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在歷史的邊際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693826
- 條形碼:9787807693826 ; 978-7-80769-38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歷史的邊際 本書特色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文庫:在歷史的邊際》集結了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2000年之前(含2000年)在各類學術期刊上發表的36篇理論及評論文章,內容涉及文藝理論、文藝史學、電影理論、電影史學、作品批評、作家批評等多個層面。
在歷史的邊際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1983-1989年、1990-1999、2000年共三編, 主要內容包括: 試談文藝創作中靈感的特征、陳白塵史劇觀初論、《死水》的繪畫美及其美學意義、蕭乾與象征主義等。
在歷史的邊際 目錄
**編 1983—1989年
試談文藝創作中靈感的特征
陳白塵史劇觀初論
《死水》的繪畫美及其美學意義
蕭乾與象征主義
論李健吾文學批評的審美個性
新文學批評意識和批評模式的引進與重構——論茅盾對丹納的接受
新文學價值意識、藝術思維和審美組織的歷史選擇——論茅盾對托爾斯泰的接受
藝術文化學:實踐意識與建設思維的拓展
文學史的歷史探詢——也談重寫文學史
關于批評自由的反思
為歷史文化框范的闡釋與批評——征安時期魯訊研究枝談
第二編 1990—1999年
歷史的探尋與跋涉——由蕭乾《未帶地圖的旅人》看一代知識分子的選擇心態
茅盾文學批評的思維個性
現代化:文學探索與文化批評的抉擇——林非文學批評和研究初論
歷史理性的個性演示——魯迅、陳獨秀、胡適的文化心態比較
自己的園地:無聲潛思與獨立探詢——論周作人的文學批評個性
理論建構與接受的未決狀態
悠長的期冀與采集——蕭乾近年省思與回憶性散文印象
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結構與魯迅
使命意識與批評的感性投入——論成仿吾文學批評的個性特征
批評選擇與歷史責任的接受——論魯迅文學批評的文化心態
文化散文論
郁達夫文學批評探索
蕭乾與沈從文
“進步電影”:在歷史的邊際追索與超越——1945—1949沖國電影的透視
社會互動與對話中的藝術批評行為
回首“昆侖”和“文華”
出版人的“呆氣”
一位大導演的精神肖像
轉換與位移——新時期十年(1979—1989)電影綜論
逝去的時光——湯曉丹的曲折的電影道路
邊緣·電影·夢想——桑弧論
第三編 2000年
歷史的舊路
——中國電影與孫瑜
電影的成長與話語空間的拓示——1990—2000年中國電影綜論
20世紀中國電影話語與夏衍
附錄 丁亞平發表文章、出版著作目錄(1983—2000)
在歷史的邊際 作者簡介
丁亞平,我國首屆電影學博士。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北京電影學院電影研究基地常委;中國電影“華表獎”、電視“金鷹獎”、“五個一工程”電影獎、數字電影“百合獎”等多個獎項的評委。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青年課題、年度課題、國家重點項目,并獲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中國藝術研究院重點科研項目。作為中國電影史學者,積極參與國際及亞洲電影交流,曾赴美國、德國、法國、意大利、丹麥、韓國訪問研究及講學;多次赴香港大學、香港電影資料館進行學術交流并擔任主講教授。主要成果:發表學術文章三百余篇,共計兩百余萬字;出版專著《藝術文化學》、《影像中國——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老電影時代》、《電影的蹤跡——中國電影文化史評》、《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中國當代電影史》等,共計12部。擔任全園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國電影》、《電視藝術》主編。此前,亦曾任文化藝術出版社總編輯。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