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108471
- 條形碼:9787206108471 ; 978-7-206-1084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本書特色
科學技術是第1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內容簡介
細菌是原核生物的一種,主要特點是沒有核膜,其遺傳物質分散在細胞質內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內,稱為核區。細菌的外邊包裹著一層細胞壁,一般為多糖聚合而成。病毒是構造很簡單,外面是一層蛋白質,稱為病毒外殼。蛋白質外殼內部包裹著病毒的遺傳物質,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陳代謝,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他細胞內完成。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更多的細菌和病毒知識。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目錄
**節 到處游走的幽靈:細菌
“小人國”的主角:細菌
無處不在:細菌的分布
自身特色:細菌的結構
難兄難弟:細菌與毒素
第二節 物以類聚:細菌家族
麥族的天敵:麥角菌
臭味相投:肉毒梭菌
食物腐爛的“真兇”:腐敗菌
水中制氧:藍細菌
腦炎的罪魁禍首:腦膜炎雙球菌
與生俱來的禍患:大腸桿菌
讓人歡喜讓人憂:枯草桿菌
鼠疫的禍源:鼠疫桿菌
可怕的細菌:炭疽桿菌
第二章 細菌百態錄
**節 探秘細菌的生活
自產自消:細菌的代謝
生命的延續:細菌的生殖
家族的進化:細菌的變異
小個子也在跑:細菌運動
生命的終結:細菌之死
第二節 細菌之*漫談
細菌老祖宗:*古老的細菌
*大的細菌:肉眼可以看得見
冰雪中的“勇士”:*耐冷的細菌
第三節 奇妙細菌覽勝
永不磨滅:不死細菌
高溫下的精靈:耐熱的細菌
微生物“發電機”:發光細菌
生物世界的“清道夫”:分解垃圾的細菌
生物殺蟲劑:可以殺蟲的細菌
第三章 細菌是敵也是友
**節 讓我們遠離它們
細菌武器的血淚史
可怕的細菌武器
四種細菌性生物戰劑
貧困的疾病:結核
小傷口引起的疾病:破傷風
忽冷忽熱的疾病:傷寒
嬰幼兒易患病:百日咳
第二節 細菌在“報恩”
造福蒼生:細菌調味品
化腐朽為神奇:細菌計算機
植物的好朋友:細菌肥料
細胞催化劑:微生物酶
綠色新能源:細菌發電
石油勘探向導:烴氧化菌和石油酵母
水底的無限能源:甲烷菌
第四章 神秘的病毒
**節 生命的威脅:病毒
追根溯源:病毒的起源學說
獨特的生物:病毒
人丁興旺的病毒家族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病毒到底是什么樣子
第二節 著名的死亡殺手
人類的“噩夢”:肝炎病毒
超級癌癥:HIV病毒
致命殺手:埃博拉病毒
死亡風暴:sARS冠狀病毒
雞的噩夢:禽流感病毒
高發性寵物病毒:狂犬病毒
偶蹄類動物的“專利”:口蹄疫病毒
生存的依賴:生活環境
細胞的功勞:病毒增殖
無孔不入:病毒傳播
第五章 病毒與人類的“戰爭”
**節 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
天空殺手:大氣環境中的污染病毒
土地的戰爭:土壤與病毒
潛水殺手:水體中的病毒
謹防病從口人:食品與病毒
第二節 斬斷病毒的魔爪:疫苗和干擾素
病毒防火墻:疫苗
疫苗是如何發號施令的
接種疫苗要注意什么
抵抗病毒的福音:干擾素
第三節 病毒在為人類服務
病毒會治病
病毒可“抗癌”
病毒殺蟲
基因事業的功臣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節選
《科普**書·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細菌這個名詞*初由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在1828年提出,用來指代某種細菌。1878年,法國外科醫生塞迪悅提出“微生物”來描述細菌細胞或者更普遍地用來指微小生物體。因為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用肉眼無法看見,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1683年,列文虎克*先使用自己設計的單透鏡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指出細菌可導致疾病。 有的細菌長得像一根火柴梗,稱為桿菌。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腸桿菌,它生活在我們的腸道里,與我們終生相伴;也有許多桿菌是病原菌,如炭疽桿菌、結核桿菌、壞死桿菌、破傷風桿菌等,它們可引起烈性傳染病,嚴重地危害人畜。有一種肉毒桿菌產生的肉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物中*毒的一種,1毫克這種毒素能殺死10億只老鼠,也可使幾十萬人死亡。還有一類細菌的形體也像一根細棍,但它們不是直的。有的身體彎曲成弧線,我們稱它為弧菌,*有代表性的弧菌就是霍亂弧菌,它是引起烈性傳染病——霍亂的元兇;如果身體彎曲成一圈兒一圈兒的,像彈簧一樣,這樣的細菌就叫螺旋菌,常見的螺旋菌是口腔齒垢中的口腔螺旋體。 假如我們把細菌切成薄片,放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就會看到它的內部結構。細菌的*外層是一層堅韌的保護層,這是細胞壁,它包裹著整個菌體,使細胞有固定的形狀。緊貼細胞壁的里面,有一層極薄而柔軟的富有彈性的細胞膜,別看它薄,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好比圍城四周的崗哨,控制著細胞內外物質的出和進.關系著細胞的生死存亡。原來,細菌的細胞膜上設置了許多關卡,只有那些細菌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它才允許放行進入,細菌代謝產生的廢物也可以通過細胞膜排出去,其他物質則禁止通行,這種現象叫做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包裹在細胞膜內的是細胞質和不成形的細胞核。細胞質由一團黏稠的膠狀物質組成,它相當于細菌的“生產車間”和“倉庫”。細胞質中含有高效專一的生物催化劑——酶,保證了各種生命代謝活動的順利進行;還有蛋白質的“裝配機器”——核糖體,以及貯藏營養的“能源庫”——淀粉粒等。細菌的細胞核物質裸露在細胞質內的一定區域,沒有核膜包繞著,與高等生物的細胞核不同,只能叫做核區或原核,正因為如此,我們把細菌稱為原核生物。核物質的主要成分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它負責細菌的傳宗接代,生息繁衍。 各種細菌的基本結構都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區。同時,不同細菌還有自己的一些特殊結構,主要有莢膜、芽孢和鞭毛。 某些細菌的細胞壁外,有一層疏松的、像果凍樣的莢膜,它好比給細菌的身體包上了厚厚的保護層,可以幫助細菌抵御外界化學物質的侵襲。因此,莢膜與一些病原菌的毒力有密切關系,有莢膜的細菌毒力強,不易被藥物殺死。比如肺炎雙球菌若失去了莢膜,致病能力就大大減弱。 ……
科普第一書(第五輯 )·和諧的大自然-----肉眼看不見的小東西:細菌和病毒 作者簡介
徐幫學,自2001年至今一直從事文學寫作和圖書編輯工作。曾參與策劃主編過60多部圖書。個人作品有:《食療本草:彩色圖文本》《做事做到位的大絕學》《心理減壓健康書》《活力養生健康書》《餐桌上的宜與忌》《給上班族的減壓枕邊書》《史記文白對照全注全譯》《最新學生實用漢英大辭典》等。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