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708855
- 條形碼:9787510708855 ; 978-7-5107-0885-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本書特色
呈現正面抗日裝甲力量遺失之細節,多份檔案尚屬首度公開! 娓述抗戰時期中、日裝甲力量歷史沿革,以裝甲兵種視角解讀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另一面!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內容簡介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共兩部。《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18-1937》講述了中日兩國從1922年初組建裝甲兵到1938年前雙方裝甲部隊交戰的歷史。即將出版的《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38-1945》將為大家呈現自1938年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中日兩國裝甲兵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區作戰的歷史。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前言
戰車在人類戰爭史中的起源,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中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戰車,那是目前所發現的世界上*早有圖文記載的戰車。對我們古老的祖國來說,戰車的歷史亦極其悠久—從夏、商的上古時期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戰爭中使用戰車這種裝備了;到春秋戰國時期,戰車成為各諸侯國重要的作戰武器之一,還形成了“車陣”這種獨特的作戰形式。然而隨著戰爭武器和戰術手段的不斷變化,曾經輝煌的戰車幾經沉浮,逐漸被冷兵器時代速度更快且更靈活的戰馬所取代,一時間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在人類社會進入到近現代以后,隨著熱兵器時代的興起,這種已被人們遺忘的作戰利器又以全新的面目—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形式,重返歷史舞臺,并成為地面戰場作戰武器的王者。
作為人類戰爭史中地面戰場的主要突擊兵器,現代戰車(即坦克及裝甲車輛)的存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眾所周知,現代坦克是在**次世界大戰中由英國人首先發明并用于實戰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成功借“閃電戰”橫掃西歐,還肆無忌憚地將鐵蹄踏向蘇聯的廣闊原野,讓全世界見識到這種陸戰突擊武器的巨大攻擊力。到如今,這位“陸戰之王”已經家喻戶曉,其發展沿革和經典戰術已被世界各國軍事學家研究得無比透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另一個主戰場—中國戰區及亞太戰場卻是個例外,由于主要參戰國(中、日兩國)的裝甲戰車技術落后,其戰車發展史似乎被多數人遺忘。中國戰車發展史更是鮮有問津—連年的戰火致使其原始資料大量遺失,大量細節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至今仍被許多文學作者誤會,甚至曲解。鮮為人知的是,當時的中國是除德國以外世界上第二個成立獨立坦克裝甲師的國家,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第200師也是繼1935年德國組建三支機械化裝甲師之后世界上第四支成建制的裝甲師。
為此,我和徐帆進行了歷時十余年的艱苦研究,在收集了大量中日兩國相關史料、當事人回憶錄及遺存照片的基礎上,編著了這套反映上世紀初中日兩國裝甲部隊歷史沿革的叢書。我們希望通過裝甲兵這一單一兵種的視角,解讀中國抗日戰爭糅合著血性與悲壯的一面……叢書分為兩部。《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18-1937》講述了中日兩國從1922年初組建裝甲兵到1938年前雙方裝甲部隊交戰的歷史。即將出版的《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 1938-1945》將為大家呈現自1938年開始到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前,中日兩國裝甲兵在中國及太平洋戰區作戰的歷史。謹以此書獻給那些在中華民族獨立戰爭中付出鮮血與生命的英雄們!他們的功績將永遠被后人所銘記!
