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太史公的微博體-換個角度讀《史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062543
- 條形碼:9787535062543 ; 978-7-5350-625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太史公的微博體-換個角度讀《史記》 本書特色
本書為國學普及讀本 “華夏文庫 經典解讀系列”系列其中一冊,本系列書精選了中華民族思想史、文學史上有深遠意義的典籍、著作,邀約國內對此有一定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全新、全面的分析與解讀,使其能夠在不改變原有思想主題的前提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的人群進行了解和閱讀的出版物。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本書稿選取《史記》中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人物進行了闡述和評議,可作為古典文學、歷史學愛好者的入門讀物。
太史公的微博體-換個角度讀《史記》 內容簡介
在某種意義上,《史記》堪稱一部“天書”。 說其為“天書”,非言其神秘莫測,深奧難懂,而是言其如日月行天,難以企及;言其為后世治史者提供了范式和樣本:其一,《史記》創立了紀傳體體裁,創造性地發明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學編纂方法,從而把我國史學發展推進到了新階段;其二,《史記》**次以通史的形式記載了全國范圍,包括少數民族地區在內的三千年歷史,**次在文化上將中華各民族聯結為一個整體;其三,《史記》融歷史性與文學性于一爐,做到了真實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給后人展現了美不勝收的歷史人物群像畫卷,對我國古代小說、古代傳記產生了深刻的、無可比擬的影響……這樣的皇皇巨著,非“天書”而何? 唯有“天書”,方可讓后人體味到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希聲”、“無形”的背后,是其“遙看近卻無”的“神性”。 與“神性”相比,《史記》里更有“人性”。 “天縱”的司馬遷,一改前人以“編年體”著史的慣例,開創性地運用“紀傳體”的形式寫史。從編年體到紀傳體,這不僅僅是敘事藝術的轉變,而是從記事為主到寫人為主的重大跨越,因此,紀傳體對于編年體來說,堪稱顛覆性的改變,是歷史書寫方式的革命,更是人本意識的覺醒。當紀傳體成為《史記》*重要的敘事體例之時,也就意味著大量的、鮮活的人物故事將走進正史,成為歷史典籍的重要支撐。加之司馬遷本就對奇人奇事有天生的好奇,因而,我們得以在《史記》里見識了各種各樣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彩故事。一個個活色生香的故事,或詼諧、或辛辣、或辛酸、或機智、或傻比、或逗比、或冰清玉潔、或五味雜陳……像極了當下微博里的段子。因此,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說,《史記》也可以看作是“段子”合集,司馬遷可以被視為中國*早的“段子手”。 當然,這樣說也許并不確切,但卻概括了《史記》的別樣特點。因為,《史記》既然采用了“紀傳體”的形式,如何在“紀”和“傳”里寫出別具風采的歷史人物就成了當務之急。司馬遷的過人之處在于,他善于在令人目眩神迷的“大歷史”下,發現為人所忽略之下的“小故事”。更令人驚嘆的是,這些“小故事”一經司馬遷之手,馬上就會散發出異樣的魅力,進而讓歷史人物呈現出別樣的神采。也因此,我們在《史記》里,讀到了那么多令人過目不忘、令人拍案稱奇的“段子”,進而讓《史記》擁有了完全不同于別的歷史著作的魅力。在司馬遷這里,“小段子”成了“大歷史”,并成就了“大歷史”,顯然,“小段子”成為了司馬遷寫史的高效手段。從“段子”的角度讀《史記》,進而欣賞太史公的“微博體”,也許更能讓今天的我們品出別樣的滋味。 有時,聯綴完“段子”,太史公似乎意猶未盡,于是,他還會“買一送一”般的,再贈一段“太史公曰”,進而讓我們得以感知其心跳,感悟其悲喜。如果說,《史記》里諸多故事近乎微博“段子”,那么,“太史公曰”則更有當下微博的神韻。 無疑,“太史公曰”是史傳論贊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在《史記》之前的史書中也曾出現,譬如《左傳》、《國語》諸書。《左傳》在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點評時,往往以“君子曰”、“君子謂”、“君子以為”……發語。但是,類似的論贊形式在《史記》之前并不固定,更不成熟,是司馬遷將這一形式加以升華,并發揚光大。他一改從前“春秋筆法”所形成的將作者的臧否隱藏于支離破碎的字詞之間的慣例,開始直言不諱地亮出自己的觀點,創造性地以“太史公曰”的形式陳詞發聲,對如煙往事蓋棺論定。這無疑直接顯示了作者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宣告了“大寫的作者” 在歷史書寫上誕生。 “太史公曰”的形式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此后的著史者競相模仿,從而使中國傳統史學的寫作格式得以*終成型。逯耀東這樣評價“太史公曰”的價值和意義:“司馬遷肇創紀傳體并以“太史公曰”發論以來,就成為一種特殊的寫作方法,那就是為史學家留下了一個空間,允許他們在嚴肅而客觀地敘述歷史之后,有一個發抒己見的機會”,……“肇創了紀傳體的史學寫作形式,并且塑制了后世史傳論贊的版型”。 大家激賞的是“太史公曰”的高度,但我更看重的是“太史公曰”的溫度,只有在“曰”的時候,站立在歷史深處的太史公才露出了真性情,真面目。“太史公曰”為我們搭建了一座橋梁,引導著此岸的我們與彼岸的歷史相遇,并提供了自成一體的解讀。 “太史公曰”更是節制的,它的體量大概相當于今日的一條微博。何止體量相當于微博,細究起來,“太史公曰”里邊抖露的機靈,流動的情緒,展現的才氣,底里的精神……都酷似今天的微博,或歌或哭,或悲或喜,或笑或罵,或評或贊……無不一言九鼎,一氣呵成,一針見血,一劍封喉。 因此,如果說《史記》的“段子”值得細讀,那么“太史公曰”則值得精讀,正是“段子”加上“太史公曰”,讓身負“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美譽的《史記》具備了被一讀再讀的價值。微博高手司馬遷等著我們,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他老人家的微博體吧。
太史公的微博體-換個角度讀《史記》 目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