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當代云南怒族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128316
- 條形碼:9787222128316 ; 978-7-222-1283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云南怒族簡史 內容簡介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怒族簡史》客觀地記述怒族人民和怒族地區自新中國成立以來至今的這段歷史,全面反映和認真總結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怒族社會的跨越,怒族人民政治地位的變化,怒族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擁護社會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足跡,怒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偉大實踐,怒族地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的進步,民族干部的成長以及怒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等方面的成就和經驗,揭示怒族地區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汲取怒族地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發生挫折的教訓,這既是存史所需,也是資政所需,育人所需。可謂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怒族簡史》的編著者們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唯物史觀,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克服各種困難。以時序為經、大事為緯,在搜集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全面、準確、真實地記錄了1949年10月以來怒族地區民主改革、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尤其是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方方面面的重大事項;真實展現了怒族地區與新中國風雨同行的60多年來波瀾起伏的歷史軌跡;深入解讀了怒族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氣質;深刻揭示了邊疆民族地區民族工作的特點規律;生動反映了怒族地區生機勃勃的發展前景。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怒族簡史》經過本地區、本民族中的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領導的評審,經過《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編委會的把關審定,它堪稱是史學愛好者的一本手冊,是民族工作者的良師益友,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地方性的愛國主義教材。
當代云南怒族簡史 目錄
序二 亞娜
緒論
一、云南怒族的族稱族源、人口狀況及語言文字
(一)族稱
(二)族源
(三)人口狀況
(四)語言文字
二、云南怒族地區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
(一)地理環境
(二)自然資源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云南怒族地區的社會組織形態與建制沿革
(一)社會組織形態
(二)建制沿革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云南怒族的生活習俗
五、怒族人民反抗封建統治和外來侵略的英勇斗爭
**章 云南怒族地區的民主改革與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
**節 云南怒族地區的解放和人民政權的誕生
一、云南怒族地區的和平解放
一、云南怒族地區人民政權的誕生
第二節 貫徹“慎重穩進”方針,疏通民族關系
一、向怒江邊境群眾發放食鹽
二、團結上層,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三、貫徹宗教政策,正確處理宗教問題
四、支援解放軍進軍西藏
五、中央訪問團親臨怒族地區慰問
第三節 云南怒族地區向社會主義直接過渡
一、怒族地區社會經濟調查和“直接過渡”政策的確定
二、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干部
三、貫徹“團結、生產、進步”方針,開展山區生產改造
四、蘭坪縣兔峨怒族地區的緩沖土改
五、怒族“直過區”的農業互助合作
第四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農業生產“大躍進”
一、人民公社化運動
三、農村體制的初步調整
第五節 “三個擴大化”問題及糾正工作
一、肅反擴大化問題
一、劃階級、鎮反擴大化問題