由于本書所載內容圖片資料少見,部分照片免遭戰火已屬不易,唯圖片精度有所欠缺,乃本書之憾,望諸君諒解為感。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目錄
**節 古代中國戰車之概述
第二節 世界古代戰車與近代坦克的誕生
第二章 早期日本裝甲車輛的引入及開發(1918-1930)
**節 日本早期鐵路與汽車工業的發展概述
第二節 日本引進的首部戰車—英國MK.IV型坦克(“四號”型重戰車)
第三節 日軍參與的西伯利亞干涉作戰及使用的部分機械化裝備
第四節 日本陸軍戰車隊的創設(*初的戰車隊)
第五節 日本國造裝甲車輛的開發
第六節 日本關東軍
第三章 早期中國裝甲車輛的引入及發展(1922-1930)
**節 早期中國鐵道及裝甲車輛
第二節 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裝甲部隊
第四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中日局部戰爭(1931-1933)
**節 國民政府中央軍裝甲部隊之初建
第二節 “九·一八”事變
第三節 天津事件
第四節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地區作戰情況
第五節 “一·二八”淞滬戰役(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六節 日本陸軍騎兵裝甲車的開發
第七節 興安嶺隧道戰役
第八節 長城抗戰
第五章 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裝甲部隊之初期發展
(1929-1937)
**節 中國軍事留學生
第二節 中國赴歐美軍事考察團
第三節 **次國共內戰之圍剿與反圍剿作戰
第四節 陸軍騎兵師裝甲車隊
第五節 陸軍交通兵第二團戰車營
第六節 陸軍交輜學校
第七節 民國二十四年秋季大演習
第八節 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20日)
第九節 綏遠抗戰之百靈廟戰役(1936年11月10日-24日)
第十節 國民革命軍陸軍裝甲兵團
第六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的日本裝甲部隊發展
(1932-1937)
**節 日本陸軍新式裝甲部隊
第二節 大島軍備考察團
第三節 日軍裝甲列車的增強
第七章 抗日戰爭初期(1937-1938)
**節 “七·七盧溝橋”事變
第二節 平綏線東段戰役
第三節 平漢線戰役
第四節 忻口會戰之雁門關、崞縣、原平作戰
第五節 “八·一三”淞滬會戰
第六節 南京保衛戰
參考文獻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節選
四 誓與南京共存亡!陸軍裝甲兵團戰車第三連*終之戰
12月11日,南京城已處在三面被圍的危急形勢下,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令各部隊作好巷戰準備,并嚴令屬下部隊不得擅自撤退陣地。國軍戰炮分隊戰車連奉命配屬于第83軍(軍長鄧龍光)第156師(師長李江)麾下參加巷戰。午夜12時,唐生智接到蔣介石所發的“侍參”撤退令:“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之要旨也。”在12日凌晨3時,唐生智召集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劉興,參謀長周斕、廖肯以及參謀處第1科科長譚道平等人,商討撤退問題,12日下午5時左右,唐生智召開師長以上的高級將領會議,宣布決定棄守南京,并發布“衛戍作命特字**號”撤退命令,全文如下:
◎12月12日15時于首都鐵道部衛戍司令部
一、敵情如貴官所知。
二、首都衛戍部隊決于本日(12日)晚沖破當面之敵,向浙、皖邊區轉進。我第七戰區各部隊刻據守安吉柏墊(寧國東北)、孫家鋪(宣城東南)、楊柳鋪(宣城西南)之線,牽制當面之敵,并準備接應我首都各部隊之轉進。蕪湖有我第76師、其南石炮鎮有我第6師占領陣地,正與敵抗戰中。
三、本日晚各部隊行動開始時機、經過區域及集結地區,如另紙附表規定。
