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廣東省志:1979-2000:18:教育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412543
- 條形碼:9787514412543 ; 978-7-5144-1254-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廣東省志:1979-2000:18:教育卷 內容簡介
本卷記述的是1979年1月至2000年12月廣東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程, 涵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 包括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等。
廣東省志:1979-2000:18:教育卷 目錄
凡例
冊序
出版說明
概述
大事記
**章 教育體制
**節 機構
一、省委主管教育工作機構
二、地方黨委主管教育工作機構
三、省政府主管教育行政機構
四、地方教育行政機構
第二節 辦學體制
一、基礎教育辦學體制
二、中等職業教育辦學體制
三、高等教育辦學體制
四、成人教育辦學體制
第三節 管理體制
一、基礎教育管理體制
二、普通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三、高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四、成人教育管理體制
第二章 教育經費
**節 教育經費投入與管理
一、多渠道的教育投入體制
二、財政性教育經費
三、社會資金
四、教育收費
第二節 普通教育經費
一、普通教育事業費
二、普通教育基本建設
三、教學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費
第三節 高等教育經費
一、高等教育投入體制
二、高等教育經費投入
三、高等教育基建經費投入
四、高等教育教學設備圖書經費投入
第三章 基礎教育
**節 幼兒教育
一、概況
二、教師隊伍
三、保教工作
第二節 小學教育
一、概況
二、教師隊伍
三、教學改革
四、民族地區教育
五、特殊教育
六、德育、體育衛生、美育
七、教學設備
第三節 中學教育
一、概況
二、教師隊伍
三、教學改革
四、民族地區教育
五、德育、體育衛生、美育
六、教學設備
第四節 教育督導與評估
一、教育督導
二、教育評估
第四章 職業教育
**節 中等職業教育
一、概況
二、教師隊伍
三、專業設置和教學改革
四、教學設備與實訓基地建設
第二節 高等職業教育
一、概況
二、教師隊伍
三、專業設置
四、教學設備與實訓基地建設
第五章 普通高等教育
**節 概況
第二節 教師隊伍
一、師資隊伍建設
二、教師職稱和待遇
三、教師培訓
四、教師表彰及獎勵
第三節 教學改革
一、教學制度
二、專業設置和課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四、教學組織管理
第四節 體育、軍訓、衛生、藝術
一、體育、軍訓
二、衛生
三、藝術
第五節 研究生、留學生及華僑、
港澳臺學生
一、研究生
二、留學生
三、華僑、港澳臺學生
第六節 招生考試與分配(就業)
一、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二、分配(就業)制度改革
第七節 學生管理
一、學生工作
二、學籍管理
三、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
第八節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
二、思想品德課
三、“兩課”改革與建設經驗
第九節 科學研究
一、科研管理
二、科學研究機構和隊伍
三、科學研究成果
……
第七章 民辦教育
第八章 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同胞捐資建校與辦學
附錄
編后記
廣東省志:1979-2000:18:教育卷 節選
《教育卷/廣東省志18(1979-200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廣東高等教育系統撥亂反正,糾正打擊、歧視知識分子的錯誤,走向恢復發展的道路。1978年,全省共復辦或新辦7所師范院校,使廣東高等學校總數在1979年達到29所。隨后,1981年和1983年分別創辦廣州對外貿易學院和廣東財經學院(后改名為廣東商學院)。汕頭市和深圳市也分別在1981年和1983年創辦汕頭大學和深圳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佛山大學、西江大學、中山大學孫文學院、韶關大學、嘉應大學等中心城市大學也相繼建立。在1983-1987年的5年間,廣東先后復辦、合辦、新辦了17所高等學校。10年中,廣東普通高等學校由1979年的29所發展到1989年的45所;在校大學生數由3.79萬人發展到10.42萬人,增長了1.75倍。高等學校專任教師由1.05萬人增加到1.58萬人。 為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國家對高級人才的需要,從1978年開始,中山大學、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中山醫學院、廣州中醫學院、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學院等15所院校相繼發展研究生教育。全省在校研究生數,1979年為650人,到1989年發展到3764人,增加了4.8倍。 80年代,廣東作為全國的經濟改革試驗區,經濟上的率先改革開放,也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改革開放。1982年廣東省兩次召開高等教育改革工作座談會。