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47530
- 條形碼:9787534847530 ; 978-7-5348-475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本書特色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與中亞各國的交流之路,佛教也經中亞向北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從西漢末佛教傳入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建立之前,大概有600年的時間,這個時期對于漢傳佛教體系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漢末到東晉之前,佛法初傳,著重于佛經的譯注,當時有名的高僧多是佛經翻譯家。從曹魏代漢到隋滅陳的369年間,佛教在全國范圍得到了多方位的傳播。
此時國家長期南北分裂,北方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大規模建寺造像、開鑿石窟;在南方的漢族王朝,佛教也開始得到帝王與士族上層的支持。這
個時期,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印度和西域的名僧進入內地傳教,一時名僧輩出。
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內容簡介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與中亞各國的交流之路,佛教也經中亞向北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國漢地。從西漢末佛教傳入一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建立之前,大概有600年的時間,這個時期對于漢傳佛教體系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西漢末到東晉之前,佛法初傳,著重于佛經的譯注,當時有名的高僧多是佛經翻譯家。從曹魏代漢到隋滅陳的369年間,佛教在全國范圍得到了多方位的傳播。
此時國家長期南北分裂,北方的統治者都是少數民族,大都扶植佛教,大規模建寺造像、開鑿石窟;在南方的漢族王朝,佛教也開始得到帝王與士族上層的支持。這個時期,中國僧人西行求法,印度和西域的名僧進入內地傳教,一時名僧輩出。
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目錄
——時代背景
1 菩提樹下證悟
——佛教歷史
2 從印度到東土
——漢魏晉南北朝佛教發展的時代背景
二 佛法初弘傳
——重要事件
1 白馬馱經至東土
——佛教初入漢地
2 融合與發展
——初傳期的佛道關系與著作
3 多地并弘
——三國時期佛教
4 玄佛合流
——西晉時期的佛教
5 南北皆舉
——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
6 日益興盛
——南北朝佛教
7 東西合璧
——魏晉南北朝的佛教藝術
三 但求佛法作
——名僧名士
1 譯經**人
——安世高
2 漢地皈依**人
——嚴浮調
3 月氏菩薩
——支婁迦讖
4 博知天下
——支謙
5 西行求法**人
——朱士行
6 百年傳法
——佛圖澄
7 一代宗師
——道安
8 名僧亦名士
——支遁
9 凈土宗初祖
——慧遠
10 海外求法**人
——法顯
11 譯經大師
——鳩摩羅什
12 解空**人
——僧肇
13 攝山大師
——僧朗
14 東來譯經
——真諦
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節選
《華夏文庫·佛教書系·佛法初來: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
魏嘉平年間,中天竺沙門曇柯迦羅來到了魏都洛陽。當時,魏國境內雖有佛法流傳,卻不正規,僧眾并未受戒,只把頭發剪去,表示有別于俗人。而齋懺儀式,仍效法漢地的祠祀,不是佛教規范的齋懺。
曇柯迦羅到洛陽后,糾正了上述情況,推行了正規的佛法。曇利迦羅應眾僧的請求,進行戒律的翻譯。戒律是經、律、論“三藏”之一,戒律的傳來,是三國時代佛教中重大的事件。因此曇柯迦羅雖然譯經甚少,但他始譯戒本,首傳戒法,意義很大。他由于擔心律文繁廣,不能為大眾所接受,因而他譯出節選的戒律《僧祐戒心》1卷,并請天竺和西域僧擔任戒師授戒。從此,魏地才開始按佛教的正規戒律授戒度僧,僧眾也有了遵循的戒規。這是中土有戒律受戒的開始,后世都將曇柯迦羅視為律宗的始祖。
后來,又有安息國沙門曇諦,來到洛陽,他也精通律學,在白馬寺譯出《曇無德(法藏)羯磨》1卷,此書一直在中土流行。因為它原出《四分律》,后來中土的律宗獨尊《四分律》,就與之有關。
在嘉平末年,又有康居沙門康僧鎧來到洛陽,翻譯了《郁伽長者所問經》與《無量壽經》等。此外,還有西域沙門白延(又作帛延)來洛陽譯經。
總體來說,曹魏時期的佛教得到了較大發展。雖然當權者曹操并未采取支持佛教的政策,但是后來的魏明帝(227~239年)曾大起浮屠,曹操的兒子陳思王曹植也喜讀佛經,并創作“梵唄”。
吳國佛教
吳國地處江南,建都建業(今南京),佛教也由中原輾轉傳人該地。佛教*先是由中原避亂南下的僧侶傳去的,安世高就是其一,他后來在會稽(今浙江紹興)去世。三國時期譯經*多的支謙,也避亂到了江南。吳代的譯經,開始于武昌,大盛于建業。譯人有維祗難、竺將(一作律)炎、支謙、康僧會等人。
支謙是這一時代的譯經大師,孫權曾經向支謙請教佛經,并任命他為博士。他的翻譯純用意譯,對于向來不翻的真言也沒有例外,他也曾為他自己所譯的《了本生死經》作注,此為經注的*早著作。
吳地僧侶除從北南下者外,也有從南北上者,如維祗難、竺將炎、康僧會等。維祗難是天竺沙門,在孫權黃武三年(224年)攜《法句經》的梵本來到武昌,《法句經》由他的同伴竺將炎與支謙共同譯出二卷,后經校訂,現在依然存世。竺將炎后來又在黃龍二年(230年),為孫權譯出《三摩竭經》《佛醫經》各一卷。
在維祗難譯經20余年后,康僧會于赤烏十年(247年)來到建業,建立茅屋,設置佛像,開始在民間傳教。此前雖有支謙在吳地譯經,但支謙是優婆塞(居士),服飾與常人接近,維祗難、竺將炎雖是僧人,但不懂漢語,也沒有在民間傳教,所以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到了康僧會在建業民間傳教,并且穿著沙門服飾,佛教的影響才日益擴大。
據記載,孫權因此而召見康僧會,并讓他顯示佛教的靈驗。康僧會顯現舍利的靈異后,孫權為他建塔,并造建初寺,這是吳地的**座佛寺。此后,孫皓即位,法令苛虐,并且意欲破壞佛寺,康僧會結合儒家經典向孫皓宣傳佛教教義,尤其是善惡報應說,佛寺得以保存,并使孫皓從善信佛。
……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