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33467517
- 條形碼:9787533467517 ; 978-7-5334-675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本書特色
李清華的《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一書,以歷史為經(jīng),構(gòu)建了一個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的價值體系。本書從遠古夏商周起步,陸續(xù)剖析、研究了歷史上人文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和變化:夏商周及《周易》、《詩經(jīng)》人文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形成;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墨、道三家人文教育思想多元發(fā)展的狀況;秦漢時期董仲舒、王充及《禮記》、《史記》體現(xiàn)出來的人文教育思想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狀況;魏晉南北朝的玄學、佛教及顏之推的人文教育思想;隋唐時期以韓愈、柳宗元為主的人文教育思想從發(fā)展走向鼎盛;宋元時期二程、朱熹及陸九淵人文教育思想達到高峰;明清之際王陽明、黃宗莪、顧炎武、王夫之、嚴復人文教育思想既有傳承也有退縮的局面;民國時期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陶行知為主的人文教育思想的歷史性轉(zhuǎn)型。可以說,這是一部歷史線索清晰、材料充分、論述合理的著作。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主要以研究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思想為主, 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傳統(tǒng)美德, 以文化人, 以文育人, 從小培養(yǎng)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核心價值觀自信, 積極引導人們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目錄
**章 遠古夏商西周:人文之化成
一、時代背景
二、遠古:生活即教育,言傳身教
三、夏朝:聽天由命,敬天尊祖
四、商朝:尊神重孝,敬事鬼神
五、西周: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六、《周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七、《詩經(jīng)》: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第二章 春秋戰(zhàn)國:人文之濫觴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儒家:仁者愛人,修身成人
四、墨家:兼相愛,交相利
五、道家:無為而治,以道化民
第三章 秦漢:人文之流變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董仲舒:天人合一,獨尊儒術(shù)
四、王充:人死無知,不以為鬼
五、《禮記》:以禮化民,禮中見孝
六、《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人文之自覺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魏晉玄學:崇尚自然,以無為本
四、魏晉佛教:自覺自悟,自修成人
五、顏之推:教人誠孝,端正家風
第五章 隋唐:人文之恢弘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韓愈:順性克情,尊師重道
四、柳宗元:吏為民役,以德安民
第六章 宋元:人文之大成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程顥和程頤:重義輕利,義利兼顧
四、朱熹:格物致知,居敬存養(yǎng)
五、陸九淵:存心養(yǎng)心,辨志明義
第七章 明朝:人文之延續(xù)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王陽明:正心誠意,致其良知
第八章 清朝:人文之退縮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黃宗羲: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
四、顧炎武:博學于文,行己有恥
五、王夫之:理欲皆性,理欲合性
六、嚴復:兩利為利,獨利不為利
第九章 民國:人文之轉(zhuǎn)型
一、時代背景
二、人文教育思想概述
三、梁漱溟:理性為體,本能為用
四、熊十力:仁者本心,體用不二
五、馮友蘭:知覺靈明,盡心盡性
六、陶行知:愛滿天下,教人求真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節(jié)選