1983年3月,省委、省政府頒布《關于努力開創我省教育事業新局面的決定》,指出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真正把教育工作擺上戰略重點的地位,開創全省教育事業新局面。同月,省委文教辦、省高教局召開廣州地區部分高等院校負責人座談會,商討如何以改革精神開創廣東省高等教育新局面問題。隨后,部分高校開始改革試驗。1983年6月,經省高教局批準,華南師范大學、中山大學等13所高等學校在完成國家招生計劃的前提下,分別與20多個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接受委托培養本科生和干部專修科學生1400多名。1983年4月,部分高校試行跨地區定向招生,全省試行跨地區定向招生的人數有280人。1984年5月,廣州大學等一批高等學校開始實行收費走讀、學生畢業后國家不包分配等制度。1984年10月,華南師范大學大膽進行改革,實行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辦學,使辦學規模擴大,成為校內外各有5000多名學生的萬人大學。 1985年4月,廣東全省著手改革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工作。改革的主要內容是:(1)實行保送免試入學;(2)推薦與考試相結合;(3)填報志愿在高考成績公布后進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8月,廣東召開全省教育工作會議,10月,省委、省政府發布《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見》。從此,廣東高等教育以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為核心,帶動高等教育事業各項改革和進步,走向改革開放和全面發展。 1985年,教育部委托廣東省進行數學、英語兩科標準化命題考試改革研究試驗。同年,報考英語專業的考生只考廣東省自行命題的標準化英語試題,報考文、理科的考生仍考全國統一命題的英語試題;報考文、理科的考生均考廣東省自行命題的標準化數學試題。1986年,國家教委同意廣東省在當年的高考中進行英語、數學、物理三科的標準化考試試驗,1987年增加化學、語文兩科,1989年又增加政治科。到20世紀90年代,這一高考考試方法在全國推廣。 在招生上,把國家單一指令性計劃改變為國家計劃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體制。實行兩種計劃招生,即指令性計劃招生和調節性計劃招生。在調節性計劃招生中,從1983年開始增加了委托代培生、自費生、走讀生、保送生等多種形式的招生。到1986年8月,廣東省有29所高等學校從全國范圍內招收委托代培生,以及對華僑和港澳學生采取單獨招生的辦法。暨南大學等高等學校專門在港澳地區設考場,招收兩地區的考生。 這一時期畢業生的分配制度原則上與招生制度相配套。自費生不包分配,定向生、委培生畢業后按合同到所定向的地區或委托代培的單位工作;國家任務生則試行擇優分配辦法和供需見面的方式。1983年6月,為了逐步解決畢業生分配環節多、供需脫節、學用不一致的問題,廣東20所高等學校和60個用人部門開展“供”“需”見面活動。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廣東高等學校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實行教育改革的精神,積極穩步地進行教育改革。1981年,召開全省高等學校教學研討會。1982年,召開全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研討會。1983年和1984年,分別召開全省高等學校教育測量研討會和教學改革研討會,交流教育改革和教學管理的經驗,對高等教育規律進行探討,對教育教學改革產生積極推動作用。在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面,逐步試行有計劃指導的學分制,增強教學活力。1986年,全省有15所高等學校試行這一制度。其中,深圳大學是實行學分制較早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學校之一。有些高等學校還進行主輔修制和雙學位制的試驗,試行“專升本”制。在專業設置改革上,為適應廣東改革開放的特點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工學院、中山醫學院等多所高等學校通過合并改造,調整復辦、新辦等多種方式進行專業設置的改革,既適應了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形成了學校自身的特色。 1986年,全省高等學校設立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院、所、室、中心等共190多個,專職研究人員達1530多人。自然科學研究成果顯著,不少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和省有關部門的獎勵。其中,1979-1984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的有4項,獲國家發明獎的有11項,獲國家部委獎的有70多項;1980-1986年,獲省科委獎勵的有242項,獲省高教局獎勵的有632項;1988-1989年,有65項成果獲省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獎和自然科學獎,176項成果獲省高教局頒發的科技進步獎,21項成果獲省高教局和省衛生廳聯合頒發的科技進步獎,有6項科技成果獲國家專利。全省高等學校每年開展的科研課題約有3000項。1988年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科研項目81項,資助金額185.15萬元。科技開發成果顯著。 ……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