,到1946年2月各分區受降結束,歷時半年,共完成了對128萬余日軍的受降事宜。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目錄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相關資料
新華網: 據了解,這是中國戰區受降檔案首次系統公開。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的尚未系統公開的珍貴受降檔案為基礎,重溫那段中華民族抗日御侮的光輝歷史,以嚴正而無可辯駁的史實批駁日本右翼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謬論,體現了中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太國際秩序的締造者與國際和平的維護者的地位。 人民網: 重溫歷史,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史料展南京開幕。讓人們重溫中華民族抗日御侮的光輝歷史,用史實批駁日本右翼歪曲歷史、美化侵略的謬論。 鳳凰網: 8月10日,一批二戰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及南京受降儀式文物,首次系統地在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內展出。其中大量存檔與當時國民政府“國史館”內的八路軍、新四軍抗戰資料,也首次集中公開,再現了當年國共合作、抵抗日軍的悲壯歷史。 網易新聞: 10日下午在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的《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展覽共分為“全民族抗戰”、“日本戰敗投降”、“中國戰區總受降”、“分區受降”、“解放區抗日軍隊自主受降”5個部分,展出受降歷史照片200余幅,珍貴受降檔案100余件,以及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博物館館藏相關文物近30件。其中,南京博物院借展的中方代表何應欽在南京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簽字使用的文具六件套,為南博的“鎮館之寶”之一,它們見證了受降的輝煌時刻。
中國戰區受降檔案(全十二冊) 作者簡介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是集中典藏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歷屆中央政府及直屬機構檔案的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館藏總量為225萬余卷,約 4500萬件。館址在南京市中山東路309號,原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舊址,由我國著名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于1936年建成。檔案庫房、閱覽大廳和業務大樓等建筑均為1950年代后仿照宮廷建筑風格相繼建成。為集中管理國民政府遺留在南京的檔案,1951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處成立,其后又從成都、重慶、昆明、廣州和上海等地接收了大量國民政府中央機構的檔案,奠定了館藏檔案的基礎。1964年4月,南京史料整理處改隸國家檔案局,更名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由郭沫若先生題寫了館名。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設有保管處、利用處、整理編目處、史料編輯處、研究室(民國檔案雜志社)、技術處、信息化處和全國民國檔案資料目錄中心等業務機構,專門從事民國檔案的收集、保管、保護、整理、編目、接待利用和編研出版等工作,結合縮微復制、數字化掃描等手段,對館藏檔案進行研究、開發與利用。編輯出版了包括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叢刊、叢書在內共140余種上億字的檔案史料,并創辦了《民國檔案》雜志。接待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各地和美、日、英、法、德等國家的中外查檔者60萬人次以上。 經過幾代檔案工作者的努力,民國檔案在存史資政、服務社會等方面發揮出了愈加顯著的作用。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