《夢山書系: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三、魏晉玄學:崇尚自然,以無為本 在儒學教化思想衰微的同時,士族貴族階層興起了一股研究《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玄學思潮,并用老莊的道家學說,圍繞著自然與名教之爭,猛烈抨擊儒家所倡導的“名教”思想。“名教”即儒家“以名為教”的封建禮教,是儒家以名分、名目、名節(jié)等三綱五常作為社會倫理教化思想的道德觀。早在漢末,王符、崔寔、仲長統(tǒng)等人就認為,儒家天人感應的神學理論已不能繼續(xù)維持封建統(tǒng)治秩序,并對漢末社會政治的現(xiàn)狀提出了強烈的批判,希望通過法治來拯救社會。隨著封建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衰敗,許多豪強地主和地方實力派都想擁兵自立,以武力奪取天下,這樣,他們就必須先從思想上打破儒學倫理思想的束縛。在此背景下,玄學的產(chǎn)生成為社會人文教化的必然之勢。在社會危機日益嚴重的情形下,許多文人士子也感到窮途末路,在絕望中,他們在思想上也開始轉(zhuǎn)向談玄說理,使玄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人文教化思潮,對人的精神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魏晉時期,玄學流派比較繁多,但富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個派別。一是正始年間(魏齊王曹芳的年號),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崇尚“貴無”的玄學流派,主張“無”為世界本體的教化思想;二是曹魏末年,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玄學”流派,在哲學思想上,他們雖然也崇尚“貴無”,但批判儒家的“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化思想;三是西晉初年,以向秀、郭象為代表的崇尚“自生”的玄學流派,融合名教與自然,提出“名教即自然”的教化主張,使玄學在西晉末年開始分化,并和佛教、道教及儒教相調(diào)和,發(fā)展到東晉后期就逐漸消失了。 在社會人文教化上,早期的玄學由于批判儒家的倫理思想,所以,玄學家反對儒家以六經(jīng)為主要教化內(nèi)容,而主張采取崇尚自然的教化態(tài)度,在社會的教化中,應當順應人個性的自然發(fā)展。同時,由于士族貴族為了保持他們既得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以求得他們生活的相對安逸和穩(wěn)定,常常借玄學的自然虛靜來掩蓋他們內(nèi)心空虛的精神生活,這樣,玄學自然而然地成為士族貴族特別鐘情的教化思想,成為他們安身立命的理論依據(jù),從而也加速了漢以來儒家綱常名教社會人文教化思想的衰弱。 正始時期,何晏、王弼開創(chuàng)了魏晉玄學的主旋律。在社會人文教化思想上,他們重視人的思想關(guān)懷和社會關(guān)懷,并調(diào)和儒家和道家的長處,建立起一個思想自由、個性發(fā)展,又能關(guān)注人的社會人文教化的綱常倫理秩序。因此,玄學教化思想的核心就是“無為而治”,主張順著社會的自然之性來發(fā)展,不要過分地去擾民。 在社會人文教化中,何晏提出“以無為本”的教化思想,創(chuàng)立“無所有”和“有所有”的概念。在人性論上,他又提出圣人“有性無情”的性情論觀點,認為圣人有性而無喜怒哀樂之情,是順其自然之道;凡人喜怒哀樂無常,是任人之情,不合于自然之道。他把人的性看成是先天自然之物,是符合天道的;把人的情看成是后天人為之物,是不合天道,但合人道的。他將“天道、地道和人道”歸納為自然之道,從而為玄學社會人文教化思想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本體論與方法論的理論基礎(chǔ)。 在社會人文教化中,王弼主要是對中國傳統(tǒng)人性論思想進行改造。他提出“萬物以自然為性”的主張,把人性的本質(zhì)界定為“無善無惡”,從而建立起以“性”為本體的人性論體系。在教化中,他揚棄了儒家以人性善惡論來教化民眾的局限性,為宋明心性本體論人文教化思想的建立打下基礎(chǔ)。王弼提出的“有之所始,以無為本”的“無”,是以自然為本體的玄學理論,代表一種*高的存在本體,是形而上的“無”。可以說“以無為本”就是返璞歸真,回歸自然,這為玄學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并對儒家名教思想與道家自然觀進行了適當?shù)娜诤停岢隽恕懊坛鲇谧匀弧钡恼軐W命題。在教化中,他認為,人的尊卑名分都是一種自然存在,統(tǒng)治者應當無為而治。他不但大膽抨擊和徹底否定儒家極力宣揚的綱常倫理之說,而且又對名教與自然之間采取調(diào)和的態(tài)度。 ……
中國傳統(tǒng)人文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
李清華,男,福建仙游人。現(xiàn)為福建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學碩士學位。福建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福建省青少年研究會理事,福建省嚴復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學術(shù)成果有:專著《陶行知與鄉(xiāng)村教育》,合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論體系與當代價值》(第三章:社會即學校),《臺灣教育的歷史轉(zhuǎn)型》(第十二章:臺灣的科學教育)。先后在《東南學術(shù)》、《教育評論》、《生活教育》、《福建教育學院學報》、《海峽教育研究》、《福建基礎(chǔ)教育研究》、《福建陶研》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多篇。2010年,參加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2012年,主持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2013年,主持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A類)課題。
- >
山海經(jīng)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