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繪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003907
- 條形碼:9787549003907 ; 978-7-5490-039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繪畫 本書特色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無數的文化財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質形態,被我們稱之為“文物”,實際上就是“文化遺物”,廣義上可以稱之為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它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共同構成了人類的文化遺產體系。 每一件文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承載著古老生活的生動細節。每一件文物都凝聚著偉大的古代智慧,熔鑄著歷史與藝術的大美。它們都有著非凡的身世,身經千萬次的錘煉與虔誠的雕琢,帶著匠工的汗水與體溫,或走向祀祝的祠壇,或走向王侯的幾案,或走向文人的書齋,或走向貴婦的妝臺……然后,或煙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長眠深海。今天,它們與我們不期而遇,像久違的故人,訴說,感喟…… “文物”作為歷史的產物,畢竟與今天的生活環境、語境等有著較大的差異,沒有專門的知識和概念理解,我們很難把它融入到現代社會生活和文明建設活動中,為此,學習和普及文物知識成為當代文化教育和創新思維訓練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實現文化遺產現代價值的必要途徑之一。該叢書就是一套這樣的“普及讀物”,目的是將那些通常呈現在專業書刊的關于中國文物的知識,或者在學者眼中的“常識”,尋找適宜的點,選擇典型的面,運用通俗的文字,趨避冷僻的術語和概念,介紹給喜歡中國文化的大眾,成為讀者了解中國文化某一面相的指南和津梁,進而將這類知識轉化為常識,沉淀為自身的文化底色! 此書是《中國文物小叢書》其中之一。 一位文物研究者說過,文物之所以令人著迷,是因為它們能讓我們突破時空的限制,與我們的祖先交流,讓我們把不同時代的文化凈收眼底。繪畫作為文物中重要的品類,*為直接地體現了上述特質,把不同時代的精神和審美展現在我們面前。 中國的繪畫歷史悠久,*早起源于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初,繪畫不是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出現的,我們的祖先在彩陶等原始的生活用具上繪制各種簡單而有規律的裝飾圖案,在洞穴中、巖石上涂抹、鑿刻各種紋樣和符號,這些附著在器具、巖石之上的圖案、紋飾與符號,粗獷、簡潔而抽象,它們不僅是繪畫的萌芽,也是文字的雛形,不僅具有裝飾美化的功能,更多的具有記錄、宗教祭祀的功能,但這些都不能稱之為獨立的繪畫藝術,不屬于文物品類下的繪畫。繪畫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意味著人類文明的極大進步,因為單從繪畫本身而言,既不能充饑解渴,也不能保暖防暑,僅僅能給人們美的享受,人們只有具有了非常高的精神追求,才需要不附著于任何物品的、脫離運用領域的、獨立的繪畫。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升天圖》透露出神秘與莊嚴,儼然是凡人與神靈溝通的載體。東晉《洛神賦圖》靜靜地向我們展示了灑脫倜儻的魏晉風度。《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中,豐腴的唐代婦女是那么自信從容,讓我們對強盛的大唐充滿向往;《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主人公眉宇間總是帶著淡淡的憂慮,不知是否在感傷南唐不可逆轉的衰頹之勢?《清明上河圖》中街道的熙攘熱鬧,《聽琴圖》中文人的雅致考究,《紡車圖》中勞動婦女的怡然自樂,如此繁華又如此雅致,百姓安居樂業,畫中的宋代是個美到極致繁榮到極致的時代。而《采薇圖》向我們述說宋代文人寧可餓死也不愿意投降的氣節,此時的宋代已經走向衰亡。《漁父圖》則告訴我們元代文人歸隱山林,淡泊名利的志向。《春山游騎圖》中,明代士人徜徉在山水中踏青,如此愜意。《落霞孤鶩圖》和《墨葡萄圖》卻傾訴著明代落魄才子空有才華而無法施展的無奈與悲傷。明清之際,《山窗研讀圖軸》再一次展現了前朝文人隱逸的理想。清代《仕女圖》中的少女衣著華麗卻呆滯而瘦弱,再無虢國夫人的自信和從容,讓人不禁愴然淚下……這些繪畫,帶領我們跟隨著祖先的足跡,去感受他們的歡樂與憂傷,他們心中*美麗的面龐,*迷人的風景;去了解在華夏大地上時代的更迭,文化的興衰。 中國古代繪畫流傳至今的很多,在精挑細選之后,本書把戰國至清代的一百多幅*具代表性的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展現給讀者,并簡要介紹了中國繪畫發展史。每一幅作品,都會有與之相應的文字進行描述,均是先介紹作者、再闡明鑒定的基本依據,*后賞析畫作,并自然地把歷史背景以及一些國畫知識的介紹穿插其間,讓讀者全面而立體地了解這些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藝術美感和文化內涵。 衷心希望這本書能讓讀者了解一些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書中的這些藝術瑰寶能給讀者美的精神享受。
繪畫 內容簡介
要嚴肅滴說幾句啦!**,毫無疑問,這是一套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文物在明處,知識點在暗處。第二,缺席文物及古代生活實物的歷史知識,總讓人有點不踏實,看了這套書,我想會有回到歷史現場,參與古人生活的體驗。這可是灰常難得的體驗。第三,有朋友說,嘿,別整了,文物的書都恁多了,還做個什么勁兒。我只能悠悠地吸一口氣,這么回答:文物的書是不少,但鑒賞類偏多,學術類偏深。這一套以點帶面,不是收藏入門書,而是文化悅讀書(當然如果將它們看做收藏入門書,我偷偷地說,我完全沒意見),受眾面可是比較大的。第三,你是不是為青銅器的那個那個還有那個字,不知道猜什么好呢?告訴你,這套書可有生僻字的注音。你是不是為書法、繪畫流派的線索,查了好幾十次百度呢?告訴你,這套書可交代的很是清晰。涉及古人生活的很多名物,無法展開敘述的一些知識,這套書都在頁邊添加了舒適且富有人性的注解。一件器物的來龍去脈,是文物的傳記,這里頭可不乏這樣的貨。以上這些話可是相當嚴肅的,當然,*多的還是誠懇。
繪畫 目錄
先秦繪畫
漢代繪畫
魏晉南北朝繪畫
隋唐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鞍馬雜畫
五代十國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畫
兩宋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雜畫
元代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雜畫
明代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雜畫
清代繪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雜畫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書目
繪畫 作者簡介
朱啟新,中國著名文博書籍出版人,曾任《文物》副主編、《中國文物報》特約編審、多所高校兼職教授。主編或出版《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考古人手記》(第一、二、三輯)、《中國文物與學科叢書》等大型考古文博叢書。著有《說文談物》、《文物物語:說說文物自身的故事》、《看得見的古人生活》、《文物與語文》等。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