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當代云南白族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2128330
- 條形碼:9787222128330 ; 978-7-222-1283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云南白族簡史 內容簡介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白族簡史》客觀地記錄了60多年來白族人民走過的發展道路,真實地再現了白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輝煌歷程,科學、深刻地總結了白族人民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曲折前進所積累起來的經驗教訓,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其借鑒歷史、資政當代、啟迪未來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當代云南白族簡史 目錄
緒論
一 白族的起源和形成
二 白族歷史概述
三 白族人口的發展和分布
四 云南白族區域自治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 大理白族自治州概況
六 幾點說明
上篇 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時期(1949-1978)
**章 大理地區白族人民的解放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夕的白族地區
第二節 白族人民的革命斗爭
第三節 白族人民歡慶解放
第四節 大理地區各級人民政權的建立
第五節 中央訪問團到大理訪問
第二章 人民政權的鞏固
**節 剿匪和鎮壓反革命
第二節 禁種罌粟和禁吸鴉片
第三節 減租退押
第四節 土地改革
第五節 支援解放西藏和抗美援朝
第三章 國民經濟的重建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的經濟斗爭
第二節 “三反”、“五反”運動
第三節 民族工商業的民主改革及發展
第四節 教育、衛生和廢除買賣婚姻制度
第五節 劍川地震和抗震救災
第四章 大理白族地區的民族區域自治
**節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醞釀和籌建
第二節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建立
第五章 云南白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始
**節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貫徹和統購統銷制度
第二節 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三節 **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第六章 云南白族地區的整風、反右派斗爭、反“地方民族主義”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節 針對云南地下黨干部的整風、反右派斗爭、反“地方民族主義”
第二節 急于求成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第三節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嚴重后果
第七章 貫徹“八字方針”,整風整社,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節 整風整社和貫徹“八字方針”
第二節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八章 宗教信仰的尊重和保護,文化藝術的繼承和創新
**節 宗教信仰的尊重和保護
……
下篇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1979-2007)
附錄 當代云南白族歷史大事紀要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當代云南白族簡史 節選
《當代云南少數民族簡史叢書:當代云南白族簡史》: 二、工業的恢復 “文化大革命”期間,社會動蕩,許多工業企業被迫停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被視為“管、卡、壓”而被廢止,生產秩序混亂,各種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工業生產損失巨大。“文化大革命”10年中,有7年出現全州性虧損,虧損金額累計達1207萬元,其中預算內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累計只有458萬元,而虧損金額就達978萬元,凈虧520萬元。1968年,大理州工業總產值比1965年下降48.90%。這一時期,在“左”的思想支配下,無視需要與可能,投入巨額資金興建大理州化工廠、巍山縣五一鐵廠及祥云、賓川、彌渡3個縣的氮肥廠等一批工業企業,有的建成后未投產,或投產后虧損嚴重而停產,造成巨大損失。但工業戰線廣大干部職工積極努力,不斷克服“左”的干擾和動亂帶來的困難,使這一時期的工業生產仍有一定發展,先后建成大理白族自治州通用機械廠、云龍錫礦、鶴慶錳礦、下關電池廠及一批縣辦的農機廠、水泥廠等工業企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后期進行的整頓,促進了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976年,大理州工業企業發展到469戶,工業總產值(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達12180萬元,比1967年增長1.14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776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63.77%;集體所有制工業產值4413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6.2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隨著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理州在堅持全民所有制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積極引導、鼓勵發展城鄉集體工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個體和私營工業,出現了國家、集體、個體一起上,多種經濟成分和經營形式并存的新情況,工業生產穩定健康發展。大理州的工業門類不斷增多,尤其是大理卷煙廠、大理造紙廠、鄧川奶粉廠、滇西紡織廠、云南人纖廠、大理啤酒廠、大理水泥廠等一批重點骨干企業相繼建成或先后從國內外引進先進設備,提高了企業的現代化水平和生產能力。同時,電力、煤炭、建材、冶金、食品加工、茶葉加工等行業企業也通過技術改造和挖潛革新,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產值有了較大提高。 三、財貿工作的恢復 “文化大革命”后期,國合商業合并為國營,并對合作店(組)、小商小販繼續實行限制政策,繼而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而割除。相繼,國合商業機構再次分設,恢復為合并前的大理州商業局、州外貿局、州供銷社和百貨公司、煤建公司、飲食服務公司等商業機構。之后,撤州商業局及下屬各專業公司以及州供銷社及下屬批發站等機構,將國合商業合并為國營,并由原財政撥款改為企業開支。后國合商業機構又分設,并恢復其下屬各專業公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大理州認真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制定的一系列發展個體經濟的方針政策,積極鼓勵和引導城鄉個體經濟的發展。 四、文、教、科、衛、體事業的恢復 1976年,各縣(市)革命委員會設文教組。1977年以后,又恢復為各縣(市)文教科。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以后,開始“撥亂反正”,逐步恢復正常秩序,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9年間,是大理文化藝術全面復蘇、迅速發展的新階段,也是新中國建立以來*為興旺發達的時期。 “文化大革命”后期,實行“讀小學不出村,讀初中不出大隊,讀高中不出公社”的辦學要求,“大辦”中小學。1976年,大理州全州小學附設初中班達719校,在校學生達73056人;完中由1965年的21校猛增為86校,在校學生達20000多人;小學從1965年的3216校增為5350校,在校學生391446人。許多城鎮都辦起了從小學到高中的“一條龍”學校。由于師資嚴重不足,只好采取初中教師教高中,小學教師教初中,小學民辦教師猛增到7590人,教學質量嚴重下降。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后,全州教育戰線開始撥亂反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各級黨委和政府把教育列入工作重點,教育行政部門積極解決內部比例失調問題。1984年,大理州第七次人大常委會通過《大理州普及初等教育暫行條例》,使普及小學教育有法可依,依法辦學。經過調整,全州初中由1978年的801個校點、1073個班,減為1987年的145個校點、598個班,減少65%;同時,新辦鄉辦和村辦聯辦的初中126校,使全州85%的鄉鎮有了初中。 ……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