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追尋時空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099071
- 條形碼:9787218099071 ; 978-7-218-09907-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追尋時空 本書特色
《葛劍雄文集五:追尋時空》收入葛劍雄教授三部重要學術論文自選集,全面反映了作者在其三十余年學術生涯不同階段的治學歷程。 《葛劍雄自選集》收錄作者早年在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領域的代表性論文,體現出作者深厚的研究功力和扎實的學術水平。 《行路集》收錄作者多年來在治學道路上的所思所感,體現出一位知識分子深沉的治學和家國情懷。 《葛劍雄自選集續編》則體現了作者近年來知行合一,對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古老而嶄新的交叉學科的繼承與發揚。
追尋時空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葛劍雄自選集、行路集、葛劍雄自選集續編三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關于秦代人口數量的新估計 ; 漢武帝時“戶口減半”考實 ; 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 ; 研究中國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等。
追尋時空 目錄
葛劍雄自選集
自序
人口與中國疆域的變遷——兼論中國人口對外部世界的影響
關于秦代人口數量的新估計
漢武帝時“戶口減半”考實
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
《中國移民史》前言
研究中國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古都與移民
移民與秦文化
永嘉亂后漢人對河西的遷移及其文化意義
福建早期移民史實辨正
宋以前的洛陽與移民
歷史的啟示:中央集權下的中央與地方
論秦漢統一的地理基礎
關于西南早期文化和交通的幾個問題
歷史人才分布研究二題
家譜:作為歷史文獻的價值和局限
中國傳統的民族主義與開放觀
我看東西方文化
就事論事與不就事論事——我看《懷柔遠人》之爭
行路集
永在路上(《行路集》代自序)
五十述學
真實的歷史:永恒的追求——我的史學觀
知識分子的歷史地位和主人意識
納稅人的義務和權利:社會公正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開創我國歷史地理研究的新階段
全面正確地認識地理環境對歷史和文化的影響
關于環境保護的幾點思考
移民與中國的現代化
民族主義是救中國的靈丹妙藥嗎?
我們應有的反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
開放觀念與世界新文明
世紀雜感
略論我國封建社會各階級人口增長的不平衡性
論中國史上之戶口——兼論準確使用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秦漢時期的人口遷移與文化傳播
永嘉之亂后的人口南遷
宋代人口新證
論中國的大古都的等級及其量化分析——兼答安陽能否列為“七大古都”
葛劍雄自選集續編
面向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學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
尊重歷史,立足現實
從歷史地理看徽商的興衰
從歷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從歷史地理看長時段環境變遷
調節人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改善西部自然環境的關鍵
“天人合一”——建設美麗中國之道
中國歷史地圖:從傳統到數字化
《蘋果里的五角星——〈系列世界地圖〉誕生紀實》序
移民與都市文化
移民與文化傳播——以紹興為例
中國古代為什么有重視歷史的傳統
地圖上的中國和歷史上的中國——讀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言》和《歷
史上的中國和中國歷代疆域》
世界史中的中國——中國與世界
河流孕育了人類文明,人類應該延續河流的生命
城市品性
城市城市——從中國的城市體制看舊城破壞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了保護
紀錄片能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嗎
從歷史地理認識鄭和航海的意義
評《1421:中國發現世界》——兼論真實史料的重要性
中國的傳統生存智慧與生態觀
追尋時空 相關資料
近二十年來,我時時感到,從我們的老師到學生,三代人都在注視著我們。我時時感到,我不僅是為了追尋自己的目標而走在這條路上,也是為了彌補三代人的缺憾,為了同時代的那些不幸者。
——葛劍雄
追尋時空 作者簡介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出生于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今屬湖州市南潯區)。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歷史系歷史地理專業研究生,師從譚其驤教授。1981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