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92690
- 條形碼:9787807692690 ; 978-7-80769-269-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本書特色
劉禎、王文章編著的《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通過研究目連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當代的價值,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了目連文化,包括目連救母故事緣起與衍化、目連戲歷史概述、目連戲思想屬性、目連戲入神系列、目連戲藝術形態及其表現方式、目連戲與地方劇種、《勸善金科》:民間本與詩贊系戲曲、目蓮救母與寶卷形成、《目蓮救母》與彈詞藝術、目連與小說《西游記》、目連戲與宗教戲劇、目連戲的價值與影響,對目連文化的發展和其他文化進行了認真梳理和比較,為讀者更全面認識目連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可能。
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內容簡介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中國民間目連文化》通過研究目連文化的起源、發展與當代的價值,全面、系統、深入地分析了目連文化,包括目連救母故事緣起與衍化、目連戲歷史概述、目連戲思想屬性、目連戲入神系列、目連戲藝術形態及其表現方式、目連戲與地方劇種、《勸善金科》:民間本與詩贊系戲曲、目蓮救母與寶卷形成、《目蓮救母》與彈詞藝術、目連與小說《西游記》、目連戲與宗教戲劇、目連戲的價值與影響,對目連文化的發展和其他文化進行了認真梳理和比較,為讀者更全面認識目連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可能。
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目錄
**章 目連救母故事緣起與衍化
**節 佛經與目連救母故事緣起
第二節 變文與目連救母故事衍化
第三節 目連與地藏源流關系
第二章 目連戲歷史概述
**節 宋元目連雜劇與戲文
第二節 明代目連戲演出與劇本
第三節 清以來目連戲流傳與發展
第三章 目連戲思想屬性
**節 報恩行孝與救苦救難
第二節 勸善懲惡與因果輪回
第三節 地獄陰間之二重性品格
第四節 封建社會中下層生活寫照
第四章 目連戲人神系列
**節 上窮碧落下黃泉——目連形象的象征意義
第二節 母親與罪人——劉氏形象的文化意蘊
第三節 劉賈、傅相、益利之形象
第四節 佛祖、觀音、閻王之描寫
第五章 目連戲藝術形態及其表現方式
**節 目連戲民間戲劇特征
第二節 目連戲演出格局
第三節 目連戲音樂特征
第四節 目連戲表演特點
第五節 目連戲表現技巧
第六節 目連戲儀式習俗
第六章 目連戲與地方劇種
**節 《目連聯臺莆仙戲》
第二節 皖南本《目連》與《串會后本》
第三節 《陽腔目連戲》與“兩頭紅本”
第四節 《劉氏四娘》與川劇
第五節 湘劇《目蓮記》
第六節 祁劇高腔《目連傳》
第七節 辰河高腔《目連演出本》
第八節 《弋腔目連記》
第九節 京劇《目連救母》
第十節 《傅羅卜傳奇》與昆曲
第十一節 流行北方的幾種目連戲
第七章 《勸善金科》:民間本與詩贊系戲曲
**節 從鄭之珍改編《勸善記》到宮廷大戲《勸善金科》
第二節 宮廷大戲、民間本《勸善金科》比說
第三節 民間本《勸善金科》與詩贊系戲曲
第八章 目連救母與寶卷形成
**節 關于《救母經》刊印時間
第二節 《救母經》為所謂“說經”、“佛經”
第三節 《救母經》與《慈悲道場目連報本懺法》
第四節 《救母經》、《報本懺法》與《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
卷》的差異
第五節 “經”、懺法與寶卷的形成
第九章 《目連尋母》與彈詞藝術
**節 彈詞與《目連尋母》
第二節 ((目連尋母》與目連戲之比較
第三節 彈詞、戲劇地獄構設及含義
第四節 《目連尋母》形式特點
第十章 目連與小說《西游記》
**節 目連救母與《西游記》故事衍變的基本判斷
第二節 深層意緒(1):目連之于孫悟空
第三節 深層意緒(2):玄奘西天取經故事對目連戲的影響
第四節 目連戲與《西游記》的獨特結構方式
第十一章 目連戲與宗教戲劇
**節 宗教戲劇及其概念
第二節 目連戲與歐洲中世紀宗教劇之比較
第三節 中西方宗教與戲劇淵源
第十二章 中、韓目連救母故事比較研究
**節 東方共相:目連救母故事
第二節 中、韓目連救母故事源流概勢
第三節 中、韓目連救母故事關系發微
第四節 中、韓目連救母故事比較研究
第十三章 目連戲的價值與影響
**節 “活化石”、“戲祖”——目連戲的價值
第二節 “支配三百年來中下社會之人心”——目連戲的影響
附:《王婆罵雞》與中國民間文化
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 作者簡介
劉禎,男,1963年5月生,內蒙古土默特左旗察素齊鎮人,漢族。中共黨員。1984年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中文
系,獲文學學士。1987年畢業于揚州大學師范學院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1987年至1989年,在江蘇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工作,講師。1991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獲文學(戲劇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分配到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94年評為副研究員。2000年9月評為研究員。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戲曲研究》主編,《中華戲曲》副主編,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副會長,中國俗文學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同濟大學兼職教授,中山大學中國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山西省戲曲文物中心兼職教授并擔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民族藝術》、《中華藝術論叢》、《藝術學》編委。文化部第一屆青聯委員。主要從事戲曲史論及民間文化、宗教祭祀戲劇等方面的研究。多次擔任文化部及省市戲劇展演暨大獎賽評委,多次參與、組織全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處做學術講座。曾應邀到美國、韓國、俄羅斯、新加坡、越南、臺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地區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考察
現擔任重點課題《昆曲藝術大典》副總主編。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