三、對“三個擴大化”錯誤的初步糾正
第六節 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恢復發展生產
一、1959年的初步調整
一、貫徹中央“緊急指示信”,糾正“五風”
三、1962年的合作社體制調整
四、落實合作社政策及“小四清”運動
五、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農業學大寨
六、進行社會主又教育運動補課
……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云南怒族地區
第三章 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的云南怒族地區
第四章 云南怒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第五章 云南怒族地區的文化變遷
附錄 當代云南怒族歷史大事紀要
參考文獻
后記
當代云南怒族簡史 節選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怒族簡史》: 關于鎮反、肅反、劃階級擴大化問題,檢查認為,由于劃不清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界限,出了許多問題。逮捕人員中錯捕20%以上,有的是一般政治歷史問題,有的是一般思想問題,也當作敵人處理。肅反與鎮反結合,鎮反與平暴結合,社會、機關同時進行,加上刑訊逼供,造成了龐大的假案,傷害了干部,特別是民族干部。劃階級沒有掌握好標準,把一些民族上層、宗教頭人、富裕農民劃成了地富,錯劃地富占70%以上,擴大了敵對階級,孤立了自己。 各縣工委領導也都各自在四級干部會議上對1958年至1960年的工作進行了較為深刻的檢查,真實反映了1959年、1960年再度浮夸,糧食減產的情況。 四級干部會議以后,全區開始進行糾正“五風”和體制調整,在此基礎上,全區于1961年3月1日至11日,召開各縣工委書記、區委書記會議,認真傳達學習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就有關政策、糾正“五風”問題研究提出了明確意見。一是合作社體制至少7年不變,按勞取酬至少20年不變,社員個人生活資料永遠屬于個人所有。二是耕牛不折價入社,采取私有私養租用的辦法,租金按出勤和所耕面積,給予實際報酬。三是允許社員每戶保留1至1.5架自留地,保留社員自留地的政策至少20年不變。四是經濟林木不折價人社,不論今后基本所有制如何改變,社員私人房前屋后培育的零星果木,永遠為私人所有。五是清理外逃戶的農戶、人員和財產,對外逃戶的財產采取保護措施,由合作社保護起來。六是處理“一平二調”物資的清退賠償,屬于1958年以來機關、學校、部隊平調的勞動力、牲畜及其他物資,還未清退賠償的,必須在春節前全部清退賠償;占用了土地,用作菜地的退還,已修建了房屋,未償付土地費或作價太低的,適當償付補充;社與社之間,公社與生產隊之間平調的財物,都應進行清理,群眾意見不大的可不處理,當時由公社平調,現在找不到人無法追究的,由國家負責償還;合作社拆毀的社員住房、畜廄、倉庫,由社限期修復,屬于政府動員群眾搬家,或群眾搬家后又迂回原地,在住房、畜廄、倉庫上有困難的,或已經毀壞的,由國家幫助解決;合作社借用社員的農具、用具等一律歸還原主,損壞的折價賠償。 這些政策措施在怒族地區逐步得到貫徹執行之后,干部轉變作風,群眾情緒逐步穩定,邊疆形勢逐步向好的方面發展。 三、1962年的合作社體制調整 糾正“五風”,對“一平二調”實行退賠,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左”的錯誤,但是群眾的情緒還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外出的情況仍在繼續。1958年到1961年,怒江邊沿地區群眾外出人員已達9401人,雖然通過爭取已有2627人回歸,但多數人仍在境外。為了解決好工作中暴露出來的各種各樣的矛盾,特別是體制調整存在的問題,怒族地區各級黨委組織了工作組,從1961年9月至12月,深入重點鄉村,就體制問題全面調查研究工作,形成了20份調查報告。調查結果證明:農業生產合作社由于辦社缺少干部,群眾缺乏相應的覺悟和自覺要求,大量的社沒有辦好,許多群眾沒有從中得到實惠,生活反而比過去困難,因而對辦社產生動搖,失去了辦社的信心。領導對于這種情況,一直偏重于采取“鞏固提高”的方針,派干部加強工作,改造落后,這樣就形成了合作社“散不準,辦不好”的僵持局面。這實際上已經成了邊疆長期不能穩定和一些地區生產始終恢復不了的重要原因之一。 調查結束后,1962年初,中共麗江地委立即召開怒族地區縣、區委書記參加的邊疆工作會議,認真學習貫徹中央“八字方針”,*后依據討論意見和調查報告確定,怒江邊沿地區的合作社要退下來,并且要退到安全地帶。原則是:江西前沿、邊遠、分散、工作基礎差的一線地區,除個別社外,采取基本不辦社的方法;江東二線地區,根據自愿原則和領導骨干狀況,采取一部分辦,一部分退;會議估計“邊四縣”退社單干農戶約為15000戶左右,占合作社總農戶的60%;繼續辦社農戶為10000戶左右,占總農戶的40%。這一估計與實際調整的實際基本符合。 而蘭坪縣兔峨怒族地區的合作社仍在堅持中。 地委邊疆工作會議以后,1962年1月下旬至4月底,開展了怒江邊沿地區合作社的體制調整工作。調整后,生產合作社由1131個減少為708個,合作社規模縮小,10戶以下的有157個合作社,10~20戶的有339個合作社,20-30戶的有172個合作社,30戶以上的有38個合作社,人社農戶減少為11609戶,占原人社農戶的46.1%。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