四、要塞炮及運動困難之各種火炮并彈藥,應徹底自行炸毀,不使為敵利用。
五、通信兵團,除配屬外部隊者應隨所屬部隊行動,其余固定而笨重之通信器材及城內外既設一切通信網,應協同地方通信機關徹底破壞之。
六、各部隊突圍后運動務避開公路,并須酌派部隊破壞重要公路橋梁,阻止敵之運動為要。
七、各部隊官兵應攜帶4日炒米及食鹽。
八、予刻在衛戍司令部,爾后到浦鎮。
◎右令。
計附表**、第二兩紙。
附表**為“南京衛戍軍突圍計劃”,其內容為:
(一)74軍由鐵心橋、谷里村、陸郎橋以右地區突圍,向祁門附近集結。
(二)71軍、72軍自飛機場東側高橋門、淳化鎮、溧水以右地區向敵突圍,向黟縣附近集結。
(三)教導總隊、66軍、103師、112師自紫金山北麓、麒麟門、土橋鎮、天王寺以南地區向敵突圍。教導部隊向昌化附近集結,66軍向休寧附近集結,103師、112師向于潛附近集結。
(四)83軍于紫金山、麒麟門、土橋鎮東北地區突圍,向歙縣附近集結。
以上各部隊突擊時機為12日晚11時后開始,但83軍為13日晨6時。
(五)第2軍團應極力固守烏龍山要塞,掩護封鎖線,于不得已時渡江,向六合集結。
(六)36師、憲兵部隊及直屬諸隊依次渡江(另有渡江計劃表),先向花旗營、烏衣附近集結,但36師應掩護各部隊渡江(后),然后渡江。
在書面命令分發后,唐生智又下達了口頭指示,規定第87師、第88師、第74軍及教導總隊“如不能全部突圍,有輪渡時可過江,向滁州集結。”*終導致計劃中規定的由正面突圍的部隊除廣東系的第66軍及第83軍大部按命令實施突圍外,其余各軍、師均未按命令執行,全都蜂擁至南京下關進行渡江,致使當時下關的運輸力量完全無法承受。
同日傍晚,戰炮分隊張營附通知戰車連連部偵察班長何嘉兆南京棄守的消息,以及戰車部隊應于當日晚8時起由邵百昌指揮,為渡江序列內的第二梯隊,從下關碼頭渡江撤向津浦碼頭集結,而無法撤離的裝備則一律破壞掉。隨后,何嘉兆通知戰3排在中華門附近作戰的戰車部隊撤回交通部待命。之后在張營附的指揮下,戰車連第1、3排先行向下關挹江門附近撤退。12日晚,尚在光華門戰壕邊阻擊日軍的戰2排1輛坦克才知道前線部隊已經開始撤退的消息,于是也隨第88師余部官兵撤向下關。隨后,戰車連在向下關撤退的途中遇上了乘坐三輪摩托車撤退的教導總隊輜重營營長郭歧,并將其一路護送至挹江門附近。而挹江門附近此時已經是擠滿了準備撤退的中國軍隊,由于撤退命令傳達的遲滯,在挹江門維持渡江秩序的國軍第36師未得到*新的命令及部署,故守門士兵不允許未經批準的部隊撤出挹江門,并開槍加以制止蜂擁而來的潰兵,雙方發生沖突,導致場面十分混亂,戰車連也在準備出挹江門時,遭到了守軍第36師的鳴槍阻攔,在張營附的指揮下,戰車連坦克轉動機槍塔一陣射擊將挹江門城門樓角擊毀,一時間嚇住了守門的士兵,戰車連便乘機加油強行沖擊挹江門,將堵塞城門的部分沙袋撞毀后沖出城門,后面的人群也隨坦克蜂擁而出,擁擠之下不時有人被擠倒踩死,這時殿后的戰車連坦克也壓過被踩死的人群尸體沖出了挹江門,此時,兩輛停置于城門洞內的軍用卡車也被坦克撞毀并引發了大火,戰車連在濃煙火海中到達了下關江邊的海軍碼頭附近。
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1918-1937 作者簡介
徐帆,1987年1月生于江蘇省南京市。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日兩國裝甲部隊與武器裝備的發展史、模型制作及民國時期中國國術發展史等方面有著較深入的研究。
甄銳,1978年8月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國軍事及裝備史學者,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特約撰稿人。著有《抗戰中國坦克裝甲車輛圖鑒1924-1945》、《丹青難寫是精神——抗日戰爭中國民黨陸軍單兵裝備詳解》等文章。并制作了大量中國抗日戰爭題材仿真比例模型及場景,代表作為《血戰臺兒莊之告急》、《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炮嘯岳麓》、《重慶大轟炸》和《南京受降》等,中央電視臺十套節目《人物》、《手藝》曾對其進行了專訪,并制作了專題記錄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